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青藏往事】天路建设中的骨干精英(之十七):军地人才有贡献 政工干部汪永汉


        
             
    汪永汉战友,籍贯甘肃,于一九七五年参军入伍,在铁道兵第十师四十八团服役,参加了青藏铁路一期工程的施工建设。兵改工以后,在中铁二十局第六工程公司任纪委书记。
    他为人谦和大度,热情友善,工作能力和组织能力极强,铁兵情缘深厚。在大前年的夏天,他组织举办的、有上百人参加的重走青藏线的战友聚会活动,开展的全面细致、井井有条,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受到了战友们的一致好评。
    汪书记是一位老资格的政工干部,他曾经是青藏铁路关角隧道出口段五连的政治指导员,连长是孙海宁(退休前任中铁二十局公安处副处长)。
    在近期我们聚会时的一次交谈中,当我提到当年为修建青藏铁路而光荣牺牲的战友时,他竟然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可见他的为人善良和爱兵品德,同时,他也给我讲述了几件令人难以忘怀的真实事例:
    1)、挥泪追忆牺牲战友
    青藏铁路刚上场时,有一位战友在电线漏电的情况下,意外碰触而不幸牺牲,采取了就地安葬的措施,令他永远感到不安和难忘。
    还有一位战友,在接触雷管时,发生了突然爆炸的意外事故,不幸被击中了心脏,导致当场牺牲。也被就地掩埋在了铁路沿线,他想起来依然十分悲伤和难过。
    汪指导员所讲述的二位牺牲人员,在部队转场后,由于当时的烈士陵园还没有修建,采取了就地掩埋的措施,也不知是否已经将尸骨移至到了烈士陵园。他在重走青藏线时,还专门去找了当年掩埋战友的地方,但他们原来的安葬地早已成为了荒丘平地,踪迹全无。其家人当年以及现在,也从来都没有听说前来祭奠过,部队的意外死亡记录也不知是否存在,他们的去世是否已经被时光淹没、被人们淡忘,至今也无法考证。所以他才专门走了一趟。
    此后,汪指导员还凭记忆,列出了十多位已经牺牲的人员名单,希望我能帮助核对去处。并说到,由于时间太久,还有些人的音容相貌犹在,但已经忘记了姓名。我把他所列姓名的烈士,经过核对落实,知道了这些烈士也已经被分别安葬在了青海省天峻县、乌兰县以及刚察县的烈士陵园,他听后表示欣慰。
    1974年青藏铁路复工时,在关角隧道进口斜井工地的施工中,被我部队二营战士挖出了两具铁路工人的尸骸,当时虽然时隔仅仅不到十五年,但荒野狐魂,荒凉寂寞,令人不寒而栗,部队也只能把他们再次就地掩埋。如今已经时过七十年整,我敢肯定早已经被人们遗忘了,天竣县的烈士陵园肯定也没有他们的位置,他们也应该是为了青藏铁路而献身的一代英雄。
    在当时的条件下,牺牲战友的追悼会普遍进行的十分简单,有的甚至都没有召开就被简单地送走掩埋。尤其是有些受伤的人被送到医院,经抢救无效牺牲以后,连队的好多人,在很长时间内都不知道。这些情况在当时很普遍,施工部队死一个人确实很平常,也很平淡,现在想起来不勉令人心寒。
    不管怎么说,他们都是为了从军报国,都是为了青藏铁路的建设而不幸遇难的。现在我们绝对不应该忽视了他们,忘记了他们,再也不能继续对不起他们。
    这样的情况,在当时的整个铁道兵部队中,不知还有多少,回想至此,不勉令人难过,令人伤感,令人痛心。善良的汪指导员,他的回忆和流泪也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2)、与将军交心的感慨
    一九七九年六月,铁道兵政委吕正操将军到青藏铁路视察工作,来到了五连的营地,连长孙海宁、指导员汪永汉,精神抖擞地敬礼报告,并向铁道兵首长汇报了连队的生产、生活及学习情况。
    随后,吕政委走进了简陋的连部,随行的军、师、团、营等各级首长,均被挡在了房外。
    一个是名扬天下的开国元勋、三星上将,一方是二位最基层的连级干部, 刚开始时他俩都十分紧张,不知所措,但将军的和谒可亲、平易近人的态度使二人倍感轻松,交流自如。
    汪永汉、孙海宁二人当时正值青春年少,血气方刚,且相貌堂堂,气度不凡,可以说是军中的美男子,再加之二人举止文雅,谈吐不俗,业务熟练,训练有素。
    基层有这样的好干部,令老将军十分高兴,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疲劳,促膝长谈,从而不得不决定临时改变行程。
