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人文荟萃的郝荣村


  

 

人文荟萃的郝荣村

  

  地势高耸,河网纵横,一个依河而形成的传统村落,又是一块传说中的风水宝地。国民党元老级人物----郝柏村的故居坐落在庄子的正中央,隔巷而望的郝氏宗祠青砖黛瓦,古色古香。穿过幽深的街巷,又见垂柳依依,清水蜿蜒、花树掩映的净土寺,那映在绿树丛中的寺院,杏黄色的院墙,青灰色的殿脊,飞檐翘角下的风铃随风摇曳,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童年曾经的读书写字学画之所。这就是人文荟萃的国家级生态村、江苏省康居示范村、江苏省3A级旅游景区、江苏省传统保护村落——郝荣。

  郝荣村位于盐都区的南部,与泰州市兴化市隔河相望。近年来,郝荣村突出人文特色村庄保护和建设,除保留并修缮郝氏宗祠、故居两座传统建筑,还恢复了原在抗战期间焚毁的净土庵,(现改名为净土寺)在管理上不断加大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和“五位一体”长效管护力度,持续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村庄面貌。在成功创建郝荣国家级生态村、省级康居示范村和四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基础上,以独特的乡村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等资源为依托,推进新一轮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将传统村落打造成闻名海内外的知名旅游景点。

  郝氏宗祠及住宅

  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巷道拾级而上,走过青砖黛瓦的房舍,青石板铺就的巷道虽被水泥抹盖,难掩青苔斑斑,犹似穿行于古老的街巷,刷得雪白的文化墙上正在把历史的故事重复演绎:弟子规、孝道经典、礼义廉耻......。穿庄而过的小河水缓缓流淌,浣洗的农家女用木锤把水花溅得河面一圈圈水纹,荡开了一个个昨天的故事,河面上的苏州麻石石板桥的缝隙里,小树黄了枯了,唯有虬枝旁迤斜出,冷眼察看桥上的衣袂飘飘,叙说着昔日的繁华。
 

  郝氏宗祠门牌镂
 

  桥北面的一座深宅大院就是郝氏宗祠。它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由族人郝建三进行了扩建,名流郝季延主持。1921年(民国十年)仲春月新建家祠后殿,1922年新建家祠前殿,1924年新建家祠南配殿及整建西厢房。南殿南门外上方“郝氏宗祠”石匾(郝柏村私塾老师郝荫嘏字迹),虽经岁月蚀刻仍清晰可见,后殿西侧廊檐间砖刻小篆“啓後昆”和南殿后门上方“龍鳯靈奇”砖匾(郝柏村先生之父郝绪龄字迹),经后人描金涂色,鲜艳脱俗。无不体现设计建造者的人文情怀和独具匠心。


  南殿后门上方“龍鳯靈奇”砖匾

 

廊檐间砖刻小篆“啓後昆”
 

  宗祠总面积为630多平方米,由后殿和南殿两幢主体建筑及南配殿、东、西厢房、庭院、围墙组成,后殿和南殿占地呈正方形,边长23.40米。庭院西围墙有一圆门通向西厢房。西厢房南北长10.80米,东西宽585米,以前曾用于摆放空棺材和消防设备----水龙。整个祠堂建筑为清代宗祠的典型风格,古色古香,镂空窗格,朱漆廊柱,木椽望砖,小瓦垂檐,雕梁画栋,堂院东西各有一株超过120年雄性银杏和杜仲树,经历了百年风雨飘摇根深叶茂,见证着时代变迁和历史沧桑。
 



  院内有120年树龄的银杏树
 

  堂院西侧的院坪,郝柏村回乡探亲时说这里就是昔日幼年读私塾的地方。微风吹来,干摇枝动,仿佛证明他确实是树下的常客。

  殿堂正中悬挂着郝氏从山西辗转迁徙来此的各分支世宗牌位图表,神龛条桌上三只硕大的香炉依次排列,烟火升腾不息,象征着郝氏子孙繁盛,家族兴旺。

  郝氏宗祠正后方的隔巷就是郝氏故居,位于郝荣庄中心位置,原有老屋3间。20世纪二、三十年代,郝柏村父亲买入老屋南面邻居房屋两幢,整体布局为北进和中进各3 间,南进 4间,东厢房6间。



