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五周年记——挺进太行山
1973年3月3日,铁道兵第十四师新兵训练结束,我被分配在十四师六十七团二营九连,九连驻扎在河北省涞源县艾河公社驿马岭。
驿马岭,地处太行山深处,与山西灵丘县交界,顾名思义,这里曾是官道驿站。
自新兵连所在地涞水县北郭下村,至驿马岭九连,西行三百里。
运送我们的军车驰骋在太行深处。我们在敞篷车厢里拉下棉帽,翻上大衣领子,将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在寒风里由它一路颠簸。
途经易县。
燕赵大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燕国太子丹曾于此送别谋刺秦王的勇士荆轲,这是他与太子作别时高声地唱出的悲歌。
抗日战争时期,五名八路军战士为掩护百姓和主力部队安全转移,与数十倍的日本侵略者激战一天,最后弹尽粮绝,全体纵身跳下悬崖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
易县城西二十里,太行山下,苍松掩映中,一组红墙黄瓦古建筑富丽堂皇,红墙前华丽的石桥,像是北京天安门前的金水桥。在大山深处,怎会有如此辉煌的宫殿建筑?原来这是清西陵,是清代四位皇帝的陵寝。
以上这些,都是我后来才知道的。
车经清西陵,已是近黄昏,残阳斜照,清西陵印在我脑海里的画面很神秘。
我们的车队继续在大山深处穿行,在摇晃的车厢里,我望一眼同乘的新战友们,他们好像心事重重似的,也许是担心自己在这样的大山里,今后的前途不知会是怎么样。我们在车上都没有说什么,但是,我在心里暗暗提示自己:从此以后,我们是真正的军人了,绝对不许萎靡,必须要振作精神。
继续向西,经紫荆岭,残破的古长城,随山峦起伏时隐时现。这也是我后来才知道的,紫荆岭上的紫荆关,是中国长城著名关隘,是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当年成吉思汗率蒙古大军,便是从这里突破紫荆关而得取北京的。
由此前行便是王安镇,道旁一群女兵在寒风里敲锣打鼓欢迎我们,我们的团部设在这里。
团部距九连九十里地,我们抵达驿马岭已是近黄昏。
到达老连队,我被编在九连三排第七班。
九连驻扎在山坡上,一级级高高的台阶直至操场,台阶两侧是全连四个排十二个班包括工作班和炊事班共十四个班的活动板房。连部建在操场之上的高台上。我在驿马岭九连待的时间很短暂。
1973年4月19日晚,我做了一个圆实的清梦,梦见烈火冲天的场景,而且我是一个救火的大英雄。第二天清晨,我将梦境说给了同一班的湖北老兵听,老兵好像是大吃一惊似的叫了起来:“梦见大火好啊,红红火火,你有好事情了!”
不一会儿,我连指导员张义宽和代连长欧金淡来到我三排七班,他们笑眯眯地对我说:“小胡,你高升了,调到营部,今天去报到。”
营部通信班班长张宝峰指派副班长杨兴国和通讯班战友王思贤前来九连将我接往营部。从此,我结束了只有一个多月的在连队当战士的历史,开始了不同性质的新角色——营部首长的通讯员。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