铁道兵文苑

原创首投 《乡村记忆二十一:学生篇3》


  

 

原创首投 《乡村记忆二十一:学生篇3》


       学校越来越走入正规了,老师开始布置作业,课程也渐渐多起来,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数学、语文、英语都进入学习范围。虽然说我们学生的基础水平,理解能力有高有低,从老师们的讲课中,也可以感觉到老师们的水平也有高有低。我比较喜欢的除了语文老师班主任刘风清,还比较喜欢数学老师王载瑞,历史老师马际远。
       喜欢班主任刘风清的语文课,自然是很正常的,一般学生都喜欢自己班主任的课程。这有很大的因素是因为班主任和学生接触的时间比较多。而我却不是这个原因,我是从小学就喜欢语文课,以前说过,这和哥哥经常给我书看有很大关系。另外一个原因是:记得有一篇作文很是得到刘风清老师的表扬,这等于给了我很大鼓励。想必同学们都有体会,只要是您的某一门功课得到了表扬,您就会越发对这门功课喜欢,这一方面是希望得到更多的表扬,一方面是您可能对这门功课本身就有兴趣。
       至如今我都清楚地记得那篇被刘老师表扬的作文题目是《一件小事》。
       那是刚刚学习过鲁迅先生于一九二零年七月写的《一件小事》这篇课文。刘老师让我们也写一篇我们自己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我写了某天晚上看电影回来,路上自己行走匆匆,撞倒了一位老太太而不去搀扶,另外一位小朋友却把老太太及时搀扶起来,问候有加,关怀备至的故事。文章最后,我也学鲁迅先生那样发了许多感慨。
       鲁迅先生的感慨原文是:“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因此也时时熬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 “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我的感慨大约是:“这几年学习毛主席著作白学了,受党的教育白受了,还不如一个小朋友道德品德高尚,深感惭愧,无颜面对老人”等等。
       鲁迅先生感慨自己“不如皮袍下面的“小”。
       “我感慨自己不如手里的小板凳”。
       刘老师看过我的这篇作文,不但在课堂上当着同学们的宣读,还用红笔在我写的《一件小事》文章末尾大大地写了三个字“好文章”!
       五十年过去了,我至今对这次被表扬仍然记忆犹新,从那以后我也越发对语文课,对阅读课外书籍更感兴趣。可见表扬一个学生是多么重要。相反,没头没脑地去批评一个同学,对这位同学就意味着灭顶之灾!

 


       喜欢王载瑞老师的数学课是因为王老师讲得有条有理,逻辑性强,给人印象深刻。
       很值得一提的是马际远老师讲的历史课,他就像讲故事一样,每节课都能深深吸引同学。其他课同学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是否专心听讲,一般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交头接耳,做小动作。唯有马老师上课,几乎没有人分心,全都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听讲,同学们随着他的讲课节奏,时而平声静气,时而哄堂大笑,时而紧张严肃,时而轻松愉快。从这轻松的课堂气氛当中,同学们学到了很多历史知识。可惜这位马际远老师当时是右派,属于“戴着帽子”讲课,要不然,他绝对是一位优秀的,深受同学们喜爱的好老师。
       二十五中学习期间,有许多同学很值得我学习。同村的身体残疾的同学范显君,便是其中最值得我学习的一位,虽然说他从小就失去了母亲,虽然说行动全靠双拐,虽然说家庭经济条件很差,但是他学习十分刻苦,作业一丝不苟,作业本干干净净,字体清晰优美。由于同村,经常同来同往的缘故,也由于经常抄写他作业的缘故,我对他比较了解,佩服有加。
       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铁杵磨针,非一日之功”。范显君身残志不残,最早跳出龙门,吃上了公家饭。
       关于他的故事,比较传奇。
       改革开放刚刚开始,据说范显君在一无资金,二无后台,身有残疾的情况下率先富起来,成为了几万元户。当时,范显君苦思幂想,自己条件这么差,如何能发家致富?如何能淘得第一桶金?想来想去还是要发挥大脑的优势。他从一些小报上的致富广告信息中受到启示。
       八分钱一张的邮票,他一下买来几百张,找来几本信纸,没日没夜的写信,向外寄发,内容大概是:“您想发家致富吗?您想尽快富起来吗?收到信后,请寄回一元钱,本人会尽快告诉您某某方面的发家致富信息”。
       诸位想一想,那时候在我们邓大人鼓励全民创业,发家致富,“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的精神指引下”,谁不想尽快发家致富?谁还会心疼那区区一块钱呢?于是乎,有来有往,回信不断,一块,一块就这样不停地从信封里流到范显君同学的口袋里。
       八分钱的投资,一块钱的回报,利润率多少,大家去算。
       淘得了第一桶金,范显君又通过各种关系,通过安阳市社会福利院,把他这个残疾人安排到了西郊医院当收银员。要知道,像他这样的残疾人有千千万万无数个,绝大多数都在城市,乡村没有收入,没有福利,全靠家人和自己的苦苦劳动,取得一些微薄的收入。而这位却吃上了公家饭,过上了正常人都难以求得的好日子。
       我佩服范显君不甘寂寞,我佩服范显君不甘平庸。再后来他利用安钢这个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有利条件,做起了钢材生意,而且做得红红火火。八十年代末,他就在村里盖了五间两层楼房,外人不知道他有多聪明,传说他拆除自己家的老房子,得到了一大瓮银元,变卖以后盖了楼房,其实这和他学生时代的刻苦努力学习是绝对分不开的。拆旧房卖银元盖楼房的事,我相信是无稽之谈!

 


       后来,范显君又在市里买了楼房,举家乔迁。再后来儿子接班钢材生意,他和同样身体残疾的老伴儿双双退休,如今安度晚年,幸福满满!
       这辈子在生活中认识的两个身体残疾的人,年龄相仿,都是一条腿完全残废,他们的结局却大不相同。一个人是童年时的残疾人伙伴范银明,仅仅断断续续上了小学五年级,自暴自弃,甘心平庸,不思进取,靠一个小卖部勉强维持生活,一辈子连个媳妇都没有。五十多岁就早早离世。一个是中学时期的同学范显君,靠自己的大脑,不甘平庸,努力奋斗,比绝大部分正常人都生活幸福。两相比较,孰优孰劣,不言自明。
       子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范显君是劳心者,是我一辈子学习的榜样,我为有这样的同学感到骄傲!
       《乡村记忆二十一:学生篇3》完
       作者:范顺成,于2023年元月5日多写几句话: 许多读者可能会说,你就是一个小小老百姓,写这些有什么用?我的想法是:我写这些就是要告诉子孙后代,当年的社会就是这个这个样子。这才是原汁原味的基层社会的真实写照。不要相信电影和教科书。尤其是刚经历过的三年疫情,几百年才有一次,我也会如实写出来。不会歪曲,不会夸张,不会虚伪!

       图片说明:
       1、刊头图片来自网络
       2、其余图片来自作者提供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