  郝氏故居正门
 

  1992年,盐城市和郊区政府拨款,基本按原貌在原址重建“郝氏故居”。现故居占地面积 260平方米,建筑面积 170 平方米。主房前后二进各3 间;附属房屋为东南回廊式厢房及厕所,共 12 间;庭院分南北两个,北庭院植有银杏树、广玉兰树,南庭院西南墙角生长着一片翠绿的竹子,环境幽雅,富有旧式世家府第特色。东南门楼上石匾“郝氏故居”为2005 年 10 月郝柏村先生回故乡时书写。被列为江苏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此为盐都区唯一。

  为了修缮郝家旧居,1992年4月,区政府拨款复原了郝氏故居与宗祠。当年,为故居复原还颇费周折,他们打听到郝柏村的大妹妹郝锦春当年离开家乡时将一个箱子和一个柜子放在亲戚家。他们就想方设法找到那家人,赎回来放回故居。

  最初,故居的堂屋只有一张方桌,郝柏村在2005年和2008年回家时,都提及“我们家原来有两张桌子”。区政府就派人留心四处寻找,找来一张同年代的旧桌,重新布置故居。2011年,郝柏村回来一看,“这个好!你们从哪里找来的?”



  郝柏村接受记者专访
 

  原为这座旧宅的少主人郝柏村,1919年8月8日( 农历 7月 13 日)出生于此。历任台湾“总统府侍卫长”、“国防部参谋总长”、“国防部长”、“行政院长”,曾任中国国民党副主席;夫人郭莞华,台湾原“国防部长”郭寄峤侄女;共有二子三女,长子郝龙斌为原台北市市长、曾任中国国民党副主席。

  从1999年4月第一次从台湾回家乡盐城扫墓、祭祖、省亲、访问,至2011年9月盐城-台湾空中通航,十多年来郝柏村从台湾回故乡六次。郝柏村对祖国、家乡和在大陆的亲友始终充满深情厚意。他访问过大陆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同时,他在台湾多次接待赴台考察、访问的家乡各级领导。省委原书记梁保华和盐城市、盐都区、葛武街道及有关方面负责人在台湾均受到他热情的接待。



  郝柏村在以他父亲名字命名的肇基小学落成典礼上致辞
 

  1999年4月4日,郝柏村首次从台湾返乡祭祖。在故乡祭拜了父母墓,到郝氏宗祠大院与族人座谈,参观了郝荣村村容村貌,还会见了从大陆各地来的亲属。每当看到与他年龄相仿的老人,他都驻足与人攀谈,询问她的世宗,还饶有兴致地说自己是十八世的,听说自己是健在的老祖宗时,总是仰天哈哈大笑,满满地长寿老者的自得神态。在父母墓前,郝柏村对他的儿子、侄子和孙女说,“叶落不一定要归根,但不能忘本,要知道寻根。”



  郝柏村对他的儿子、侄子和孙女说:“叶落不一定要归根,但不能忘本,要知道寻根。”
 

  在郝氏故居前,郝柏村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的根就在这里。”他说,回到家乡,是要让后代知道自己的根,自己的本。中国人不能忘记自己的根本。人不一定要归根,但绝不能忘了根。从台湾第三次返乡祭祖、参观时,他在郝荣村郝氏宗祠大院召开郝氏族人代表座谈会,参与续修《苏北郝氏宗谱》调查,并题写“不忘根本,中华之光 十八世 郝柏村 ”、“郝氏故居”。



  郝柏村题写的“不忘根本,中华之光”
 

  值得一提的是,郝伯村之子郝龙斌,1952年8月出生于中国台湾省,曾任中国国民党副主席,两度当选台北市长。郝龙斌多次随父回大陆省亲、祭祖、旅游。2014年6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郝龙斌一行。

  2020年3月30日下午,郝柏村因多器官衰竭在台北逝世,享年101岁。

  国台办发言人朱风莲应询表示,我们对郝柏村先生不幸辞世表示深切哀悼,对他们的亲属表示诚挚慰问。郝柏村先生民族情怀深厚,坚决反对“台独”,致力国家统一,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贡献良多,赢得两岸同胞广泛赞誉和敬重。朱凤莲表示,斯人虽逝,风范长存。

