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江津行

  早就想去就近的重庆江津区拜谒陈独秀旧居和聂荣臻元帅陈列馆,这天终于成行。

  江津,陈独秀人生的最后归宿地。

  江津陈独秀旧居,位于几江街道鹤山坪石墙村,距城区15公里。这里是清光绪年贡士、江津人杨鲁丞的故居,也称"杨家大院",又因四周以条石砌成丈余高的围墙,故名"石墙院",其复四合院的建筑风格极具清代川东民居特色。陈独秀旧居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也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陈独秀生前居住地。

  重新修缮的旧居,牌坊正面镌刻着“陈独秀旧居”、背面刻有“鹤山坪”金色大字,院内四合院现为陈独秀生平陈列馆,院外广场正对牌坊主道上鲜花簇拥,铁树苍劲。景区两侧桃花绽放,石墙院外葛树参天,竹林成荫。

  读过中共党史的人对陈独秀的大名并不陌生:他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早年寻求救国之路,放弃科举仕途,追求民主共和,投身辛亥革命,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发动并领导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推动中华民族的思想大解放;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同李大钊等一道,创建中国共产党,任一至五届党的最高领导人,发动和领导工人运动。大革命失败被免去总书记职务。1929年因参加托派等原因被开除出党。

  提到陈独秀,以往人们总是把“托派、汉奸、叛徒、右倾投降主义”多顶帽子扣在他的头上。鲜为人知的是,在陈独秀复杂坎坷的一生中,从1919年到1937年间,曾四次被反动当局拘捕入狱,监押时间总计五年多。既曾陷于北洋军阀的囹圄,也曾两度蹲过法租界的牢房,最后一次1932年10月至1937年8月,被囚于国民党南京老虎桥监狱长达4年10个月。

  1932年,陈独秀在江宁地方法院候审时,国民党大员何应钦向其索求墨宝,他挥毫写下:“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在庭审中,他威武不屈,铁骨铮铮;在狱中,他以笔作刀枪,抨击国民党独裁统治。撰写多篇反对国民党文章:《由反日到反国民党》《杀人的国民党》《小人党》《吃人的血腥的道德文化》《究竟是谁惨杀?》。狱中所作56首《金粉泪》,第一首“此身犹未成衰骨,梦里寒霜夜渡辽”,和最后一首“幸有艰难能炼骨,依然白发老书生”,表达了在日寇入侵、民族危亡的时候,自己却身陷囹圄,满腔愤懑,但他仍称“艰难能炼骨”,革命热情从未消减。

  有人说陈独秀是“终身反对派”:“反对清王朝,反对北洋军阀,反对国民党政权,反对第三国际,反对屈从于斯大林第三国际的中共。荷兰人马林说中国革命要由第三国际领导,陈独秀拍案说:一派胡言!

  这是一位有着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思想大胆,爱走极端的革命领袖人物。

  在江津,读到不一样的陈独秀。

  “七七事变”爆发后,1937年8月,关押在南京老虎桥监狱的陈独秀被提前释放。

  陈独秀的出狱,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暂住南京期间,国民党许以高官厚禄,蒋介石更是派出心腹,邀请陈独秀担任国民政府劳动部部长,甚至可以资助陈独秀10万元经费,让陈独秀再组织建立一个新的党派,目的是阻止陈独秀与延安的联系;托派邀请他重整组织;美国图书公司邀请他前往美国写自传,这些都被他一一拒绝。

  出狱后的陈独秀,四处演讲著说,联合各方力量协商共同抗日。然而这一切又因王明、康生诬陷其为汉奸而被打断。这场风波不仅堵死了陈独秀重回党内工作的机会,也让陈独秀从喧嚣的台前走向清冷的幕后。

  1938年7月,为躲避战乱,体弱多病、穷困潦倒的陈独秀在第三任患难妻子潘兰珍照顾下,由南京经武汉,沿长江一路向西,颠沛流离到重庆,随后应朋友之邀来到江津。下年5月,应杨鲁丞后人邀请整理杨鲁丞遗著,移居到鹤山坪石墙院,直到1942年5月病逝于此,享年63岁。

  年近六旬,身患多种疾病,没有稳定收入。除亲友接济,为求生计,陈独秀开始卖文、卖字,自己种菜,以至于靠典当朋友相赠的皮袍度日。

  陈独秀接受帮助有自己的原则:在陈独秀的生活发生困难的时候,送钱给他的,除了杨朋升还有包惠僧、邓燮康等人。20年代中共党员、被捕后叛变的任卓宣(叶青)曾汇去200元给陈独秀被退回;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朱家骅赠五千元被拒绝;其后,朱又托当时已叛变的张国焘将钱寄去,亦被陈独秀退回,并转告“请国焘以后不要多事。”

