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老街记忆


 

 


 

  江南美景向来都是人们所向往的,文人墨客推崇备至。南朝诗人柳恽的一曲“汀洲采白蘋,日落江南春”写尽江南水乡春色。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一首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流传千古。元代诗人戴表元的一首诗“寻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让湖州人感到自豪与自信。清代李煊写的“侬家生长碧湖头, 打桨真从镜里游”赞美湖州的诗句,形象生动。诗人有感而发,发自肺腑,一诗一词一曲,写得那样逼真、极致、优美,让人羨慕不已。
 

 


 

 





 


 

 


 

  湖州的美景具有独特魅力,古色古香的老街和原汁原味的自然风光,都和天目山的碧水是息息相关的。天目山的水蜿蜒曲折而来,流入西苕溪,其一脉入城西清源门,称漕渎,经仪凤桥后,与苕溪之水相会,汇拢后通称霅溪,经骆驼桥、潘公桥北注太湖。这条市河将湖州六个城门的水全部贯通,成了循环的活水。小西街皆因水而生、临水而建、因水而兴、因水塑形,清源门引水入城的同时,也把财富通过西苕溪源源不断地涌向小西街,民居密集,商业繁盛,漕渎兴旺,教育发达,藏书丰富,并成了老湖州名门望族聚集之地和商贾市井之所,在历史上曾发挥过很重要作用,承担了金融、商业、贸易、水运集散、科举和居住等功能,见证了湖州物阜民殷、兴衰更替。这里承载了太多的儿时记忆,老湖州人对小西街感情是有增无减。
 





 

  小西街街区地形呈不规则长方形,街区格局基本不变,街巷里弄整体保证完好,街区内有花园弄、木桥北弄、眺谷桥弄、油车港、高港、石鸾巷(石乱港)北齐港、朝阳港等10多条港弄。现存沿河建筑多为晚清、民国时所建,建筑接踵连片,黛瓦粉墙,布局严缜,四通八达,风格相近,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民居群落。宅院前有石库门,后有河埠头,院内有门厅、庭院、厅堂、夹弄等,格调布局错落有致,完好保留了江南民宅的原貌。北齐巷社区书记张秀芳介绍:街区内有钮氏状元厅(本仁堂、理德堂)、杨宅、许宅、温宅、二军师招待所等5处省、市级文保单位,沈宅、莫宅、沈氏晓荫山庄等文保点5处,徐宅、邱宅等历史建筑10处。上世纪60年代末,小西街口还保留着湖州的古城墙,古城墙宽约10米,高约6米,古城墙是用上好的黄泥土垒砌而成,十分坚固,站在城墙上,小西街的古建筑群尽收眼底。

  取名叫“状元街”,必然有它的原因,据了解与湖州状元文化息息相关。此地出了宋代大观年间贾安宅和清代道光年间钮福保等状元,现在状元街区的塑像并不是钮福保本人,塑像是湖州状元文化的缩影。从沈文泉编著的《湖州进士名录》中可以了解到,湖州市从唐贞观年间的第一位进士沈存诚,到清宣统年间的最后一位进士钮翔青,先后共诞生了1538名进士,内有武进士66名,状元11名,榜眼8名,探花7名,为国家造就了一大批精英人才,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湖州钮氏状元厅位于湖州市区状元街区,是中心城区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湖州仅存一座与科技文化有关的厅堂建筑,2005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钮福保,字右申、号松泉,出自本城大族钮氏的西支,浙江乌程(今浙江吴兴县)人。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状元,历任翰林院修撰、乡试主考官、广西学政等职。后弃官还乡买下徽商汪家在木桥头的大宅,略加修整、添加仪门等建筑,按钮氏支乘之序取名“理德堂”,变成了现在科举文化的载体——状元厅。
 
 

 



 

 


 

