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唐敖庆
张玉林
物化头筹敖庆传,
复兴科技尽躬篇。
重洋远涉寻知识,
博士加冠大典还。
三担一肩升院校,
唐氐定理过难关。
高瞻瞩目育桃李,
中华腾飞才领先。
唐敖庆,江苏宜兴人,理论化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现代理论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曾担任吉林大学校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
勤奋学习 。1915年11月18日,唐敖庆出生在江苏省宜兴县和桥镇。
唐敖庆的父亲少年时家境贫寒,没有念过书,20岁时与一个农民的女儿成亲。夫妻二人开办了一个杂货铺,赖以为生。唐敖庆的母亲生过一儿二女,但都不幸夭折了。后来生下了唐敖庆,夫妻二人十分疼爱这个儿子。
唐敖庆天资聪颖,6岁时开始上学。他先后就读于养初小学、鹅山小学和彭城中学。中学毕业后,唐敖庆考上了无锡师范学校。1931年,唐敖庆刚入学无锡师范学校不久,“九·一八”事变爆发。亡国之危沉重地冲击着唐敖庆的心灵,他毫不犹豫地参加了无锡市学联组织的赴南京抗日请愿团。在一次次的斗争、救亡活动中,唐敖庆逐渐变得成熟起来,他在实践与思考中,树立了人生的理想,立志成为一名化学家,科学救国。
1934年7月,唐敖庆从无锡师范学校毕业。他回家不久,就收到了宜兴县官林镇凌霞小学的聘书。不满19岁的唐敖庆怀揣着心底的理想,站上了神圣的讲台,手握三尺教鞭,春风惠人。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当一名化学家的梦想,他渴望去大学继续深造,即便在教书的时候,也没有放下学习。1936年2月,唐敖庆离开凌霞小学到江苏省立扬州中学高考补习班补习英语和数学。7月,他报考了北京大学、北平大学、同济大学三所学校,结果被三所大学同时录取。经过慎重考虑后,他选择了北京大学化学系。
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唐敖庆已经在西南联大任教6年。他以负责敬业的精神、刻苦学习的态度,成为了西南联大年轻教师中的佼佼者。这一年,曾昭抡、华罗庚和吴大猷三位教授,各带两名助手赴美国考察原子能技术。曾昭抡教授从化学系选出了唐敖庆和王瑞跣作为自己的助手,同赴美国。在美国期间,唐敖庆经曾昭抡教授推荐,留在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攻读博士学位。
1949年夏,唐敖庆完成了题为《相互独立粒子的统计理论》的博士论文,开始攀登理论化学的高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当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到大洋彼岸的美国时,唐敖庆激动万分,“科学救国”的理想和使命感让他急于回到祖国,唐敖庆立即开始办理回国的手续。
吉大任教。1950年2月,唐敖庆回到北京大学化学系担任副教授,半年后升为教授。在北大任教的两年时间里,唐敖庆完成了近10篇有关化学键理论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开设5门课程,他独树一帜的教学风格与深厚的学识赢得了师生们的尊重。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唐敖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放弃了在北京大学任教的优厚条件,举家迁往长春,在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身担任教授,与蔡镏生教授、关实之教授和陶慰孙教授等人共同创建了化学系。
高瞻远瞩。1960年,吉林大学跻身于国家重点大学的行列。1978年,唐敖庆出任吉林大学校长。他坚持“两个中心”的办学理念,在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使吉林大学成为一所中外著名的重点大学。
经过多年建设,吉林大学理论化学研究所和理论化学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理论化学研究中心,也成为吉林大学化学学科乃至整个学校的一面旗帜。
唐敖庆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精心规划学科的发展。在他的办学思想中有一个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学科与专业的基本统一。在唐敖庆的领导下,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吉林大学增加了一些新的学科和专业,理科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新建了计算机系、环境科学系、分子生物学系、材料科学系、包装工程和包装艺术专业等。这是唐敖庆在办学实践中的创举,也是他一向倡导学科和专业的不断创新的成果,其深远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
21世纪初期,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吉林大学化学学科稳步发展成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化学学科拥有理论化学计算、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超分子结构与材料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并成为基础科研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跻身于国内化学学科的前列。
