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我的往事(115):求学路上【原创】


图片
 

我的往事(115):求学路上【原创】



 

       在城市里居住得久了,许多事情司空见惯,便也习以为常了。比如小学门前,不管是晴、是雨、或是风,每天快要放学的时候,总有一道令人百感交集的风景:数十上百的为人父母或祖父母者,默默地伫立在校门前的人行道上,纷纷朝着紧闭的学校大门里翘首张望。放学铃声一响,孩子们呼啦啦涌出学校大门,父母和祖父母们立刻迎上9去接过孩子的书包,挽着孩子的手说说笑笑,有走路回家的,有推自行车带上孩子的,也有开私家车接送孩子的。其情楚楚,其乐融融,四处漾溢着的幸福都写在了孩子们天真的笑脸上。
       虽说天下父母此心同,然而,这样的城市风景,在西海固农村小学门前是绝对看不到。是的,这里看不到每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父母风雨无阻地在学校门前接送孩子,看不到不足温饱的贫苦孩子脸上能有父母细心呵护而绽开的灿烂笑容。看到的,只是上学路上孩子自己孤零的单薄身影和匆匆脚步,从弯弯的山路走来,又消失在弯弯的山路背后。这情景实在是太平常不过了,似乎在哪儿见过?于是,一支熟悉的老歌不由地在心底轻轻响起:小呀嘛小儿郎,背着书包上学堂,不怕那太阳晒,不怕那风雨狂……
       在宁南贫困山区3500多平方公里的固原市原州区,农村人口居住十分分散。山里人家土屋依山而建,窑洞顺势而修。大山纵横交错的千条沟、万道坎,把农家庄院分割成东一片,西一块。两个村庄隔沟相邻,看似近在眼前触手可及,相聚却又艰难十分遥远。真的象黄土高原的陕北信天游里唱的那样,“羊肚肚手巾三道道蓝,见了面面容易拉话话难。”“妹妹在那圪梁梁上,哥哥你在沟,拉不上个话话你就招一招手。”
       信天游唱起来固然浪漫十足,山里上学的孩子却苦不堪言。原州区农村小学规模小而分散。国家规定农村小学服务半径不得超过2.5公里,原州区229个建制村设有257所小学,平均13平方公里一所小学。有的建制村由于村民人口多,居住又太分散,不得不设立两、三所小学。有的自然村离学校距离远,低年级小学生实在走不了,学校就在村里设立一个教学点。一个老师,十几个一、二年级学生,在一间土屋里轮流着上课。全区象这样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偏远自然村教学点还有87个。即使这样,许多小学生每天上学仍然要步行往返数十里山路。早上起来,父母已经下地又开始一天的劳作,孩子掖上一个凉窝头,踏上去学校的山路。没有父母相送,只有风雨为伴。这时西海固的弯弯山路,再也没有丝毫的诗情画意,只有默默地承载着山里孩子求学的艰辛和希望。
       为了兼顾到整个服务区村民孩子上学方便,炭山乡新山村的小学就建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位置比较居中的山洼里。这天我们调研结束要离开新山小学的时候,正赶上学校放学,学习一天的孩子们又要迈着疲惫的步子踏上回家的山路。我们车上还有位置,可以顺路带几个孩子回家。问校长哪个孩子回家路最远?校长随手指着12岁的四年级女孩马英,她每天上学要往返15公里山路。但是她家正好在我们返程的相反方向。小马英忽闪着大眼睛望着我们,再望望车。我们不再犹豫,决定专门送她一程。小马英听说后,高兴地急忙叫她上二年级的9岁的弟弟马强快上车。7人座的越野车忽喇喇一下子挤进了同方向的16个孩子。
       怎么办?司机有些为难地望着我,车里的孩子们也眼巴巴地望着我。我横下心:送!但再三叮嘱司机路上慢点、再慢点,小心、再小心。
       车沿村道朝前走了,我们和其他的孩子踏上相反方向的山路。翻过两座山坡,还没看到小车返回的影子,手机也没信号。直到小车返回追上来,我们一直提着心才放下来。司机说,这段路真的很远。孩子们下车后,一个个都开心地跑着、跳着,高声地叫爸爸妈妈快来看,他是坐区长的车回家的!
       此时,我们并没有做好事的快感,心情反而沉重起来。贫困山区何日能变成富裕农村,让山里的孩子们上学的路上也能坐上私家车,由爸爸妈妈亲自开车接送,那该多好啊!
       往期回顾:

  我的往事(101):对质对质

  我的往事(99):调离安康

  我的往事(91):巴山报道

  我的往事(83):两次遇险
       我的往事(50):神河印象

 


          图片来自作者提供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