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道兵文苑
造桥人和他的桥(2)


干: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伟人毛泽东“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名句,当年激励着中国人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至今依然激励着新一代的有志者去实践“中国梦”,勇于攀登中华复兴的新高峰!
为了攻克拉林铁路藏木特大桥这道“险峰”,中铁广州工程局拉林铁路工程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徐英红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
徐英红上拉林铁路之前,是在国家沿海铁路运输通道重要组成之一的连云港至盐城的连盐铁路工程指挥部担任副指挥长。工程位置毗邻东部沿海城市群,海拔低、气候好、交通运输便利,生活供应丰富,工程更是干得顺风顺水,眼看还有半年工期就顺利完工,即将大功告成,他也准备回家好好休整休整。筑路人一个工程一干就是三五年不能回家,最盼望的就是一个工程完工后与下一个工程接手前的这段空档休整期,可以回家与妻儿老小团团圆圆待段时间。可就在这时,公司一纸调令,决定派他从沿海直上青藏高原,到拉林铁路工程指挥部任指挥长。
这下徐英红等着回家的好梦可真是一时梦断难圆了。他和妻子双方的老人需要他回家贴心照顾,妻子工作面临调整,独生子高中毕业面临高考,家事难事事事哪能离得开他这个家庭的顶梁柱、主心骨啊!
然而,徐英红还是筑路人的那股子劲,工程当前,他们都是这样地义无反顾,更何况公司领导委以重任,他怎么可能不上高原去认怂?于是,他只消打一个电话,就把家里七七八八的事儿全部都推给了妻子,拉上行李箱就上了青藏高原。
在拉林铁路工程指挥部,徐英红看到了公司从山南海北各个工程指挥部抽调优秀施工人员组成的造桥人团队,他的眼睛湿润了:这是一个多么好的造桥团队,这是一些多么棒的造桥人啊!
方松伟,38岁,河南藉,黝黑脸盘,膀大腰圆,一个非常有经验的施工作业队长。近年来,他带着他的作业队南征北战,参加过横跨鄂西高原的深山峡谷之间的国内钢管拱单跨最大的桥梁——恩施小河特大桥、攻克岩溶地区施工难题的湘桂铁路大溶江特大桥以及2016年底刚刚通车的世界第一高桥——沪昆高铁北盘江特大桥等十多座大桥的建造施工。尤其是跨越号称“世界大峡谷”贵州省西部北盘江峡谷的特大桥全长721.25米,主跨445米,为目前世界最大跨度高速铁路桥梁。桥面距江面约300米,设计速度350km/h,是沪昆高铁全线重点控制性桥梁工程。他的作业队成为公司的“王牌作业队”,他也多次评为优秀作业队长。
杨景新,90后,湖南长沙人,2014年才从湖南城市学院毕业,当时学校举办企业招聘会,他听说中铁广州工程局在广州一线大城市,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被录用了。生平第一次离开湖南家乡出远门,他很兴奋。到广州培训结束后,还没来得及好好在广州市逛逛,就分到佛山市的一个市政工程大桥实习。2015年7月,公司在拉林铁路中标,因为那里是青藏高原,怕有人身体不适应,让大家自己报名。小杨第一个报了名上拉林铁路。小伙子爱学习、肯钻研,把书本上学到的东西很快都结合运用到大桥工程中去,在技术上可以独挡一面了。
王学栋,年轻的80后小伙,却已经是“老桥工”了,武汉科技大学毕业,就招聘到中铁广州工程局开始造桥,一开始从实习生干起,现在已经担任拉林铁路藏木特大桥项目部副经理,开始挑起大梁扛大活了。在大桥工地,什么时候都能见到他的身影:头戴高原特制的纯棉防风安全帽,腰系安全带,脚蹬防水靴,这哪里是西服革履“经理人”的样子?他就是个一线的大桥施工员嘛!
胡卫忠,武汉人,50岁的老职工,施工员,从1983年参加工作起就开始造桥,一干就是30多年,此生造桥无数,到雪域高原造桥虽说是第一次,但是他拍胸脯说:没问题!
陈红,也是80后,2008年长沙理工大学毕业到中铁广州工程局,经过多个大桥施工现场的锻炼,很快熟悉掌握了造桥的各个环节流程和关键技术,现在担任拉林铁路工程指挥部的工程部长,在施工技术方面已经能够独挡一面了。
张宽龙,才刚刚20岁,2016年7月从贵阳铁路学校毕业,就上了高原,在拉林铁路藏木特大桥项目部担任施工员……
卢伟康,90后,工程部技术员,2015年武汉理工大学毕业……
徐英红的目光最后定格在指挥部副指挥长,藏木大桥项目经理张立军身上,这位2015年从西南交大毕业的80后,是一位勇挑重担、思路清晰、熟悉业务的年轻人,带领项目部人员,从悬崖峭壁中开出羊肠小道,运输车辆上不了山,就采用人背肩扛的办法,很快打开了施工局面。
这是一群年轻有为的造桥人,这是一支技术硬、敢拼搏、能战斗的造桥人团队,有了他们,什么样的困难不能克服,什么样的高峰不能攀登?徐英红激动了,他伸出手和大家紧紧地握在一起。此时此刻这群造桥人心心相通,化作一个共同的美好愿景,那就是:
中铁港航人绝不让雅鲁藏布江的绝跨变成哑然中止的绝唱,而要把藏木特大桥的蓝图化作一道最美丽的彩虹,横空在雅鲁藏布江上。
曾经那个“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狂热年代早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眼下,这群造桥人的决心,不是盲目乐观,而有着严谨的科学、翔实的数据和可靠的技术来作攻克拉林铁路藏木特大桥施工难题的坚强有力的支撑。否则,没有金刚钻,敢揽磁器活?
面对藏木特大桥种种施工难题,铁路总公司拉林铁路建设总指挥部会同设计、施工、科研、监理等单位桥梁工程专家共同参与,建立了联合科研攻关机制,在结构体系与构造、建筑材料、抗震、抗风设计、施工工艺等方面更深一步的研究。中国工程院将“提高进藏高速公路和铁路桥梁抗灾能力的战略研究”列为专门咨询研究项目,国内著名的路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皆连、王景全等还专程到拉林铁路藏木特大桥现场进行调研考察,召开现场技术攻关研讨会,对大桥施工方案以及安全防护等技术难题,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中铁广州工程局拉林铁路工程指挥部王远锋、徐英红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科学、经济、可靠、可行的施工方案,很快得到总指挥部的批准。
这天,站在雅鲁藏布江边,面对高山峡谷,王远锋指挥长竭尽全力向他的造桥人发出简短得只有两个字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