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铁兵魂.往事回眸(10) 大禾山隧道尖刀连


       1968年,我参军入伍来到了铁道兵五师二十三团一营一连,不久连队首长让我接任连队文书,负责保管和整理连队建设文史资料。在整理连队文史资料时,一面写有“大禾山隧道尖刀连”的锦旗,引起了我的注意。带着迷惑和兴趣,我向连首长和老兵们打听这面锦旗的来历。知晓情况的连首长和老兵们告诉我:“‘大禾山隧道尖刀连’这面锦旗是一连在修建鹰厦铁路时,铁道兵党委授予的,这面锦旗是一连指战员用热血和汗水换来的。”后来,曾任职过一连指导员,带领全连官兵攻克大禾山隧道下导坑,后期任二十三团团长白石肖首长又亲自给我讲述过这面锦旗的来龙去脉。
       1954年铁道兵五师二十三团从朝鲜战场回国后,参加祖国铁路建设。1954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在祖国东南沿海修建一条战备铁路——鹰厦铁路。中央的决定下达后,1954年第四季度,铁道兵部队8个师和1个独立团,浩浩荡荡挺进了闽赣两省。
       鹰厦铁路北起江西鹰潭,南抵福建厦门,全长698公里。鹰厦铁路开工后,1955年2月,铁道兵五师二十三团驻扎在福建省武夷山区光泽县官屯乡,承担着园岱站与华侨站之间6.5公里铁路路基铺设及开挖大禾山、小禾山两座隧道任务。其中,1460米长的大禾山隧道是全线最长的隧道,也是鹰厦铁路建设的咽喉工程。
       大禾山隧道位于闽北武夷山区730米高的大禾山上。大禾山揭开山的表皮,是清一色的坚硬度为F20级的特别坚硬的花岗岩,施工十分困难。从未打过隧道,缺乏隧道施工经验的铁道兵二十三团,面对施工中遇到的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但二十三团指战员发出誓言:“山大没有我们的决心大,洞长没有我们的风枪长,石坚没有我们的意志坚,哪怕坚石硬如铁,英雄当它豆腐切!”
       施工初期,由于缺乏隧道施工经验,且石质坚硬,困难确实很多。当时,风枪无支架,钻头一接触岩壁就溅起火花,钻杆乱跳,战士们发扬大无畏精神,就像当年在战场上捏住乱人的咽喉一样,不顾一切地紧紧压住风枪,两条腿像两根支柱狠劲蹬地,时间一长肩酸臂麻。就这样,一天也只能钻进1米多深。按此进度,大禾山隧道肯定要托全线的后腿。在这关键时期,共产党员,曾在战场上屡建战功的一连连长尹尚龙站了出来,要求把隧道施工最艰巨的下导坑开挖任务交给一连。
       尹尚龙这位当年三五九旅的炮手,在战场上是英雄,在铁路建设工地上是好汉。他接受开挖大禾山隧道下导坑的任务后,日夜坚守在工地上,潜心钻研,细致琢磨。他想,隧道隧道、打眼放炮,可眼下炮眼打不进,炮放不成怎么行?他把工程技术人员请来,把善于动脑筋的战士叫到一起,共同商讨对策。风枪手们提出遇到特坚石要“打浅眼、多放炮”;爆破手们提出采用双雷管和改进炸药与雷管接触防止瞎炮;工程技术人员提出用四班制流水作业法等等。他采纳了大家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很快在全连实施,并推广到全团,于是,整个工地上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劳动高潮,导坑掘进由一天不足2米,提高到10.8米。
       时任一连指导员的白石肖,是1945年10月从晋西北偏关县入伍的老同志,曾参加过著名的太原战役、临汾战役、扶眉战役,可以说是位身经百战的老战士。在打通大禾山隧道战斗中,他和连长尹尚龙一样,白天黑夜坚守在工地上,在长达1460米的导坑内,他不知来回跑了多少趟,坚持跟班作业,把思想政治工作带进洞内,他与连长分工不分家,齐心协力爬施工生产。一次,导坑开挖遇到了暗流,导坑掌子面四周山泉暴涌,一时间整个导坑变成了“地下河”。在此情况下,他和战士们一起趟着没膝的深水,坚持施工。后来,“地下河”的水越涨越深,水位达到齐腰深,他和战士们就用木板钉成木筏,乘着木筏坚持施工。
       为了鼓舞战士们的气势,他向战士们提出:“身在大禾山,水深何所惧,只要有雄心,再深再险也要闯进去!”他还调侃地对大家说:“滔滔激流寒,战士心头暖,打通大禾山,一连要争先!”
       在紧张繁忙的工地上,涌现出众多英雄好汉。风枪手张明万在开挖大禾山隧道下导坑的战斗中,一天都没休息过,每天扛着沉重的无支架风枪,在空气稀薄、硝烟弥漫的导坑内,不停地向大禾山开战,风枪钻出的石粉落满了全身,让他像一块汉白玉雕成的塑像挺立在导坑掌子面。施工中,风枪打在坚硬的岩石上,让他难以立足,他不顾肩酸背痛,紧紧地压住震动的无支架风枪,向大山开战,要进度,要速度。在他不懈的努力和钻研下,创造出在11分钟内钻出1米深的炮眼,并创造出日进尺19.5米的最高纪录。
       爆破手徐德俊采取双雷管引爆和连环爆破法,点燃上万次引爆,创造出无一瞎炮的最佳成绩。
       经过一连指战员235个日夜奋战,终于提前118天胜利完成1460米长的大禾山隧道导坑开挖任务。当导坑开挖任务完成后,工地上一片欢腾,一曲“双手磨出千层茧,汗水冲开万重山”的英雄赞歌响彻在大禾山上空。大禾山隧道峻工后,铁道兵五师师部在大禾山洞口召开庆功祝捷大会,二十三团受到中央军委和铁道兵党委通报表彰,二十三团被中央军委授予“隧道攻坚老虎团”,一连被铁道兵党委授予“大禾山隧道尖刀连”光荣称号。一连连长尹尚龙、风枪手张明万、爆破手徐德俊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并出席全国先进生产者表彰大会。
       时光已经过去快70年,当年参加大禾山隧道施工的指战员,多数都已逝去,告别了人间,活在世上的人已寥寥无几,但他们为祖国留下的丰功伟绩,却流芳百世,永远印在人民的心中!

