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纪实文学】杨连弟的故事

 
 

  杨连弟的名字,是和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这些共和国英雄们排在一起的。他生前是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纵队一师一团一连副连长,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

  这位闻名全国的登高英雄生前所在部队,在1954年铁道纵队从朝鲜归国后,在王震将军领导下,成为铁道兵第一师一团一连,也就是“杨连弟连”。1984年铁道兵并入铁道部后,更名为铁道部第十一工程局一公司一队,被命名为“杨连弟队”。

  在兵改工初期,当时的中铁十一局襄阳子弟学校,有多位少先队员在听了”登高英雄“杨连弟事迹介绍后,真正感觉到那红领巾是先烈们用鲜血染红的,他们自发地捐出了零用钱,要为杨连弟竖一座雕像,以表达他们继承先辈遗志的决心。这几十元钱送到十一局团委后,全局上下轰动了。全体职工们人人捐款,没几天,全局共捐款近4万元,在福建请了著名雕塑家,用最高等级的石料,雕出了一尊纯汉白玉杨连弟半身塑像。

  这天上午,座落在襄阳汉江岸边的中铁十一局机关大院格外热闹。300多位少先队员手持鲜花,激情满怀地蔟拥在杨连弟雕像周围。上午8时,在庄严的乐曲声中,原铁道部部长李森茂和原湖北省省长徐鹏航走近雕像花坛,徐徐揭下彤红的帷幕。

  在英雄雕像深红色的花岗岩基座上,由铁道兵老司令员.时任国家副主席的王震将军,亲笔题写的”登高英雄杨连弟“七个大字分外醒目。李森茂部长响亮地宣读了王震将军的贺信。贺信勉励中铁建广大职工们要“发扬杨连弟的登高精神,以工人阶级主人翁的姿态,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新的贡献”。李森茂部长在朝鲜战场,曾同杨连弟并肩战斗在清川江抢修铁路大桥。他读完王震将军的贺信后,深情地向老战友杨连弟雕像三鞠躬。在场的铁道部、中铁建和省市领导及全体人员,一起向”登高英雄“杨连弟深深地鞠躬致意。

  此时,杨连弟的孙女杨建,一位英姿勃勃的女军官,扶着奶奶闫珍缓缓走近雕像。闫妈妈满含深情久久地仰望着杨连弟雕像,含着热泪说:“连弟,相别39年,你又回来了……。”



 

  第一章:参加铁道纵队

  1949年隆冬时节,天津卫地都冻的裂了缝,小北风吹得人走路都要缩着脖子。蓦地,隆隆的炮声把大地震得一抖一抖的。没几天,解放军的汽车拉着大炮直往城里涌,每条街、每座楼上都插上了红旗,天津的国民党兵散的散,降的降,整个天津城解放了。有一天,杨连弟上街去看看。他中等身材,皮肤有点黑,人不胖,身上穿的是穷人家的衣裳,他那年二十多岁出头,已经结婚生子了。他正走着,看见有一群人围着两个穿浅黄色军装的解放军。那两个解放军坐在一张桌子旁,一个在问什么,另一个在纸上写着字。他凑上前去一打听,才知道是解放军的铁道纵队在招随军职工,说是修铁路的。他一听,觉得修铁路也不错。于是,他挤到桌子边,忙问道:“我要跟你们去修铁路,行吗”?一位个子高一点的解放军战士打量了他一番,说:“你以前是干什么的?”“我当过架子工”。杨连弟边说,边露出一双长满双茧的手,伸过去给两位战士看。还是那位高个子战士问:“你当过架子工,那一定会爬杆了”?

  杨连弟挺着胸说:“爬杆那没问题。我更会绑架子哪”。战士忙说:“那你填张表格吧”。杨连弟一听,忙坐下填写表格。可能是有些激动吧,他把姓名杨连弟的弟字,写成了:杨连第。所以,后来他也就改名成了:杨连第。就这样,在当时铁道纵队一支队里,就有了随军职工杨连弟。这也就加入到了铁道兵这支队伍中来了。

  杨连弟到连队那天,战士们大老远地跑到路口接他,问寒问暖。他当时去的连队是三连,指导员帮他解下背包,连长拉着他的手,亲切地问他冷不冷,饿不饿。那个热乎劲就象是久别的亲人。要知道,杨连弟可是高手艺的架子工,那在抢修连队可是一宝啊。杨连弟对连队的热情接待非常感动。他是作为一名技术工人分配到三连的,连里对他也特别照顾。尽管条件有限,可还是专门为他收拾了一间房子,晚上,战士们把炕烧得热热的,连长和指导员都没这种待遇哪。晚上,杨连弟躺在暖暖和和的炕上,心里想着:“铁道纵队的队伍多好啊,可没把我这个穷苦的架子工当外人,以后,我一定要干出个样儿来,才对得起他们”。

  (图为杨连弟故乡,原天津北仓旧景)

  连队的抢修是在国民党军队的炮火袭击中进行的。为了鼓舞战士们的斗志,连里很注意战地思想政治工作,指导员经常给大家讲政治课,讲革命道理。杨连弟虽然是名随军职工,但他和战士们一样站队上工,一样坐在地上听政治课。时间长了,杨连弟不仅适应了连队的工作和生活,他对革命道理懂得越来越多,思想觉悟也不断提高。在与战士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他觉得大家跟亲兄弟一样,感觉到自已也是一名战士了。

