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原创·散文】车子咏叹调

  


 

【原创·散文】车子咏叹调

  

  孙女上一年级了,1.35m的身高在同龄儿童中较高,座位在全班的最后。学龄前买的扭扭车、平衡车,幼儿园期间买的三轮童车、手扶滑板车都嫌矮了。大半新的车子,送人吧,人不要,现在的平民百姓家家户户都是1~2个小孩,生活条件都好,谁稀罕你这“旧”车子。扔了吧,舍不得,不扔吧,又没地方放,纠结之中,触景生情,思绪万千,思潮汹涌,浮想联翩,欣然命笔……

  我的童年,没有童车。我出生于上世纪的1959年,当时正是“三年自然灾害”的国弱民穷岁月,从天庭至底层,都是勒紧裤带。我能吃上一顿饱饭,就是共产主义了,何谈童车?我没有上过幼儿园,幼儿园是什么样子我也不知道。既没有享受过幼儿期的婴儿车、学步车,也没有玩过儿童期的三轮童车、玩具车、平衡车,更没有锻炼胆魄和开发智力的儿童自行车、漂移车、四轮电动汽车、遥控汽车、遥控飞机。有的只是母亲的怀抱、父亲的背肩和哥哥姐姐们大手。大小牵着小手走,是我倍觉温暖的幸福童年……

  上小学时,没有父母接送,也没有什么代步的自行车,而是和左邻右舍的同学们结伴而行,边走边玩,沿着白蒲镇南街街面的石板路向北至中板桥,再向东一直步行至白蒲小学。我家处在南石桥东堍,穿过一米五的狭窄街道和白蒲中学一墙之隔,东墙里面就是白蒲中学的女生宿舍,学校打铃我听见,因此上中学时,只要听到学校的起床铃声,我从家沿南石桥东尾至白蒲中学正门,几分钟时间就能到校,无需自行车,步行也能赶上早读课。

  记得1974年上高中时,在我眼中哪家有一辆自行车,就是“富”户。邻居朱进同学家有一辆自行车,看他经常擦拭,让我羡慕不已。上高二时,临近毕业,对照当时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策,我必须下乡。心想:一定要学会骑自行车,将来用得上。于是,经过我多天的软磨硬泡,有自行车的寄宿生终于答应教我骑自行车。我们利用周日的时间,几个同学一起到学校操场上学骑自行车。

  当同学在我身后扶着自行车时,我就迫不及待的紧握车头,双脚踩着踏板开始发力。随着我的发力,自行车开始摇摇晃晃地前进,不到片刻又开始东倒西歪,好像一个喝醉酒的人分不清方向。我虽吓得满头大汗,但我始终牢记不能让自行车摔到地上,自行车摔坏了可没钱赔啊。每当车子要倒时,我右脚总先着地,用脚死死撑住地面,尽量不让自行车倒地,宁可自己摔跟头,也不肯碰坏自行车。在同学们的指导下,我记住了要领:眼睛向前看,扶正笼头,用力蹬车,保持平行。经多次尝试,在多次实践后,我慢慢地学会了骑自行车。

  会骑了,我的欲望、难安和冲动迫使我拿出平时父母给的应急钱租了一辆自行车,租来的车子,我肆无忌惮了,和事先约好的同学们比赛谁骑得更快,或是一手掌车头一手握棍棒模仿征战沙场的将军。然而玩得尽兴时也马失前蹄,摔了一个大跟头。虽然感觉浑身酸痛,但畅骑的愉悦无以言表。

  1976年6月高中毕业,16岁的我接到白蒲镇革委会的通知,于7月24日插队于林梓公社十六大队知青点(现林梓乡蒋殿村),到第四生产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出发当天,因父母早已加入理发合作社多劳多得,大姐被照顾进了白蒲化肥厂在杨州学习,其他哥哥姐姐们都在我前面插队务农去了,细姐吴凤珍在我前面一年刚插队于薛尧农场,家里没人送我,父母给我问邻居借了个自行车,我一个人把被子等简单行装绑在后座上,骑行十几里地,向知青点组长朱晓玲(现名朱书灏)和生产队队长朱春德报到。
 


 

       我的《批准下乡通知书》原件由我自己保存的,在厂里时被人事科长朱跃发现,他帮我放入我的档案里,四年前我办退休手续时还看到了,因此,1976年7月24日也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一天,成为我算工龄的准确时间和法律依据。上图是唯一的复印件。