  净土庵与净土寺

  在郝氏故居的西北方向,有一块被郝荣人称之为“独岛”的地方,是四面环水、远离尘嚣的净土,有一座老人缅怀的净土寺。原名净土庵,始建于清朝康熙24年(1865年),由前殿、后殿、东西厢房组成四合院,包括庵前广场,占地13.6亩,后殿为正殿,共5间,东西两间设有小楼,飞檐翘角,古色古香。所有的房屋,都是屏门格扇,壁挂字画,四周有回廊相通。这里也曾是“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幼年读书的地方。廊柱上还悬挂着郑板桥写的一幅对联:其人如碧梧翠竹,此志在流水高山。不幸的是,1931年腊月初八被一场大火焚毁。

  佛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人们寻求庇护的精神支柱和情感依托。族人郝暇嘏深谙要让学人离苦得乐,破迷开悟,转凡成圣的佛陀教育的要义,于1935年倡导重建净土庵, 正殿正脊上方刻有“民国二十四年晒腹堂公建”十个大字,为同样信奉佛教的郝伯村之父郝绪龄(号肇基)所题。抗日战争期间,为阻止日军乘汽艇下乡扫荡,抗日军民在上官河上筑砖坝便将净土庵拆除,材料作筑坝之用。想不到,佛陀为消弥世间邪恶也能贡献微薄之力,可喜可叹。

  2011年3月,净土寺第三次在太平盛世的新世纪举行奠基仪式,开始动工。



  净土寺正门
 

  净土寺重建是国家级盐城盐都台湾农民创业园(原属葛武街道,因区划调整改现名)人文旅游规划的重要景点之一,也是国家3A级郝氏故里景区的主要板块。规划计划分三期进行建设。一期建设区域主要包括净土寺核心区、游客服务区和禅院区中部地块,以塑造佛教文化形象为主,同时完善游客服务功能。二期建设区域主要是含启惠佛教学院、禅意酒店、酒店斋堂、佛文化广场、抄经堂、讲经堂、茶寮等建筑和晨意坐禅、放生池等节点布置的泛佛事互动区,以进一步完善规划区的特色。三期建设区域主要是指禅院区剩余地块的建设,搭配百竹林、功德林、锦锂池、七彩莲池等小品,引导更多的禅修爱好者入驻规划区,进一步提升景区人气。

  自小与佛结缘的郝柏村先生得知家乡将重建净土寺,非常喜悦感慨,发心报恩故里,率队拜访佛学泰斗、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向星云大师介绍净土寺历史及现况,星云大师作出重大开示并欣然挥墨为净土寺题名。


  星云大师题名的大雄宝殿
 

  目前,在各级政府及大德善信支持护持下,已恢复建成大雄宝殿、天王殿、钟鼓楼、东西配殿。建设中的四面千手观音像、千佛塔、观音、地藏、文殊等殿,并发起结缘十八万手抄《大悲咒》装藏千手观音圣像,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这个在古寺遗址上重建,并以净土寺为核心,以园包寺的形式,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打造的精美的宗教活动场所即将诞生。
 

  紧张施工中的净土寺
 

  净土庵与净土寺的沧桑变迁,更进一步诠释了国富民强、物阜民丰、人心向善、和谐安定的社会道义。

  郑板桥与继母

  无端涕泗横阑干,思我后母心悲酸。

  十载持家足辛苦,使我不复忧饥寒。

  时缺一升半升米,儿怒饭少相触抵。

  伏地啼呼面垢污、母取衣衫为湔洗。

  鸡呼三歌兮歌彷徨,北风猎猎吹我裳。

  这是“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他的诗作《七歌》中一段对后母郝夫人的描述。那是在郑板桥 5 岁的时候父亲在生母去世后娶进的继室。她是郝荣庄人,生年不详,约卒于1706年,约 1697年嫁兴化县郑立庵,成为郑板桥继母。据郑板桥诗云、《郑板桥传》等书籍记载,郝氏夫人是一个贤惠的妇人、慈祥的母亲,视小板桥为己出。她在郑家的十年,在家境困难之际,勤俭持家,对小板桥十分疼爱,不仅使板桥无饥寒之忧,而且回娘家还把板桥托付给舅父郝振高施教。从这里可以看出,日后郑板桥成长为杰出的书画家,也有郝氏夫人倾注的心血。 她把小板桥带到舅父郝振高先生那里学习。舅父郝振高先生是当地有名的学者,板桥在先生那里接受了绘画和写字的训练,学习了花卉翎毛的画法和真、繁、隶.草的书法,振高先生的许多学生都很有出息,他自己后来也在雍正年间中了进士,并得到了“文压徐淮”的御赐金匾 。板桥中年后有一联赠郝振高先生:“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舅父对他日后艺术与性格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文压徐淮”匾额
 

