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朝鲜阿妈妮,你们健在吗? (一封难以收到的信)

       这是一张黑白的照片,拍照于1953年的朝鲜,每当我翻开影集,看到这张照片,妈妈赵英华生前告诉我的人物就会浮现在我的脑海中,陷入沉思中,回忆要从我的爸妈相识写起:

  1945年,抗日战争后期,爸爸黄振荣所在的三五九旅第二梯队,奉党中央命令开赴东北,1947年老红军爸爸黄振荣和北安军政大学赵英华结婚。

  1951年2月15日,爸爸黄振荣等师首长率志愿军铁道兵三师入朝,爸爸先任铁道兵团第三师副师长。1952年10月任志愿军三师代师长。

  1951年2月15日,在这个漆黑的夜晚,黄振荣等志愿军铁道兵三师首长,带领志愿军铁道兵第三师,秘密渡江出征。队伍在统一指挥下,匆匆步行到丹东火车站,登上6列铁皮军用列车。清点人数,逐级上报,然后静悄悄地开车了,祖国,就这样慢慢地消失在夜幕之中。当列车穿过鸭绿江大桥进入朝鲜战地时,将士们既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遥望丹东那边,灯火辉煌,而朝鲜曾经美丽的新义州已变成一片废墟,黑暗中还看到许多房屋建筑正在燃烧,将士们顿时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必要性。黄振荣带领铁道兵三师直属机关,乘坐其中一列列车。列车进入朝鲜不到2个小时,就遭到美机猛烈轰炸扫射。虽然列车听到防空枪声后,紧急地开进了附近的一座隧道里,但美机仍然将炮弹打进洞内30多米,造成两死一伤的惨重后果。由于当时中朝部队没有制空权,只能被动遭受美机的疯狂轰炸。美机走后,列车又立即挺进在前往东线的铁路线上,经过定州和顺川车站,那里所有的车站和城市几乎都是一片废墟。

  过顺川不久,前方的大桥被敌机炸断了。爸爸黄振荣命令部队下车,各团由朝鲜人民军向导带路,徒步行军向管区前进。2月26日,各团先后到达管区,开始承担铁路抢修任务。

  同期,妈妈随志愿军铁道兵三师入朝,在师部任参谋职。年近一岁的我,也被带入了朝鲜。

  共和国成立后的1950年9月,我在西安一个美国人办的医院出生。

  在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上,在大同江桥沿线妈妈赵英华在爸爸的率领下,和战友们筑起了“轰不垮、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她和战友们,先是在夜晩抬石、运土,修复被美军飞机炸坏的铁路路基,后来战争升级,白天也积极参与抢修。只有防空哨发出敌机来的信号,才隐蔽休息片刻,敌机走后,铁道线上又显现出她劳动的身影。就这样,她在战场上和驻地上和朝鲜军民。妇女结下了国际友情,也结识了这两位朝鲜妇女,让我称呼她们为阿妈妮。她们则称我妈妈为赵志愿棍道木(志愿军同志),爸爸为黄志愿棍道木(志愿军同志),称我为黎。

  两位阿妈妮,战时和妈妈一样,为抢修铁路,抬石运工,作为朝鲜民工,和志愿军官兵共同抢修铁路路基。

  当部队配上高炮连后,敌机不敢低空轰炸铁路路基,官兵们冒着敌机盲投的炮火,加快了抢修工作,铁道队伍中,也出现了两位阿妈妮和其他朝鲜民工身影,和志愿军官兵共同抢修铁路。

  在战地联欢时,军民敲着炮弹皮,敲着汽油桶做乐器,两位阿妈妮,朝鲜民工和三师官兵起舞,共同欢乐,欢聚一堂。

  1953年7月27日,美国侵略者与我方签订停战协议,朝鲜战争结束。

  从入朝参战开始,到1953年7月27日停战为止,铁道兵三师在爸爸黄振荣等师首长的领导下,没有休整过,就这样整整战斗了两年半时间。他们主要承担朝鲜中线、东线的反轰炸抢修和西线蜂腰地带的反登陆备战。共经历反轰炸抢修、反绞杀战抢修、抗洪抢修和反登陆积极备战抢修四个阶段。从介川附近的清川江开始,到顺川附近的大同江,再前进到阳德前线,1953年初为粉碎敌人在朝鲜蜂腰部实施第二次登陆作战企图,三师又回防定州市附近的大宁江大桥。转战南北搬了无数次的家,经历了数不清的大小战斗,同当时朝鲜铁道部队一起,在“随炸、随修、随通”的口号下,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迫使敌人不得不承认他们的“绞杀战”失败。

  铁道兵三师,在爸爸黄振荣等师首长的领导下,发扬了国际主义精神,浴血奋战,冒着美机狂轰滥炸,在战时期间,共抢修和重复修复桥梁499座次、3.69万延长米,线路4439处次、81.4公里,车站957处次、25.2公里,给水170站次,通信线路8778.33公里,隧道25处次,总计完成土方53.22万立方米(不含维修数),使用人工118.2万名。参战期间,铁道兵三师有614名将士负战伤,293名将士光荣牺牲在朝鲜战场,他们和朝鲜军民,共同谱写了一曲国际主义战歌,在朝鲜人民共和国传颂。

  朝鲜停战以后,遵照中央的指示,爸爸黄振荣带领志愿军铁道兵三师继续帮助朝鲜进行铁路的修复工程,将被敌机轰炸破坏的铁路、桥梁、隧道全部按照正式标准修复。这项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任务,于1953年11月初全部完成。

