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我生命中的“贵人”


   
 
        常言说“名师指路不如贵人相助”,若遇“贵人”,实乃福分。我虽然谈不上有啥福分,却觉得常遇“贵人”,最为受益难忘的,当属老领导吴宝生。
        我很幸运,入伍跨进老连队的第二个月,便参加了所在部队铁道兵第48团宣传股举办的通讯报道学习班,继而又多次参加师团宣传部门举办的通讯报道、文艺创作、理论骨干学习班,成了团宣传股的熟人,从而有机会遇到了我的“贵人”──团宣传股长吴宝生。是他,将我从施工连队调到了团宣传股;是他,通过军队与地方协商,把我送到《青海日报》社的政文部编辑岗位历经一年的脱产工作学习;是他,把我一个来自农村的义务兵推荐提拔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干部行列……
        调入宣传股以后,老领导吴宝生安排我与他同在一个房间居住兼办公,朝夕相处3年,使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言传身教。虽然那时他刚刚步入而立之年,却在我心目中俨然是一位偶像。他理论和政治思想水平高,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强,经常为全团指战员开办政治理论讲座;他工作标准高,业务能力强,股里各项工作的目标不是争取第一,而是必须第一,是当时部队公认的优秀人才。在那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年代,他带领宣传股担负着全团政治教育、理论培训、文艺演出、电影播放、典型树立推广和摄影、报道等工作,并且在全团建立了通讯报道、文化艺术和理论骨干网络,汇集培养了全团能写会讲,以及富有演艺技能的众多人才,可谓涉及掌控了全团半壁江山,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深受领导和其他部门认可,所以我提干那年,全团20多个名额,竟然让我们宣传股先后占去3个。
        老领导吴宝生对我关怀备至。大到修身做人、文字写作和工作方式方法,小到患了感冒要注意多喝水多休息……许多往事至今仍然历历在目。他发现我写的东西偏于罗列事例,就指导我如何提炼观点,如何以观点统帅材料。他觉得我性格趋于内向,多次鼓励我大胆工作,勇于交往。一次我接到3营副教导员打到股里的电话,说是对他们连队演放的电影场次少于其他营,不容我解释就大发雷霆,使我不得不据理相争。放下电话感到一个战士,与营领导发生争吵不合适,没想到老领导却笑了笑鼓励说:“不错,吵得好……”
        尤其对于事物的认知和处理上,老领导经常教育我要立足大局,要增强政治敏锐性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对英雄梁忠孟的认识和学习宣传。1977年2月,回家乡探亲的副团长梁忠孟途经青岛拦惊马牺牲,在部队刚刚得到一些信息且认识尚不完全到位情况下,他便安排我跟随处理后事的领导前去现场采访,并且专门对我强调说:“一定要从国家级英雄的高度去认识,全面深入了解情况,全程挖掘掌握第一手材料,全力把英雄的高大形象树立起来。”这三个“全”字,使我大大提升了认识高度,明确了工作目标和方向,激起了工作激情和责任心,以至于使我在赶赴英雄牺牲现场的火车上,还不知天高地厚的与带队的师领导发生了认知上的争执。实践证明,老领导吴宝生的认识和安排十分正确超前,我也因此掌握了英雄牺牲壮举的扎扎实实的一手材料。
        梁副团长舍身救群众的英雄壮举,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被中央军委命名为“雷锋式的好干部”。身边出了大英雄,对于具体负责全团通讯报道工作的我,既是责任,也是机遇。为能适应和胜任工作,为了搞好对英雄的宣传报道,老领导吴宝生多次对我具体指导,并且充实强化了通讯报道力量。当我和我负责的通讯报道工作取得了全铁道兵的一流成绩时,他立即为我报功请奖,使我十分荣幸地荣立了三等功。
        这年底,《铁道兵》报社在西安召开新闻摄影工作总结表彰会,我有幸离开青藏高原前去参加,启程时老领导突然冒出一句话,我一时不知是惊是喜:“下步你可能要去《铁道兵》报社,咱们可能还会常见面。”果真,会议期间,报社领导刘绵春与我进行了正式谈话,但是,突发的眼疾使我不得不留在西安接受治疗,并且断断续续多年无法正常工作。
        当我治疗眼疾两个月后回到部队,老领导吴宝生已经调到了铁道兵秘书处。虽然命运使我无缘再与老领导相处,但是老领导仍然十分关心我的工作,关心我的眼疾和又遭遇车祸后的身体状况。1982年当他得知我要转业离队,专门打电话进行挽留,并且明确提出将我调到兵部某部门,可我担心眼睛难以胜任工作,便谢绝了。铁道兵集体脱军装后他送我的兵改工纪念手表,成了我对铁道兵生活的永久纪念。
        回到地方工作的几十年,老领导通过书信等方式,一直指导我不断前行,为我的人生路赋予了实实在在的依托……

 









照片由作者提供
(本版编辑: 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