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曾先后向联合国赠送4件礼物,分别是:成昆铁路象牙雕、《长城》壁毯、世纪宝鼎、和平尊。
冯复加先生《苍山碧水长相忆》连载结束,浏览量可观,点赞者众,评论也不少。大家表达了由衷的喜悦和称颂:感激作家用诗与画的语言,血与火的情感,为铁道兵树立了一座文字纪念碑。
本来,已早与冯先生有约,今天他隆重登场,使这次连载达到高潮。很遗憾,不仅没有高潮,反而是低潮了:这几天,他正回忆《苍山碧水长相忆》的写作经过,构思一篇作品向热心的读者报告。今天晚上刚刚动笔,血压遽然升高。他给我发来文章开头:
《苍山碧水长相忆》是我三十多年前的旧作,是对撤编铁道兵的一声慨叹,一声恸哭。
撤编铁道兵时,上级明确规定,成建制转工,任务不变,待遇不变。按说“树不倒”“猢狲"也不散,只是脱下軍装,可部队情绪依然波动很大。我在兵部机关,就地脱軍装就能在北京安家,这不是天大的好事吗?可是,内心依然在躁动,想哭,想喊,想诉说。我太理解还在山沟里战斗的广大指战员的心情了。正巧铁道兵善后工作领导小组要编一本铁道兵的报告文学集,他们让我写一篇作品,来给铁道兵划个句号或者惊叹号。我内心沉淀多少年的对铁道兵的感情,得到了一次抒发的机会。我是长歌当哭,长哭当歌……
冯先生发来这样一段,紧接着又给我一个微信:血压升高,头晕,只能明天写。
我赶紧打电话:保命要紧,暂且休息。
铁道兵姓铁,也是肉身,毕竟70多岁的人了;又是很感性的文化人,激动、激情都是写作的优良禀赋。在这里,祝福为铁道兵树碑立传的冯先生健康;也期待他继续为铁道兵奉献佳作。
我1982年调到《铁道兵》报,编辑文艺副刊,冯先生在宣传部编辑文艺刊物《志在四方》,又同在一个大院工作、住居,早不见晚见,时常在一起交流读书、写作。兵改工后,他调到中宣部工作,后来担任中宣部全国宣传干部培训中心副主任,依然频繁往来。他没有一点官气,是一位对铁道兵历史、文化颇有研究的文化官员,也是拥有众多铁道兵朋友的好战友。我在大量阅读铁道兵书籍的过程中,一直希望将这篇“经典”推荐给更多的战友,今天夙愿兑现。
冯复加(中)
以下,是从公众号选择的部分留言——
光明之路:铁道兵,这个名称已经离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序列,但是他们钢铁般的意志和坚定信念永远留在人民心中。他们逢山开道、遇水建桥的精神永远留在人民心中。祖国日益强大,留下铁道兵历经磨难、披荊斩棘不断前行的身影,他们不愧为祖国繁荣昌盛的开路先锋!
听石者-范成涛:铁道兵,用钢轨将现代文明一寸一寸的铺到中国版图的角角落落。万里长城,留下的不过是历史的风雨沧桑;万里钢铁之路,留下的却是崇山峻岭中贫苦百姓的生命线。这生命线是无数铁道兵战士用鲜血和汗水浇筑的,他们浇筑的是百姓生活的希望,留下的是自己的铮铮铁骨浩然精神。
张有安 :文章写的真实、深刻、细腻、大气,正气。“铁路把紫阳的历史,一下向前推进了半个世纪。”我是当年的建设者,也是一位常回“家”看看的“游子”,我骄傲我亲历和见证了这段历史,这段历史也成就了我对紫阳的不了情。明天我又要回“家”去看看了,这是我今年第五次回去了,但此刻还是激动的夜不能寐。读着这篇引人怀旧的文章,心里充满了荣光、自豪、骄傲的幸福感。
冯复加国画作品
顾俊年 :梅老师您好!我是1968年从山东入伍,1981年转业的铁道兵第六十九团汽车连战友,看过你的文章和图片,犹如又回到部队,谢谢你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回忆。永远的铁道兵,一辈子的战友情。我们组建于1965年3月25日西藏贡嘎机场,连队有来自二十三个省市的一千多位战友。明年我们连队的战友将相聚北京和承德。
少安毋躁:我是七十年代初的铁道兵,在部队,我看见官兵同甘共苦,奋发拼搏,为了祖国的铁路建设,风雨无阻,吃苦耐劳,帐篷为房,任劳任怨,令我敬佩!兵改工三十多年了,我想念部队,也感恩部队的教育培育养!