1984年8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决定在全国部分重点高等院校首批试办研究生院。吉林大学成为全国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22所院校之一,这标志着吉林大学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工作已经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也是学校发展历史上的一座闪光的里程碑。
潜心钻研。唐敖庆是我国德厚流光、闻名遐迩的科学家,是我国现代理论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以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在理论化学领域共发表300余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和16部学术专著。1955年,中科院成立了4个学部,唐敖庆当选为新中国第一批学部委员。他潜心理论化学研究,提出了“唐-江定理”,形成独特的风格,被国际上誉为“中国学派”,并被称为“中国量子化学之父”。他与卢嘉锡教授所倡导的“四结合”学术思想,为中国化学学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他所开创的诸多研究领域奠定了理论化学研究的基本框架,成为中国理论化学走向世界的重要基石。
唐敖庆曾5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还曾获得1993年度陈嘉庚化学奖、1995年度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然而这些奖项的奖金却都被他无私地奉献给中国的教育事业。他用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奖金设立了一个量子化学研究生奖励基金,用于奖励其研究集体指导的做出优秀学位论文的研究生;他还将100万元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奖金分成了三部分,一部分赠送给吉林大学作为奖励品学兼优学生的奖学金,一部分赠送给中国化学会用作奖励优秀年轻化学工作者的基金,一部分赠送给他的家乡江苏省宜兴县用于支持家乡的基础教育。
放眼全国。唐敖庆率先提出了以讨论班的形式,通过一面学习重要基础知识,一面共同研究前沿性的科研课题来培养拔尖人才,放眼于在国内培养高层次理论化学优秀人才。唐敖庆共举办过12次面向全国的各种类型的理论化学研讨班、研究生班、进修班和讲习班,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理论化学研究队伍,他们中涌现出一批卓越的学术领导人,其中有多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唐敖庆办班一直持续到1994年,即使在他离开吉林大学,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名誉主任期间,也都利用暑假的空闲时间,回到吉林大学或到其他高校举办各种讨论班。从1986年至1994年,在吉林大学、南京大学举办量子化学、微观反应动力学、高分子标度理论、分子光谱、谱学理论与技术等讲习班和研讨班6次。1988年和1989年暑期,唐敖庆在长春举办了“长春地区高分子标度理论讲习班”和“全国高分子标度理论高级研讨班”。烈日炎炎、天气闷热,70多岁高龄的唐敖庆每周为学员讲课达到24学时,并且通过这两次讲习班的成功举办,促进我国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固化理论和标度理论研究工作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培养出了一批高级专门人才。
赓续传承。2008年7月15日11时15分,唐敖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缅怀唐敖庆教授的辉煌业绩,2009年2月14日,吉林大学将他亲手创办的理论化学研究所命名为唐敖庆研究所;2009年7月13日,在唐敖庆逝世一周年之际,吉林大学将中心校区理科实验楼命名为“唐敖庆楼”,并在楼前树立了唐敖庆塑像,以他德厚流光、忘我拼搏、无私奉献的一生教育后人;同一天,吉林大学成立唐敖庆教育基金会,面向国内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奖学、奖教和专项资助,鼓励基础理论研究和科技创新,支持学科建设和人个培养。
2020年1月9日,为表彰唐敖庆教授在教育和科学研究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国际编号为218914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唐敖庆星”。2020年11月18日,“唐敖庆星”命名仪式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隆重举行。从此,浩瀚星河中,“唐敖庆星”成为其中熠熠生辉的一颗,时刻提醒广大教师不忘教书育人的初心,指引科研人员勇敢地拓展人类认知的边界,科教兴国,惠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