  之后,爸爸黄振荣又要求各部要在回国前,把营房所有门窗修好,电灯泡换好,要完好无损地向朝鲜移交。各部向朝鲜人民军移交后,受到了朝鲜军方的赞扬。

  随着志愿军铁道兵三师归国日期的临近,虽然在保密阶段,营区的两位阿妈妮也猜到了部队要走了,建立的中朝友谊情,使她们亲情难忘,她们开始做打糕,煮毛栗,送给爸妈和我,用半通不通汉语,夹着朝鲜语,和妈妈聊天,流露出不舍的心情。

  妈妈和战友们商量,和两位阿妈妮回国前合影留念。

  合影时,穿一身白衣服的阿妈妮左手扶着我,右臂搂着妈妈的战友,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1953年,爸爸黄振荣率志愿军铁道兵三师从朝鲜大馆出发到定州乘火车回国,在离别大馆的时候,朝鲜老百姓几乎是万人空巷的夹道欢送,朝鲜阿巴吉、阿妈妮们,个个都哭成了泪人,两位阿妈妮更是热泪盈眶,不停用汉语喊着赵志愿棍道木,黄志愿棍道木,黎,一路顺风,想着我俩…。

  她们满含热泪送了一程又一程,将士们也是泪水涟涟的不停地挥手向异国乡亲们告别,那是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的真实体现。

  从定州乘火车时却是另一番景象,由于当时签订停战协定时规定,大量撤军要经双方同意并在中立国监督下进行,那样是很费时间的,为能及时回国,志愿军将士们静悄悄地进站,迅速进入车厢,然后将车门立即锁死,车厢内也不准发出响声,将士们是当作无人的空车皮拉回国的。到进入中国国境线之后,方能打开车门自由活动。就这样,志愿军铁道兵三师静悄悄陆续离开了朝鲜。

  这一别,爸妈和我就再没见到这两位阿妈妮。

  我现也到古稀之年,爸妈已经在中国离世,长眠于北大荒的土地上。不知两位朝鲜阿妈妮现在是否还健在,我想告诉这两位阿妈妮,我们回国后的情况:

  第二天清晨回到祖国到达本溪车站。在本溪将士们下车吃早饭时,受到了当地党政军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夹道欢迎。他们高举着“欢迎最可爱的人胜利回国”的横幅,在喧天的锣鼓声中,高呼着向最可爱的人学习!向最可爱的人致敬!的口号,使志愿军铁道兵三师将士们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从本溪车站开始,志愿军铁道兵三师就进入了祖国人民热烈欢迎的海洋。接着在河北唐山、沧州、山东济南、陕西潼关等等,每次停车吃饭的时候,志愿军铁道兵三师都要受到一次热烈隆重的盛大欢迎,和亲切的慰问,让将士们深深感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同时也深深感到当一个志愿军战士的光荣和自豪。1953年11月19日下午二点,列车到达陕西省华县车站,这就是志愿军铁道兵三师的终点站。这里虽是县城却聚集了成千上万人的欢迎队伍,欢迎会也是空前的热烈,陕西省委的领导也赶来了,省、县领导和各界群众代表,都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辞,爸爸黄振荣代表全师致了答谢辞。欢迎会后,在人民群众夹道欢送的掌声中,黄振荣领着志愿军铁道兵三师将士们,背着行装、枪支,唱着军歌,威武雄壮地朝着华县政府在县城内为志愿军铁道兵三师事先安排好的宿营地走去。到达宿营地之后,隔了一段时间志愿军铁道兵三师换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胸章,番号又改为铁道兵团第三师。

  (回国后,爸,妈,和我在北京拍了这张照片)

  爸爸他曾以志愿军代表身份,参加国庆,参加了在中南海怀仁堂毛主席举行国庆招待会和国庆。

  爸爸黄振荣带领铁道兵三师继后又开始了抢修新建的鹰(潭)厦(门)铁路建设。因指挥得力,提前完成分担的任务,取得了突出成绩。

  1955年开国大校授衔中,爸爸黄振荣被授予大校军衔。爸爸黄振荣戎马倥偬,九死一生。先后受战伤六次,

  1956年秋,爸爸率部去北大荒,在北大荒完达山北,拓垦开荒370万亩荒原,爸爸踏过荒的地方,建立了五个国有农场集群,为当年缺粮的中国人生产出了口粮,创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批共产党谱系中的北大荒精神,爸爸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时代英模人物。而妈妈赵英华作为军垦战士,把自己回国后的后半生,也献给了北大荒的开发,我们全家为了祖国和朝鲜,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把根留在了中国北大荒。

  我想告诉两位朝鲜䦺妈妮,我的爸妈在北大荒农场白桦林墓地永存下去,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还要由我们儿、孙在北大荒继承下去…。我想:看到北大荒飞速发展的今天,我的妈妈、爸爸会安息了…。

      如果两位朝鲜阿妈妮还健在人世,看到我这封无法寄到的信是会欣慰的。

  两位朝鲜阿妈妮如果健在,也应90多岁了,祝两位朝鲜阿妈妮健康长寿,长命百岁!

  两位阿妈妮,我想你们!

  黄振荣,赵英华长子黄黎:黑龙江作家协会与北大荒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八一农大客座教授

  编辑:岁月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