疏影伴寒:转工三十二年过去了,每每看到这些回忆过去峥嵘岁月的文章,都会不期然沉浸其中、难以自拔。老先生的记述亲切自然,朴实无华,今天我们仔细阅读,仍然感动不已。
关丽荣:铁道兵的故事,让我们不能忘怀。铁道兵的胸怀宽广如草原,意志如钢铁般坚强!他们的家属、子女跟随部队东奔西走,毫无怨言,无私奉献,军功章也有家属——这些不穿军装的后勤保障者的一半!为英雄的铁道兵点赞!同时为铁道兵家属和子女的付出点赞!
伫云伴涛客:铁道兵艰苦,铁道兵家属更是不易!我的岳母为了追随夫君,拖家带口走遍了大江南北,鹰厦线的风雨泥泞,兴安岭的冰雪严寒,练就了她坚强的性格;他们的子女在五湖四海长大,足迹踏遍白山黑水,各个成长为不畏艰难乐观豁达的栋梁!铁兵儿女们工作在不同的岗位,家居不同的域地,但聚在一起时都会唱从小就熟悉的歌曲:“背上了行装扛起那个枪…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这歌声是追忆亲人,这歌声是亲情的凝聚,这歌声是祝福欣欣向荣的祖国!
我的战友、书法家王佃利作品
吴军:铁道兵虽然撤编了,但铁道兵所创造的一条条银色的通往幸福小康的铁道还在驰骋在神州大地上,铁道兵所立下的丰功伟绩将与山河同在,也一定会与日月同辉。铁道兵与人民的心是紧紧地连在一起的。在襄渝线上,有一个紫阳县,那里曾是数得上的穷山恶水,当年10万大军在这里修筑了一条幸福之路,过去的穷山如今变成花果山,过去的恶水如今变成幸福泉。当年西安参战的铁道兵学兵与当地人民,至今还保持着血浓于水的军民鱼水情。每年春节前夕,都会有一群群、一队队志愿者带着当年的深情到紫阳“第二故乡”帮贫济困,为紫阳人民送去党和铁道兵、学兵的溫暖。他们经常一起联欢,还在紫阳悬挂着“铁道兵接待站”,为方便前往紫阳故地重游的“老铁”提供食宿方便,还有外省的老铁举家搬至紫阳,在“第二故乡”创业。苍山情碧水意,铁道兵与人民息息相连永相忆。
于鳳祥:苍山碧水长相忆,峥嵘岁月难忘记。昔日铁兵英雄汉,今朝铁建创佳绩。
潘家园彭老师:诞生于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硝烟散尽的和平年代仍然在整建制,常年累月与极其恶劣的大自然作斗争。艰苦卓绝, 不怕牺牲,又不被常人所知默默无闻。难道不需要有人来为他们彰显吗?肯定需要的! 曾经不老,现在将老,铁道兵的忠义之士——梅梓祥 ,为您的义举感动!
江苏泰州铁道兵联谊会陶勇一次购买刊载《苍山碧水长相忆》一文的图书《情漫山河》15册,铁道兵文化基金秘书长关丽荣购买5本《情漫山河》,陕西、山东等地都有读者求购《情漫山河》信函。
清源山人:
七律二首
其一.
铁道兵威扬海澜,南征北战拓天宽。
一朝裁撤无踪影,史册有人笔迹娟。
四海为家曾奉献,九州润色几通寰。
奇闻异事书佳作,长忆英雄泪眼川。
其二.
戈壁黄沙金甲穿,悬崖峭壁云峰颠。
江龙曾现奉金酒,仙虎林中共进餐。
天路长铺千尺柳,真情深映藏疆泉。
梅公"微信"春风至,潇洒图文展秘篇。
照片由作者提供
(本版编辑: 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