 
      
       铁道兵二十三团尖刀连连长尹尚龙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光荣出席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图为时任尖刀连连长尹尚龙。
 
     
       时任尖刀连指导员白石肖(后任铁道兵二十三团团长铁五师副师长)将思想政治工作带进洞内,鼓舞战士们要多快好省完成大禾山隧道施工任务。图为时任尖刀连指导员白石肖。
 
 
由铁道兵二十三团担负施工的大禾山隧道。图为当年大禾山隧道的洞口及宣传标语。

 
 
  全长1460米长的大禾山隧道是鹰厦铁路最长的隧道,也是全线施工咽喉工程,经过铁道兵二十三团指战员235天日夜奋战,终于提前118天完成隧道施工任务。图为担负大禾山隧道导坑开挖的一连战士向大山开战。
 
 
  大禾山隧道施工遇到暗流,使导坑变成了“地下河”。图为二十三团一连战士,趟着过膝的深水走向导坑掌子面。
 
 
为了抢时间,争速度,担负导坑施工的一连官兵在深水中坚持作业。
 
 
 
担负大禾山隧道导坑开挖的铁道兵二十三团一连指战员,经过开展技术革新活动,用电瓶车拉上装满的石碴的斗车出碴、运碴、弃碴。
 
 
大禾山隧道导坑提前118天贯通后,一连官兵用电话向上级首长报告喜讯。
 
 
 
鹰厦铁路火热的施工场面,引来了一群又一群当地老百姓前来参观。一位80多岁的老大爷高兴地说:“再过不久,我们就可以看到火车啦!”
 
 
  大禾山隧道峻工后,铁道兵兵五师师部于1956年10月24日在大禾山隧道施工现场召开“祝捷大会”。图为“祝捷大会”场面。
       
 
       鹰厦铁路峻工后,铁道兵二十三团被中央军委授予“隧道攻坚老虎团”、一连被铁道兵党委授予“大禾山隧道尖刀连”光荣称号。图为获奖的锦旗。
 
 
担任大禾山隧道导坑开挖的一连立功人员于1956年10月25日在福建光泽县合影留念。
 
 
 
  一连风枪手张明万被评为全国青年先进工作者,并出席全国青年积极分子表彰会。图为张明万(左)在大禾山隧道与战友交流风枪钻山经验。
 
 
爆破能手徐德俊在大禾山隧道施工中,创造点燃万次引爆无一瞎炮的最佳成绩,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图为徐德俊(左三)在大禾山隧道洞口“战地宣传栏”前观看施工进度表,并与战友们交流安全放炮经验。
 
 
  鹰厦铁路建成通车后,第一列火车通过由铁道兵二十三团修建的大禾山隧道。





照片(或修图)由作者提供
(本版编辑: 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