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哨声,永远留在了天空、响彻了大地

 


 

  哨声,永远留在了天空、响彻了大地

 

  在我们家的抽屉里,珍藏着一把“哨子”,这不是普通的“哨子”,那是母亲在上个世纪,担任铁路职工家属队队长时用过的“哨子”。
 


1990年春节父母在自家门前合影

 

       这把“哨子”,见证了一代铁路职工的家属们,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都奉献给了铁路,它也陪伴着母亲度过了中年的奋力拼搏、含辛茹苦的艰难岁月、陪伴着母亲度过了无数个难眠之夜。  

  这把“哨子”就像部队里的军号,虽没引领过千军万马,但也曾经引领过近百号铁路职工的家属们,为祖国南来北往的铁路物资运输出大力流大汗。

  哨子发出来的声音洪亮、有力、紧急,响彻整个家属区的东西南北,那是母亲用力吹出来的声音,这哨声就是号召、就是命令!它常常划破肃静的漫漫长夜,告诉那些家属们:来装卸任务了。

  凡是住在我们家属区的职工、家属、子女们,必定都听过这“哨声”,对这“哨声”再熟悉不过了。

  “哨子”的故事还得从头说起:

  我的父亲张加祥、母亲刘桂珍都是山东高密人,父亲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七师,修建完“鹰厦”(江西鹰潭——福建厦门)铁路后,转业到柳州铁路局工作(今南宁铁路局)。
       母亲于1956年1月与父亲结婚,从此,母亲便离开了高密老家,跟随父亲来到了南方生活。

 


2005年春节父母合影

  

  上世纪六、七、八十年代,老一辈铁路职工的家属们大多没有正式的工作,为此,铁路有关部门专门把这些家属们组织起来,成立了“五七”农场、家属装卸队、缝纫组等等,让这些家属们专门从事南来北往的铁路货运装卸工作。

  此时,我的母亲担任了老三区铁路职工家属队队长,带领铁路职工的家属们,为全国南来北往的铁路物资运输奉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每当铁路车站的货房来了装卸任务,车站工作人员会第一时间通知我的母亲,而接到装卸任务后的母亲,又会第一时间通知铁路职工的家属们。

  母亲不分白天黑夜、不管狂风暴雨、雷鸣电闪、风吹日晒;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只要接到了装卸任务,母亲就会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地跑遍整个家属区,去通知那些铁路职工的家属们,母亲比别人付出的更多、更辛苦,但钱不多拿一分。

  铁路是半军事化管理,时间就是命令、时间就是效率、时间就是金钱。

  只要母亲的“哨子”一吹响,身为铁路职工的家属们,立刻以最快的速度,汇集在火车站货房,她们抢时抢点拼命地往货物列车车厢上装载物资或把货物卸下车,把南来北往需要的物资发往全国各地。

  她们干劲冲天,抬的抬、扛的扛,打包的打包。为了赶点,有时捞不着吃饭、捞不着睡觉。她们只有一个想法:就是拧成一股绳、团结协作、同心协力、快马加鞭,早点完成任务、不耽误货物列车发送货物。

  家属们装卸的场面,真的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就像战争年代为前线运送物资一样,慢一分钟都不行。她们之所以每次都能够快速完成铁路物资运输装卸任务,是因为她们有为家、为国的责任和担当。

  都说妇女能顶半边天,这群铁路职工的家属们,顶起了那个年代铁路物资运输的重任,她们是那个时代的优秀楷模、伟大女性、巾帼英雄。

  3月6日,是亲爱的母亲去世七周年祭,虽然亲爱的母亲永远离开了我们,但“哨声”却永远留在了天空、响彻了大地。
       怀念我的母亲!愿天堂的母亲一切安好!

 

 

  作者简介:

  张玉梅,女,原铁道兵七师二代,生于广东湛江,长于广西玉林,祖籍山东高密。

  1978年7月参加工作,1985年11月入党,大专学历、政工师。

  历任打字员、党委办公室干事、主任干部干事、行政办公室主任干事、劳动人事科主任干事、工会女工委主任等职。

  业余爱好写作、绘画、摄影、编织、手工制作。曾在《齐鲁晚报》、《潍坊日报》、《山东老干部之家》、《济铁政工》、《济铁工运》、《济铁老年》、《青铁工作研究》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多篇文章。

  并有多篇散文、绘画、摄影和手工制作在新华网、今日头条、捜狐、阳光军魂、老兵原创之家、铁道兵文化网、战友网、写生北京等媒体上刊登。

  手工编织曾获得路局、分局一、二、三等奖。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