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情严重!
抗洪抢修模范连。铁道兵一师四团一连,组建于1954年,先后参加过黎湛、鹰厦、贵昆、襄渝、兖石等铁路建设,曾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
1975年8月,河南南部连降特大暴雨,该地区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洪水灾害。京广铁路水灾地段受到严重破坏,桥塌,路基、钢轨被冲毁,铁路运输中断,200万群众被洪水围困。一连奉中央军委命令开赴灾区,担负抗洪抢修任务。全连指战员在时间紧、任务艰巨的情况下,发扬艰苦奋斗、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连续奋战六个昼夜,完成第一期抢修任务。抢修中,因水源和空气污染,连队50%的人员患肠炎等传染病,体重普遍下降,但没有一个人要求休息。大家凭着一颗为灾区人民救灾解难的赤诚之心,一副“铁肩膀”,一双“铁脚板”,仅半个月就填土2500多立方米,片石550多立方米,卸砂石、道碴1800多立方米,提前16天完成了抢修任务。
1976年8月,中央军委授予该连“抗洪抢修模范连”称号。
我们的铁道兵啊!
1975年8月的豫南特大洪灾,是历史上罕见的,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至今没有公开、一致的“说法”。因特大暴雨,带来洪水泛滥,河提坍塌,水库决口,铁路冲毁,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害。中共中央决定组建京广铁路水害抢修指挥部,铁道兵副司令员郭维城为司令员、铁道部副部长刘建章为政治委员,统一指挥铁道兵、铁道部、武汉军区等参加抢修的队伍。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铁道兵。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铁道兵立即调集修建襄渝铁路的第一师、修建北京地下铁道的第十二师、修建太岚铁路的第四师,共1.34万人,执行抗洪抢修铁路任务。
火车通啦!
翻阅当时的报纸、杂志,所报道的先进事迹,并超不出我们的想象,也都是我们曾经亲身经历的。可以说,我们铁道兵平时在铁路建设,以及各种抢险救灾中,岁岁年年,全军上下都是如此“家常便饭”的——
自接到抢修命令后,部队上下群情激昂,写决心书、请战书,探亲的火速归队,患病、有伤的争上前线。所有接受任务的部队,都以最快的速度急赴灾区。在抢修过程中,指战员们吃大苦,耐大劳,不怕牺牲,领导干部身先士卒,党团员发挥模范作用。开展劳动竞赛,加班加点,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最多连续作战40个小时以上。战泥泞,斗酷暑,不惧蚊蝇叮咬;大雨滂沱,土质松软,机械不能使用,肩挑背扛,有的中暑带病坚持工作,轻伤不下火线;有的父母病危不回家……
从8月16日开始,至9月22日结束,历时36天,修复单线27.6公里,双线9.3公里。新建双线桥1座,抢修便桥3座,加固整修正桥10座。完成整个京广铁路抢修工程量的70%以上。铁道兵党委为一师四团一连、一师一团一连、十二师六十团十二连炊事班记集体一等功。中央军委授予一师四团一连“抗洪抢修模范连”英雄称号。
铁道兵召开命名大会
关于抢险,有一个情节,从中能看出当时的紧张及艰辛。文章是李卫华、朱传雄、冯复加写的,题为《豫南抗洪抢修记》——
……炊事员送饭来了,看到大家都睡着了,便拿着勺,一边敲着饭勺,一边敲着饭桶,一边大声喊:“开饭罗!——绿豆糖稀饭!”却没有一个响应,只好挨个儿推。谁知推醒这个,那个翻个身躺下了;叫醒那个,这个抹一把脸上的雨水睡着了。没有办法,只好找连长。连长想了想,便掏出哨子:“啲——”
瞬时,战士们一个个像弹簧似的跳了起来。有的拿起铁锹,有的抓起扁担,三步两步枪到连长跟前:“什么任务!”“上哪儿?”
“开饭!”连长严肃地说……
英雄连队集体合影
照片由作者提供
(本版编辑: 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