  状元厅分东、中、西三个轴线分布,正厅采用七架梁,是湖州唯一一座采用七架抬梁民居堂建筑。雕梁画栋的梁架、雀替、牛腿等工艺突出的木雕精品,极其艺术感染力。整个宅院气势恢宏,结构紧凑,清幽风雅,古朴深沉。一楼内有钮福保的塑像、钮福保生平事迹展、与科举有关的实物资料等,对研究科技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状元厅二楼,吴兴钮氏家族有史可据已有2500年历史,略次于孔子世家,文化底蕴极其深厚,这个家族的发源地在湖州市南浔区练市镇花林村,经过屡屡迁徙,后代遍布于霅溪震泽之间,繁衍至今,代有人才。钮福保自幼聪明好学,才华横溢,字写得漂亮,不仅深谙医术,还是一位善长诗文和丹青的多面手,道光皇帝非常器重,曾御赐他一方砚台,钮福保引以为荣,遂将给自己的书房起名为“赐砚斋”。

  中轴线“理德堂”。厅堂正中有“文魁”匾额,匾额下方柱子上有对联一副,为湖州钮氏家族家训:“芝草无根醴泉无源人贵自立,户枢不蠹流水不腐民生在勤”。咸、同、光三朝,钮氏家族考中举人、进士就达二十余人,在各个领域都为社会进步做出牺牲和贡献,人才辈出,为世嘱目。吴王赐姓,讲的是春秋时以椒房之戚拜赐印绶,湖州钮氏由此而来。钮氏家族与满族八大姓之一钮祜禄氏没有关系。

  “诵芬书院”设在钮氏状元厅西轴线的北楼底下,嘉庆十五年(1810),钮福保在此接受启蒙教育。高中状元后,浙江学政廖鸿荃曾经到这里视察,整个书院按清代书院布置课桌凳,张挂孔子画像和相应的对联,墙上还挂有钮氏后人捐赠的书画作品。
 




 
 

  跨过永安桥,老辈们都叫它木桥头,穿过木桥南弄拐弯来到小西街文创休闲街区A4-12号“小西街历史人文馆”。虽然藏馆面积不大,却内容极为丰富。通过“街区溯源、高门望族、物阜民殷”三个板块,将老街的商业、工业、漕渎、文化、人物掌故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作了全景式介绍,帮助市民一览街区的历史变迁和老街的前世今生。尤其像凌虚、明学长老、莫觞清、沈联芳、许玉农、温蔗青、杨信之、钮福保等乡贤,他们中间有的是名门望族的士大夫,或赫赫有名的商贾巨甲或生丝大王,或名扬中外的丹青画师,或功德无量的高僧。他们都是小西街的优秀代表和杰出人才,情系桑梓反哺家乡的事迹在当地被人称赞。
 

 


 


 


 


 

 

 
 

  时光仿佛在小西街这里凝固,恍惚回到100多年前:穿着长袍马褂服饰、梳着长辫子凌晨就开始喝早茶的老湖州人;熟读四书五经梦寐以求追求仕途的读书人;沪湖两头跑做生丝生意赚得盆满钵满的湖州商人;步履匆匆为生机而奔波的平头百姓;一日三餐围着灶台转头上戴钗在河埠上洗衣物的浣纱妇女;在一片烟雨濛濛中撑着油纸伞款款走来的江南女子,如此等等,林林总总的众生相,他们在庸常生活中各得其所。小西街的演变历史和前世今生,都浸淫在历史的长河里,但老街的文化遗迹、人文古迹让人丝缕纠葛难以忘怀,小西街的城市书房、大众书局、文物商店让老街充满了书香,小西街的文化碎片如饮甘泉,地道的传统美食同样让人馋涎欲滴……

 


 


 

 


 

  岁月流转,城市日新,在小西街看到“湖州溪水穿城廓,傍水人家起楼阁”的传统水乡本色,逐步恢复了历史的繁荣景象,古街脉络明显清晰起来,老街记忆正在被唤醒,吴言侬语互相问候的“百坦”声在耳边响起,在这里漫步,有一种宁静自在美好的感觉来。

  姚林宝

  二〇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