  16岁,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还在父母面前撒娇呢,16岁的我更是无头脑的愣头青,大哥吴凤虎比我早插队林梓公社几年,被推荐在林梓文著小学代课。一次周日的下午,我和大哥合骑一辆自行车回林梓,车子上新蒲北桥引桥时,坡度大,大哥怕我踏不上去,人就从后座上跳下来,当我骑到桥面最高处时,没注意到哥哥有没有跳上车,车子下坡时速度越来越快,我眼紧盯前方,借助车子的加速度,一口气就将车子骑下去七八里路,当要再上一座桥时,这才发觉哥哥不在后座上,我大吃一惊,急忙调转车头往回骑,去找哥哥。原来我从新蒲北桥下坡时,大哥就在后面大声叫我,我没听见。当我返回几里路,看见大哥时,大哥步行着奋力往前赶。大哥怨我说:“这么长的路骑下来,我们兄弟俩就不说一句话?”16岁的我真是个鲁莽的傻小子啊!

  第二年,17岁的我经英语老师孙学林的介绍,回母校白蒲中学代英语课,代课工资28元,想买一辆自行车,需近一年的工资,代了一学期的课,钱不够没买成自行车。

  18岁,我从插队所在地当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在丁埝镇换上军装后,回家度过最后一晚,第二天(1978年3月6日)从白蒲车站坐汽车到南通港,从南通港坐轮船到南京港,要到南京长江大桥时,大家纷纷走向窗口观看雄伟壮观的大桥,第一次看到南京长江大桥个个欣喜若狂,都感觉到还是当兵好啊,能见上世面。从省会城市南京上火车后,一路北上,经天津后到东北,火车到达山海关后,每人发一件皮军大衣,这时我才懂得,我当上了铁道兵去东北。从南京经过几天几夜的闷罐车,火车终于到达吉林省桦甸县城,开始了二个月的新兵连训练。

  新训结束,又坐了几天闷罐车到达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海拉尔,从海拉尔下火车,团部用军用卡车送我们新兵到西索木(西公社)伊敏河畔的连队。

  那时没有航空邮件,没有高铁,从部队寄封信回家要六七天,有特殊情况要从西索木的小邮局拍电报回家。我当兵前母亲患肺气肿,上气不接下气咳嗽不止。下连队后不久,连续接到家中“母亲病重”、“母亲病危”、“母亲去世”的电报。最后“母亲去世”的电报,虽说是大哥通过县人武部盖公章发过来的,但是我是新兵,刚下连队,指导员顾龙亭把我叫到连部,只给我讲了一番“小家服从大家,”的道理,教我“节哀,安心服役”。第二年,父亲患食道癌在平潮肿瘤医院开刀后,连队看到我“父亲病重”的电报,这才从人道主义出发,让我回家探亲。

  坐了约三小时的连队顺风车去海拉尔火车站,从海拉尔火车站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到达哈尔滨时是凌晨,一直等到晚上才有开往上海的火车,从哈尔滨到上海正好是起点到终点,火车大约经三天二夜的行驶到达上海,从上海下火车,急急忙忙赶往十六铺码头,从十六铺码头坐轮船到南通港,从南通港坐汽车到白蒲车站,半个月的探亲假,用在往返路上的时间就有十天,返回部队前怕路上遇特殊情况耽误行程,结果提前一天到部队,实际在家只待了四天。那时的信息与交通状况与现代相比,真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退伍回家后,由于是城镇户口的下乡知青,国家安排我到国营如皋罐头厂工作。罐头厂处在如皋西门城外三公里,要进城没有自行车很不方便。从拿第一个月工资起,我就想买自行车。我没有拿过徒工工资,进厂第一年是一级工29.5元,那时买一辆自行车需200元左右,我除留下基本生活费外,其余都存着,想买一辆上海牌“凤凰”或“永久”自行车。
  然而,普通百姓没有一个当供销社主任的亲戚,没有社会关系,想买名牌自行车比登天还难。因我是机械连退伍的,厂人事科郭科长把我安置到机修车间,机修车间唯一的女车工郭师傅是个热心人,她爱人在上海工作,说可帮我从上海买一辆二手“凤凰”或“永久”,但由于要从十六铺码头托运到南通港,从南通港还要骑行六十多公里到如皋,太麻烦了,我只好放弃。后来市场上有了南京的“大桥”牌自行车,我终于买到了一辆新车。虽然“大桥”牌自行车质量远不及“凤凰”“永久”,但它解决了我靠步行或借车进城办事的行路难题。

 






 