  1939年7月,按照张国焘建议,蒋介石曾派胡宗南、戴笠前往江津探望陈独秀,并有意提及王明、康生诬陷陈独秀为汉奸案,以激起陈对中国共产党的愤慨。但陈独秀并未发表任何攻击性言论,反倒让蒋介石团结众人,共同抗日,让张国焘等人的意图落了空。

  1939年2月,正在重庆工作的周恩来听说陈独秀病重住院,专门到医院看望。几个月后,周恩来再次到陈独秀江津的家中探望。看着破败的小院和病中的陈独秀,周恩来心里很不是滋味,劝他放弃个人固执,写个检讨回延安。陈独秀有自己的苦衷,婉言谢绝。周恩来不再劝说,叫警卫员拿出一百块银圆请他一定收下。陈独秀不禁老泪纵横,动情地说:“互济会是当年我提议创办的,它的钱,只能用来营救狱中的同志,照顾烈士的家属,这钱我不能收。请你带回去吧。”说着,起身将钱放回警卫员的包中。

  抗日救国一直是陈独秀晚年思想和实践的主旋律。出于民族大义,陈独秀抛下个人恩怨,并未因两个儿子陈延年、陈乔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而不顾大局,他积极支持以国共合作为中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石墙院的生活虽然清苦,但陈独秀也能在与朋友、乡民的交往中找寻到难得的快乐。在这里,他应邀到江津聚奎中学作了最后一次演讲,鼓励青年学生努力学习,为民族做贡献;抱病完成的《小学识字教本》(上部),堪称文字学研究的高峰。

  正如他在一首诗中说的“相逢鬓发垂垂老, 且喜疏狂性未移。”坚守民族大义,秉持名节操守,宁愿清贫也不变节,这就是落寂后流寓江津的陈独秀。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早期革命家、思想家、推动新文化运动旗手的不屈、骨气与坚守。

  聂荣臻元帅陈列馆

  再现聂荣臻波澜壮阔的一生

  十大元帅之一的聂荣臻,是江津区吴滩镇郎家村人。聂帅陈列馆也位于江津区几江街道,不过更靠近城区。陈列馆以大量实物、图片记录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聂帅光辉的一生。

  聂荣臻少年立志,早年江津中学的优等生,青年时期,与周恩来、邓小平等赴法勤工俭学。

  回国后先后参加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20世纪30年代,曾经在上海从事白区斗争。

  红军长征后,作为红一军团政委的聂荣臻,先后参加了第五次反“围剿”、血战湘江、攻克娄山关、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攻占泸定桥,红军东征西征多次战役和重要会议。

  抗日战争时期,聂荣臻与林彪指挥平型关战役,取得了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的第一个胜利。

  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标志着华北地区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作战基本结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上升到主要地位。根据毛泽东指示和八路军总部决定,聂荣臻率领八路军第115师、八路军总部的一部分约3000人的武装,留守五台山地区,创建晋察冀边区敌后抗日根据地。在反围攻、反“扫荡”战火中,创造性地开展山地游击战、平原游击战、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沉重打击日本侵略者。黄土岭一战击毙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成为建立最早、用兵最少、发展最快的敌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被毛主席表扬为“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察冀边区!”以后,又参加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

  解放战争中,聂荣臻指挥解放石家庄战役,参与指挥平津战役,

  和平解放北平。

  新中国成立后,聂荣臻为第一任北平市长,主持总参谋部工作,担任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总指挥。

  之后,长时间主攻科技,率领广大科学工作者,自力更生,仅用5年时间,就成功研制出多种导弹,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并为加速推进洲际运载火箭、人造地球卫星、核潜艇的研制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他是我国“两弹一星”和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主要领导者、组织者、奠基人,为我国尖端武器和航天事业的创新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从第一次核爆炸到制成导弹上用的小型化核弹头:美国用时13年,苏联用时6年,中国用时仅2年。

  改革开放后,聂帅惦记着河北革命老区困难人民,他说过一句深情的话:“阜平不富,死不瞑目”。毛主席曾高度评价:“聂荣臻是个厚道人”。

  陈独秀旧居、聂荣臻元帅陈列馆,是江津不可多得的两大红色资源,是江津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江津位于重庆市西南约50余公里,因地处长江要津而得名,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战略支点,辐射川南黔北的重要门户。境内有四面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7个中华传统村落、50处传统庄园,“十大经典爱情故事”之一、重庆“爱情天梯”的真人真事就发生在江津。

  有机会再来江津。

  2025年3月28日
       注:照片来自网络

  编辑:岁月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