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训队驰骋天山南北 (5)
学员们驾驶教练车能分别用左右前轮压砖头,标志着场地教学的目的基本达到,任务已经完成了。按照教学日程安排,汽训队开始了短途教练。
短途教练的路线主要是阿拉沟公路。阿拉沟公路始自沟口的古烽火台,海拔高度几乎为零。进入阿拉沟后一直缓慢上坡,全程约一百公里搓板路,爬高到奎先达坂的风雪垭口时,海拔高度约为3600米。
教练车队出了停车场后,向上爬到奎先达坂,往下行至古烽火台。
早餐后,车队准时出发,向左转,往古烽火台方向前进。这个时段是阿拉沟公路最繁忙的时间,铁五师五个团汽车分队执行任务的车辆都争先恐后的奔向魚儿沟车站,老兵们嫌教练车添堵,毫不客气的鸣喇叭超车,吓得学员们手忙脚乱。教练班长嘱咐学员,不要慌,稳住方向,减速靠右行驶,让老兵们顺利超车去完成任务。当年,战友们都是血气方刚的年青人,容易冲动,受到刺激后会开堵气车,斗气车。汽训队严格要求学员们必须“礼让三先”,即先慢、先让、先停,养成良好的驾驶作风。
教练车队往古烽火台方向行驶,有两件事印象深刻,至今还记忆犹新。一是在师医院附近看女兵洗衣服。教练车队行驶至铁五师医院附近时,正值停车换学员。亥l——52128号教练车班长孙青波看见有女兵在阿拉沟河水中洗衣服,想多看几眼,没有叫学员起步。我以为出了什么事,前去察看。孙班长乐呵呵地说:快看,女兵在河水中洗衣服,真好看。我也开玩笑说:女兵洗衣服,又不是洗澡,有什么看头。话虽然是这么说,可眼睛也盯着洗衣服的女兵看。其他的教练班长们不知情,也以为出了什么事,围了过来,询问有什么情况?有些话两个人在一起时可以说,但在众目睽睽之下,就不一定能讲了。我立马换了个说法,亥1——52128号车开锅了,需要加水。前面就要出阿拉沟了,戈壁滩上气温太高,各车都加满水。教练班长们回到各自的教练车后,叫学员们到河沟里去打水。学员有甘肃兵、四川兵、陕西兵,他们操着各自的口音,叽哩哇啦有说有笑,磨叽了半天也沒有提水上来。教练班长大声催促快一点,先提水上来的学员报告班长说:他们在河沟边看女兵洗衣服。教练班长们一边叫学员加水一边说:我们去把学员赶回来。结果是——大家都看了师医院的女兵洗衣服。
当年,1973年入伍的教练班长们年龄和我差不多,都是二十多岁的年青小伙,正值青春期,对异性很好奇,总觉得女兵就象花一样,想多看几眼。可天山深处的阿拉沟很难见到女人,戈壁滩上则没有人。大家都羡慕师医院、团卫生队、师直特务连的战友们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我觉得,近距离的看看女兵洗衣服,并不违反纪律,就让大家多看一会吧。而1971年,我们在四川省西昌漫水湾修建“长征专用线”时,战友们因为与女民工打乒乓球,就被后勤仓库领导批评。想到这里,便大声命令:所有车辆都把散热器和发动机的冷却水放了,到河沟里打水重新加满后再出发,免得戈壁滩上水箱开锅。
第二件事,教练车在戈壁滩上飙车。车队出了阿拉沟后,驶入了茫茫戈壁滩,一望无际的戈壁滩连着天边,肉眼根本看不到尽头。每辆教练车选择了一条车辙,一字排开,准备飙车。现在说飙车,是当时针对学员们而论,最高时速规定在60公里。因为在阿拉沟公路行驶,学员们最高时速只能到30公里,只有利用戈壁滩的特殊条件,将学员们操控车辆的技能提高到时速60公里,才能适应后期的长途教练。而我们老兵在戈壁滩上则是5档行驶,油门踏板踩到底,能跑多快就跑多快。我测试了一下,解放cA10最高时速也就90多公里到顶了,无论如何也跑不到100公里。
