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铁道兵汽车团的故事:致敬军嫂

 

梅梓祥导读:

汽车团的回忆录,不能没有军嫂。军功章有军嫂的一半。

陈迎春的《致敬军嫂》写抗洪抢险一等功臣刘绪清的妻子临时来队探亲,分别时,上车了想起忘记带献给抗洪英雄的大红花,又返回去取。这个细节代表着军人、军嫂对荣誉的珍视。饱受分离之苦的妻子,一定会因一朵大红花而得到莫大的安慰。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嘛。

毕秀芳写的《军嫂无悔》,写送丈夫归队,惜别时孩子“哭叫”,都是无数军人经历的情景。这几年网络也看到过类似“相逢”、“别离”的集纳性视频,真情感人。另一件事是写去部队探亲,两个娃,背上一个、怀里一个,还提着行李;倒车,在车站等8小时,这就是军嫂探亲的一幅画……鼻酸。结尾也好,年轻时受的苦,晚年得到丈夫做家务、尊老爱幼——爱的回报。


 

致敬军嫂

陈迎春

那是1971年,大成隧道发生凶险的洪水倒灌之后,在抗洪抢险的生死搏斗中涌现出一批英雄人物,部队给他们立功受奖,同时邀请来他们原籍的政府领导和亲属,参加表彰大会,弘扬他们的高尚品质和英雄事迹,三十四团排长、一等功臣刘绪清排长的妻子也接来了。

我那时被派到团部做罹难家属的安抚工作,刘排长夫妇的临时宿舍就在我们隔壁。那时部队的房子都是竹片编的墙壁,一点也不隔音。白天他们被安排参加各种庆祝活动,好不容易夫妻团聚,也没有说话的机会, 晚上的二人世界,终于可以鹊桥相会了。那真是千言万语,倾诉衷肠的宝贵时间。他们说的是家乡话,我们不能完全听懂,但从他们时而欢笑,时而饮泣的喃喃细语中,我听到了军嫂在家乡的千般委屈,万般艰辛。丈夫在部队为国家出力做奉献,她一个弱女子在家乡,上有老,下有小,还要在田野里劳动挣工分,家里诸多事情,都要她一人承担,丈夫一年甚至几年才能回来一次,一次也只有十几天的时间。我曾经听到过探家归队的战友说,归队时妻子十里相送,依依不舍,从头天晚上哭到火车启程。

他们说了一个晚上,彻夜未眠。残忍的是,第二天他们就要分离,刘排长有他的政治任务,不能陪伴妻子,妻子也要回家忙她走不开的事情。我们在已经发动的车上等待他们良久,刘排长才提着提包送妻子上车。妻子上了车,突然像想起了什么,说:“等等,我还有一样东西忘拿了。她又下了车,匆匆跑回招待所,我们在车上等她,不知道她忘了什么重要的东西,但见她出来的时候,手里多了一朵纸做的大红花, 那还是我们亲手扎的,是献给抗洪英雄的花。由此可见她对丈夫的荣誉是多么的敬重和自豪,她要把大红花带回家,挂在厅堂上看着,想念着丈夫立功受奖的情景,多么纯朴可敬的军嫂啊!
 


 

陈迎春,1971年入伍,先后在铁七师34团、铁道兵汽车团卫生队、铁道兵眉县疗养院、铁道兵科研所等单位从事医务工作,2009年于中铁五院退休。


 

军嫂无悔

毕秀芳

回想当年,到部队探亲,与亲人短暂团聚,是我们军嫂最期盼、最向往的美好时光。然而,这样的美好,是用拖儿带女,长途跋涉,千辛万苦换取的。

有两件事使我终身难忘。1977年10月,我爱人回家探亲,休假期满回部队,我带着一岁多的女儿到汽车站送他。当他上了汽车之后,我的女儿从我的怀里向前扑着伸出两只小手,大声哭叫:爸爸,爸爸,当时我泪流满面。    1979年2月,我曾带着两个孩子,去新疆探亲,女儿两岁多,儿子10个月大。从茌平坐4个多小时的汽车到邯郸,那时,每天只有一班车,下了汽车倒火车站,还有两公里路,没有出租车,只好背着一个,抱着一个,手里还提着行李,步行到火车站。晚上9点多钟的火车,中间需等8个多小时,就在广场的地上铺上一块塑料布,让孩子在上面玩耍。孩子玩烦了,就背上一个,抱着一个,在广场里来回走动。我累了,就将背着的孩子屁股蹲在窗台上休息一会,排队检票上车时,自己就喊:让带孩子的站在前面!想起这些,眼泪就禁不住的流下来。    让我倍感欣慰的是,年轻时的付出,在晚年得到了回报。最懂得我们军嫂的是兵哥哥,他们在脱去军装,转业到地方,回到了我们身边,用十倍的付出和努力,承担了大部分家务劳动,照顾老人,培育子女,努力做一个尽职尽责的好丈夫,好父亲。

军嫂无悔。我骄傲,我是军人的妻。

军嫂毕秀芳(作训股梁保忠参谋的爱人)在战友聚会主席台上发言。
 

梁保忠 参谋,1950年生于山东省茌平,生肖属虎,1968年入伍,任汽车团军务股参谋,转业之前任独立汽车第二营四连副连长,于2021年12月7日5时30分不幸去世,没能见证我们这本书出版,享年71岁。


照片由作者提供
编辑: 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