    在交谈中,将军竟然提问汪指导员:
    "你是否学习过马克思的《资本论》,你对此有什么认识和体会"?
    汪指导员沉思片刻,心想如若回答看过,难免将军会再提出其他更加深刻的理论问题,如若回答没看过,作为一名政工干部,是否有不够称职的行为,最后他只好如实的回答到:
    "吕政委,我只是简单地看过,但确实看不懂,所谓认识和体会也就无从谈起"。
    将军觉得回答还算实在,因为他看到连部的书架上就摆有《资本论》,才有了以上话题,而大部分人看不懂也属正常。
    接下来,吕政委竟然给他二人讲起了资本论,他的政治水平和理解能力,令二位连队主管心服口服,敬佩有加。
    这时,将军发现了不远处桌子上放着一架手风琴,并询问他们手风琴的情况,汪指导员讲,手风琴是向宣传队借的,有爱好的战士经常前来学习演奏,活跃气氛。吕政委默默点头,接着又问他连部书架上的图书是不是连队购买的,汪指导员又回答,书籍都是战士们自购的私人物品,凑在一起供大家共同传阅、学习。将军再次点头认可。
    大约过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上级忽然给连队送来了一架手风琴,还有许多图书资料。原来将军回到北京以后,竟然没有忘记五连,竟然给他们送来了如此珍贵的礼物,这就是精神食粮呀!全体干部战士无不欢欣鼓舞,工作中干劲倍增。
    身经百战的老将军如此爱兵,官兵同心同德,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我们的军队无敌于天下,绝对不是一个空喊的口号。
    我是三十多年前在宝(鸡)中(卫)铁路施工时认识汪书记的,他当时在六公司项目部主管政治工作,俞忠安任项目长,他二人在工作中精诚团结、配合默契,堪称典范。
    六公司项目部承担着新建固原火车站范围内的全部工程任务,其中包括正站线路基工程,生产、生活房屋,道路、围墙,给水、排水,电力、设备安装等等,由于点多面广,项目繁杂,工期紧张,再加上刚上场时,所有项目预算单价偏低,导致资金紧张,运转困难,许多劳务人员甚至出现中途退场,干部职工情绪低落。
    针对以上的特殊情况,二位领导积极出主意、想办法,筹措资金,稳定队伍。搞好内外协调,改善路地关系,配合征地拆迁,解决现场问题。
    他们还能够经常深入现场,与职工同甘苦、共患难,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以实际行动做好职工的政治思想工作,言传身教,当好表率,迅速扭转了被动局面,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
    在政治宣传工作和思想教育方面,六公司做的十分出色,各种展板,宣传标语布满营区工地,烘托出了大干快上的主题,激发了干部职工的热情。在生活上费心尽力,极力改善,美化环境、干净舒适,确保了一线职工吃好喝好休息好,为园满完成全部项目的施工任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汪指导员品德高尚、才华出众,绝对是铁道兵培养出来的骨干精英。他退休以后,不甘寂寞,利用自己的人缘关系和威信,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积极组织战友聚会,传播铁兵文化,弘扬铁兵精神。他还专门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的采访,讲述铁道兵的艰苦卓绝和光荣伟大。得到了战友们的高度赞誉。
    他还经常做好事、善事,有一次他全家外出,偶遇一只被塑料网困住的小鸟,虽然此时小鸟比较狂燥,乱抓乱啄,但他和孩子仍然不顾危险,小心翼翼地的为其解困并放飞,可见他全家均有一颗善良的心。
    除热心传播正能量的事情以外,他还是一位优秀的摄影爱好者,其作品多次获奖。他乐观向上的性格和平易近人的作风,充分体现了一个铁道兵人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的精神风貌。
    天路建设渡难关,
    思想教育要领先。
    政工干部汪永汉,
    心明眼亮意志坚。
    以身作则当模范,
    战友冷暖记心间。
    官兵一致同心干,
    铁兵精神高于天。
 
           二0二四年八月于西安


编辑: 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