  杨连弟干活十分愿意动脑筋,战士们都很喜欢他。在抢修石门到北戴河的71号桥时,杨连弟抄起一根撬棍爬上墩顶,用撬棍插进裂缝,用力一撬,水泥块就呼呼拉拉地掉下来了。这样一来,人手虽少,抢修速度却加快了。连长高兴地夸奖说:“杨连弟,你真行啊。同志们,大伙都要学着杨连弟的样子干!”这一下,战士们可都学杨连弟了。有的战士还开玩笑地说:“咱这穿军装的,还不如一个随军职工吗?干!”这下子,全连的抢修速度可快多了。

  有一次,大伙儿干得正起劲时,杨连弟用力过猛。突然失脚,从七米高的桥墩上摔了下来,头破血流,人也晕了过去。班长刁树贵急忙喊道:“快,快,赶快抢救!”刁树贵背着巳经晕过去的杨连弟,两个战士在两旁帮扶着,一步步地往连队卫生室走去。慢慢地杨连弟也苏醒了,说:“班长,放下我,我自已走!”“不行,你刚刚摔伤了,我一定要把你背回去”。刁树贵沒放下杨连弟,而是把他背得更紧了,步子也加快了,汗珠顺着他的脸颊流了下来。杨连弟再也忍不住了,感动的泪水流了出了。他爬在刁树贵背上,坚定地说:“班长,同志们对我太好了,我一定要参军”!

  图为杨连弟参加铁道纵队时的合影(后排右二)

  大伙儿七手八脚地把杨连弟安顿到炕上,卫生员跑来给他上药打针,战士们又烧了热水给他擦脸,洗脚。就这样,杨连弟不知不觉的睡着了,睡得很香。不知睡了多久,他醒来一看,窗外夜幕降临了,指导员正蹲在地上,一把一把往炕洞里加着柴禾烧炕。杨连弟兔强想坐起来,指导员敢紧把他按住,说:“快躺下,别起来,你刚受了伤,要注意休息”。说完,指导员又把他的枕头垫高一些,还让炊事班给杨连弟下了一碗热面,还特意加了两个香喷喷的荷包蛋。”来,你手不方便,我来喂你。指导员一边说着,用筷子夹起荷包蛋送进杨连弟嘴里。杨连弟吃着鸡蛋面,止不住又感动地流泪了。指导员动情地说:“小杨,你别过意不去。参加了我们连队,咱们就是一家人了。我知道你是受苦人出身,我也是一样的。咱们现在参加了革命,就是要好好干”。

  接着,指导员向他讲了自己的家史。他家住在关外,东北人,祖祖辈辈给地主扛活。他还被日本鬼子抓去当劳工,差点死在日本人手里。指导员最后对他说:“你记住,铁道纵队就是咱的家,在连队互相照顾是应该的。你好好养伤,现在前方仗打得紧,你伤好了,多为抢修铁路出力啊”。说完,指导员又往炕洞里加了几把柴,然后,推开门,冒着风雪到工地去了。

  杨连弟舒舒服服地躺着,可他怎么也睡不着。夜深了,远处传来了哨兵的口令声。他望着窗外透进墙上的月光,那以前的事一幕幕出现在他眼前:他1919年出生在天津北仓一个贪苦工人的家庭。他从记事那天起,过的就是吃不饱穿不暖的苦日子,到了上学的年纪,有钱人家的孩子都进了学堂。而他为了糊口,却要去当学徒。他还是一个八岁的孩子,身子骨又单薄,老板和老板娘不把他当人待,经常不给他饱饭吃,晚上饿的睡不着,只好喝凉水。有一次,他干活稍慢了一点,被老板打得遍体鳞伤。实在受不了了,就偷偷跑回了家,跪在妈妈面前说:”妈妈,我不学徒了,我要上学”。妈妈一把抱住他,哭着说:“孩子,咱家沒有钱哪,要活命就得跟人家学呀”。沒办法,杨连弟又回到老板那里。就这样,在苦水里泡着长大的杨连弟倒也学到了一身好手艺。打铁、爬杆登高当架子工,做皮鞋,他啥活都通。总算长大能挣点钱孝敬爹妈了,可日本鬼子又来了。他被日本鬼子抓去建洋房,每天登高爬杆十五、六个钟点,累得汗流夹背,可日本人给他吃的却是橡子面。日本鬼子走了,他又常挨国民党警察的皮鞭……。杨连弟躺在炕上,这一幕幕心酸的往事涌上了他心头。他呼地坐了起来,自言自语地说:“只有在铁道纵队的连队里,我才有了温暖,这里真是革命大家庭。我一定要用实际行动穿上军装,当一名真正的战士,跟着共产党走”!
  
(未完待续)
 

  注:本文曾收录《铁路群英》一书,由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获记实文学全路一等奖。此次重新修改。


  作者简介:白帆,曾任铁三师创作员,铁道兵第四新管处正连职新闻干事,铁十三师创作班成员,铁一师副营职新闻干事、创作员。中铁十一局新闻科长、局政研会秘书长。系全国报告文学金奖、诗词创作银奖、电视专题片编导优秀奖获得者。省作协会员。现为影视传媒公司总监、硕士生导师。


编辑:兵心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