  而板桥的父亲,是个沉埋在书本里的人,读书,教书,构成了他生活中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这个世界以外的饥馑与扰攘,似乎很不容易动摇他这独有的天地。而他那沉默、善良的继母,则在艰苦中支撑着这日益寒微的门户。继母郝夫人早在板桥五岁的时候就过门了,但是在郑立庵前妻费氏离去之后,她才进入板桥的心灵,成为祖母和他生活的新支柱。摘自(郑板桥传X王家诚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在《扬州八怪传》述郝氏夫人与郑板桥时,有这样一段描述:

  “得外家气”,是指的他的外祖父汪翊文,兴化的一位隐居不仕的念书人。 此外,还有一位“外家”,就是继母郝氏从盐城郝家庄(郝荣村)嫁到兴化郑家,直到板桥 13 岁时去世,前后约十年。这十年中,板桥受到这位贤惠的后母的慈爱,这在他的诗作《七歌》中表述得淋漓尽致。郝氏不仅贤惠,在回娘家时还带幼年的板桥到郝家庄去,向她的舅父--名儒郝振高求教。郝振高当时设塾于庄西北的净土庵的东厢房里,板桥在净土庵学字练画。老和尚一见板桥来了,忙不迭地把纸藏起来 板桥见无纸,便在大殿的墙上、神龛的板壁上以及香案、门窗上写字、绘画,有真草隶篆,还有花卉翎毛。早年,村里的郝暇嘏(人称八先生)家里,藏有很多郑板桥的字画,八先生视其如命,只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才挂出来,意思是郑板桥的字画可以除恶却邪。

  板桥说他“随其父学,无他师也”。但是,郝家庄今日的老人回忆说板桥到外婆家,曾随舅父郝振高先生学过,也许时间短暂,板桥在“自叙”时,不必详细提及了。郝振高曾经要求生徒作立志的对联一副,板桥做的就是“其人如碧梧翠竹,其志在流水高山”,郝荣庄的人传说至今。

  郝荣庄的人还记得,当年板桥在这里学写字,常常把长长短短的竹叶、竹枝,大大小小的卵石收集起来,在地上摆字,一捺一撇用竹叶,一横一竖用竹枝,大大小小的点则用卵石,又是游戏,又是学习,板桥还学画,他画飞鸟的姿态,竞把郝家笼子里的一只画眉开笼放了,由于仔细观察了笼鸟凌空的姿态,结果画得活灵活现 。郝振高先生教的学生,日后多人高中。在中年,板桥曾有一联赠郝振高先生:“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表述了仰慕之情。据说,郝振高先生赴考,主考大人对他的卷子大为赞赏,爱不释手,竟把他的文章放在自己的靴筒里带回家欣赏,后因忘记在家未能给皇上过目,没能点中上榜。主考大人深感内疚,为弥补自己的过错,便以翰林院的名义赠送郝振高一块“文压徐淮”的匾额,这块匾一直挂在郝氏宗祠内。这段历史以及郑板桥生命中的亲人,对今后倔强性格的养成,书画艺术的晕染启蒙,关心民间疾苦、为官清廉的作风熏陶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铺垫。

  郝荣村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设“绿水青山”的奋斗目标中,根据本村实际,启动江苏省“水美乡村”的创建工作。以净土寺为依托,着力完善净土寺核心区、佛教培训区、泛佛事活动区、禅院区、游客服务区五大主题功能区。通过净土宗佛事沿革和佛教典义物化展示体验,打造多条特色礼佛游线。进一步丰富小镇的整体布局,突出小镇的禅修特色。将其打造成宗教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配套设施齐全、以田园水乡风光为基础,以禅修为核心、佛文化(净土宗)为内涵、生活方式为延展,集复合观光游憩、心灵洗礼、康体养生、休闲度假、佛事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特色禅修小镇,带动村民走以旅游产业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

  
       图片说明:
       1、第一张图片来自网络
       2、其余图片来自作者提供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