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西山村走出的人民教育家
——追记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大年
黄胜余
2024年9月13日,黄大年被追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这位从广西山村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用一生诠释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精神。他的故事,不仅是一段科学探索的传奇,更是一曲教育报国的壮歌。今天,让我们走进黄大年的世界,感受他那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与无私的育人情怀。
少年立志:从广西山村到科学殿堂
1958年8月28日,黄大年出生于广西南宁的一个教师家庭。他的童年并不富裕,父母带着他辗转于桂东南的偏僻山村。尽管生活艰苦,但黄大年从小就对知识充满了渴望。他常常在煤油灯下读书,用树枝在地上演算数学题,梦想着有一天能走出大山,为祖国的科学事业贡献力量。
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黄大年抓住机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在大学期间,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地球物理学知识,积极参与学术交流,逐渐显露头角。1982年,他在同学的毕业纪念册上写下了“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豪言壮语,这句话也成为他一生的座右铭。
留学英国:心系祖国的科学家
1992年,黄大年获得“中英友好奖学金项目”的全额资助,赴英国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他留在英国从事高精度探测技术研究,成为该领域少数华人科学家之一。尽管在国外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黄大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他常常对同事说:“我的根在中国,我的事业也在中国。”
2009年,黄大年毅然放弃了英国优厚的待遇,回到母校吉林大学任教。他的归来,不仅是为了实现个人的科学梦想,更是为了推动中国地球物理学的发展。他说:“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需要有一批‘科研疯子’,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
归国报效:科研与教育的双重使命
回国后,黄大年立即投入到紧张的科研工作中。他带领团队突破国外技术封锁,仅用5年时间就完成了西方国家20多年走过的路。他主持研发的“地壳一号”万米大陆科学钻探机,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万米钻探技术的国家。此外,他还推动了航空重力梯度仪、无缆自定位地震勘探系统等多项技术的突破,为中国“巡天探地潜海”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科研之外,黄大年更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担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培养了18名博士、26名硕士和400余名学科交叉团队成员。他常说:“我最看重的身份是教师。”他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创新精神。他的学生马国庆回忆说:“黄老师讲课,那才叫真正好。他不仅教我们知识,更教会我们如何做人。”
生命最后的光辉: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2016年,黄大年被诊断出胆管癌。尽管病魔缠身,他依然坚持工作。在病床上,他一边打着吊瓶,一边为学生答疑解惑。2017年1月8日,黄大年因病逝世,享年58岁。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依然惦记着未完成的科研项目和学生的成长。
黄大年的离世,让无数人感到痛惜。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吉林大学设立了“黄大年试验班”,继续传承他的教育理念。他的学生们也接过接力棒,在科研与教育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黄大年精神的时代意义
黄大年的一生,是爱国与奉献的一生。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精神,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和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精神的传承;科学家不仅是技术的探索者,更是国家的脊梁。
今天,当我们回顾黄大年的生平,不禁感慨:他的精神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后来者的前行之路。正如他所说:“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让我们以黄大年为榜样,将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5.3.21.)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25年3月28日发 2025年129(B)期、总第097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