各车就位后,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画面,令我兴奋不已。当年,伟大领袖毛主席把手一挥,命令参加淮海战役的解放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滚滚长江千帆竞发,百万雄师奋勇渡江,势不可挡。我默默背诵了一遍毛主席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诗词后,对学员马元福说:出发。其他教练车的班长们见亥1——52117号车出发了,立马指挥学员们二档起步,加三档,加四档,加五档。教练车象飞一样飙了起来,吓得学员们双手发抖,脑门冒汗,发抖的腿不敢触碰油门踏板。教练班长们一把拉起手油门,将车速控制在60码。
托克逊县前进公社至魚儿沟这片戈壁滩,上世纪70年代末才铺了一条沥青路面公路。在这之前,汽车在这片戈壁滩上行驶,司机想怎么开,就怎么开,整个戈壁滩上都是车辙。特别是铁五师,铁六师,铁四师的第19团,第20团进新疆修建南疆铁路后,每天都有大量车辆通过这片戈壁滩。所以,这片戈壁滩上究竟有多少条车辙,根本无法说清楚,即使没有千万条,也有上百条。铁道兵部队的汽车兵在这片戈壁滩上发生了很多故事,有创造无人驾驶纪录的,有绕圈一夜也未出戈壁滩的,有冻伤的,有热晕的,有把自己喝的水让给汽车喝的,有找不到水就给水箱加汽油而将汽车变成“火车”的,有飙车甩“饼子”的,有丢了备胎的,不胜枚举。
戈壁滩上的车辙如同凹字形状,车辆行驶如同火车在钢轨上飞奔,只要不猛打方向,车辆就一直向前冲。不用会车,没有超车,别说是学员,就是傻子也能操控。在这样的地方让学员飙车,安全是有保障的。刚开始时,学员们都很紧张。几天之后,就顺其自然了。
天下人见过车队如长龙,见头不见尾。却没有多少人见过数辆车一字排开,齐头并进的。这种铁马奔驰,尘土飞扬,排山倒海,横扫千军如卷席的壮观场景,恐怕只有当年的铁道兵司机才有条件干。现在,已经没有这种条件了。一是因为铁道兵撤编了,其他部队的车辆跑的都是纵队,有头车,有尾车。二是戈壁滩上修建了高速公路,各行其道,违法必究,谁也不敢乱干。
2016年9月,陈勇战友驾车陪同我们重返阿拉沟。途经这片戈壁滩时,大家都感觉变化很大。一是有水了,二是有人了,三是沥青路面更宽阔了。当年,我们汽车兵夏季经过这片戈壁滩时,人渴要喝水,汽车开锅要加水,而戈壁滩上却没有一滴水。后勤处首长关心汽车兵,为每辆车配发了一个5升塑料桶装冷水。5升水基本可以解决我们的喝水问题。但是,不足以满足汽车加水需求,往往都是我们将水让给汽车喝。我的徒弟李明仲、马元福、雍四保、李毅等战友都有亲身经历。我们的老师长,铁道兵第二指挥部副司令员顾秀老首长回忆录“历程回顾”一书中提到的二十四团汽车兵在戈壁滩上强忍饥渴,将水加注到汽车水箱里,顺利冲出戈壁滩完成任务的事迹,只是修建南疆线数千名汽车兵的缩影。现在,原师机关驻地筑埧修建了水库,丰富了水资源。戈壁滩上的明渠还在,新建了输水管网,减少了渗漏和蒸发,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天山山脉冰雪融化形成的河水源源不断的流经戈壁滩,滋润着托克逊干旱的土地。绿洲扩大了,戈壁滩变小了。戈壁滩上有了水,人类活动便增加了。戈壁滩中间建了煤炭转运场,布尔碱煤矿的优质煤炭从这里运往各地。古锋火台附近新建了工⺁,看上去经济效益应该不错。工厂的土地使用成本低,排放标准等环保要求容易解决。戈壁滩上的沥青路面更宽阔了,虽然不是高速公路,却比高速公路还要宽,更重要的是质量提升了。当年的沥青路面,其实就是在沙石路面上洒上一层沥青,接着再铺上一层沙石,就ok了。夏季,我们在这段路会车时,挡风玻璃常被对方车辆后轮卷起的沙石击碎。有一段时间,挡风玻璃居然断供了,我们只好戴上墨镜当挡风玻璃。这次重返阿拉沟,陈勇驾车驶入戈壁滩时,我还提心吊胆的。结果,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车辆顺利的通过了戈壁滩。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