  后来,我用自行车赶庙会。凭在乡村崎岖颠簸的羊肠小道上,我练就了一身不错的车技,可以骑着车子爬坡越岗过河,可以双手撒把骑行,还可以蹲在一侧的脚蹬子上,一手扶把,一手捡起地上的东西……当然,也有裤腿被绞进车链里,或者被石块垫翻了车,摔得鼻青脸肿的时候,但是自行车是我的好帮手,我靠自行车掏到了下岗后的第一桶金。

  最原始的自行车是1790年法国人西夫拉克发明了的,后传入上海。1884年,中国出版的《申江胜景图》首次记载了中国开始出现骑自行车的情景:“人如踏动天平,亦系前后轮,转动如飞,人可省力走路。不独一人见之,相见者多矣。”1950年,新中国第一个全部国产化的自行车品牌“飞鸽”的诞生,打破了自行车的稀有,随后,“永久”“凤凰”“金狮”等自行车品牌横空出世并不断发展壮大,自行车逐渐普及了普通家庭。

  当普及到普通家庭的时候,电动自行车又问世,我先买了“小骆驼”电瓶车,以后又换成“大陆鸽”电瓶车。“大陆鸽”电瓶车质量好,到现在为止,我每年寒暑假从申城回如皋后,在家生活的时间里还骑它。赶庙会时买了“幸福250”摩托车。“幸福250”摩托虽然烧油多,但由于自身重车子稳,操作简便,适宜载重驮货,因此是我做生意的好帮手。

  到了我女儿这一代,私家车进入了家庭。我国早已从脚踏车王国走向了汽车王国。如今小汽车进入了亿万家庭,一家有好几辆的不在少数,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15亿辆,机动车驾驶人超过了5亿人。我家可乘坐五人的“领克”车原是江苏牌照,前年拍到了上海牌照,虽然一张上海牌照费用近10万,但它不受上下班时段路段及高架限制了,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在上海市内畅通无阻,方便了孩子们的上下班和我家的出行。去年我女儿又买了一辆绿牌电动汽车,在小区内安装了专用充电桩,一家人三代人出行越来越方便。

  到了孙辈这一代,孩子们各种玩具车应有尽有,我的爱婿,日本国早稻田大学毕业的物理学博士还专门为孩子组装了遥控飞机,供孩子玩耍。你看,现在的儿童是多么幸福啊!

  如今,我们南通市的退役军人持“通通优”的拥军卡,不仅免市内各旅游景点的门票费,而且免费乘坐各路公交,免费乘坐2022年11月10日新开通运营的轨道交通一号线。拿出全国退役军人的优待证,在大上海也能免费乘坐公交车。

  我因长期在上海浦东带孙女,经常往返于江苏如皋与上海浦东之间,坐火车一个多小时,坐顺风车三小时,就可到达目的地。节假日开私家车回家,即使怕堵车绕道苏通大桥这条近路,穿越上海长江隧道,从上海长江大桥到崇启大桥,多走40公里这条“远路”回如皋,也是“千里江陵一日还”,“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回顾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翻开正史轶事的篇章,可见辽阔无垠的草原上蒙古人策马奔腾,刀剑横飞的战场中将士一马当先,蜿蜒曲折的小道里邮差风驰电掣……马在滚滚历史长卷中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古人将马作为一种交通工具,而我们现代人的“马”不仅仅是习以为常的自行车、摩托车、汽车(轮船)、火车,而且还有飞机。人类现在的“马”是多么快捷方便。

  目前,不占地面、安全环保的空轨列车已在青岛下线。更高速度的磁悬浮列车和无人驾驶汽车,也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投入试用。我想随着中国空间站的建成,普通人坐火箭到空间站打卡旅游也能成为现实。

  车子,是承重、减负与速度、效率的产物,也是人类不断追求科技进步的结晶。

  每当我在小区内看到孙辈们骑着踩着各式车子,互助追逐嬉闹的时候,不免生出许多感慨;每当我由静到动,放下手中“爬格子”的笔,骑着自行车漫游在杨高北路边的林荫小道上,追逐着明媚的阳光的时候,我会任春风拂过脸颊,将身心融入自然;每当我在黄浦江畔畅骑,欣赏江面上轮船军舰英姿的时候,我会激动地拍照纪念,将美景保存下来。总之,身在车中我都感慨万千……

  站在即将迈入古稀之年的人生时点上,回首一路走来见过的各种车辆,从车子的变迁中,我不由地感叹时代,感叹科技,感叹生活的巨大变迁与越来越好……
       于是,写下这篇车子咏叹调。


 


 

  

       图片说明:
       1、刊头图片来自网络
       2、其余图片来自作者提供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