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忠诚融入血脉 生命高原绽放——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

 

忠诚融入血脉 生命高原绽放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

作者:丁守全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生于60年代的我,此生最大的骄傲是成为铁道兵战士,在青藏铁路建设的高原一线,见证一个又一个国家奇迹,投身世纪工程建设,实现了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雪域见证,此生无悔!

 



2006年7月1日国家主席胡锦涛为青藏铁路通车剪彩
 

青藏高原从距今一千一百万年到三百万年的上新世纪,平均每年以0.025—0.03厘米的速度上升,这一上升速度以中更新世纪以后最为显著,距今已上升3000多米。这是地质学家得出的论断。从这一论断进一步推测,在这一上升过程中,这里为从猿到人类的演化提供了最为适宜的环境,雄峻苍茫的青藏高原将类人推入了人类之门。 但是,当漫长浩渺的时光悠然进入到二十一世纪初期时,还在隆升的高原已被称做了“世界的第三极”和“生命禁区”。

1951年,西藏实行和平解放,年轻的共和国领袖们为了把雪域的明珠-西藏紧紧的揽在祖国的怀抱,不久就决定修建青藏铁路。1958年开工建设的青藏铁路第一期工程,沿着文成公主进藏的唐蕃古道,向拉萨跃进。可莽莽550公里的高原冻土区,使奔腾跃进的钢铁长龙在格尔木嘎然而止。共和国的梦想被冻在雪域高原,阻在那生命禁区。

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的青藏高原,无疑是一块历史份量最重、文化蕴含最丰盈、神秘和诱人的厚土。在共和国的心中,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地理及探寻人类文明发展轨迹诸范畴来看,它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世纪沧桑,百年风华。

2021年7月1日,举国欢庆,神州雷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史册上,青藏铁路有着鲜亮的一页。经党中央批准,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写了《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青藏铁路等被列入重大事件编入此书。并载入新版《中国共产党简史》。

2006年7月1日,全长1956 公里的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结束了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有力地推动了雪域高原的快速发展和各族人民生活的改善,成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输氧线”。

2021 年 6 月 28 日晚,国家体育场内灯光璀璨,欢呼声与掌声响彻全场,绚丽的烟花升腾起“100”纪年字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在这里盛大举行。《伟大征程》分为“浴火前行”“风雨无阻”“激流勇进”“锦绣前程”四个篇章。在第三篇章“激流勇进”中,歌曲《江山》播放了关于青藏铁路的影像,带大家走进雪域高原,感悟“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青藏铁路被写进献词。天安门广场上,千人齐诵。“青藏铁路连接团结进步的桥梁”,深情的礼赞久久回荡在天安门广场上空。

青藏铁路建成通车,对加强内地与西藏的联系交流、维护民族团结、巩固边疆稳定、助力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条天路,记录历史和豪迈。

一条天路,驶向幸福和未来。

第一部分:生命的挑战

1978年,我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成为了一名铁道兵战士,参加了当时正在修建的青藏铁路一期工程的建设,并在部队的培养下,成长为一名医务工作者。

青藏铁路一期通车后,我虽然回到了内地,但那片高原热土却魂牵梦萦。2001年春天,当青藏铁路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开工建设的消息传来时,我渴望再返高原建设青藏铁路的心情尤为急迫。历史机遇又一次青睐了中铁二十局集团公司,再次中标位于风火山的青藏铁路格拉段第七标段。

 


轨面标高海拔4905米的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
 

青藏高原垭口海拔5010米的风火山,是界于昆仑山和唐古拉山之间的一道天然屏障,极度的高寒和缺氧使这一地区成为自古以来人们公认的“死亡之山”。青藏铁路格拉段必须从这里穿过,因此,如何贯通全长1338米的世界第一高隧----风火山隧道及完成这一特殊地区的建设任务,令世人广为关注和期待。

中铁二十局集团公司前身铁道兵十师,早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兵改工前,三上青藏高原修建青藏铁路一期工程,并在风火山建成了被誉为“青藏铁路产床”的531米无轨路基试验段,为修建青藏铁路二期工程作技术铺垫。

再上风火山,还历史一个圆满。我毅然决然地成为了这支再战高原传奇队伍的一员。

高原施工,最大的是生命的挑战,高原缺氧会对人体造成严重侵害。

2001年6月17日,经过短暂的习服,我随指挥长况成明率领50名先遣队员登上巍巍昆仑,经过一路的颠簸跋涉,于傍晚到达了海拔5000米高的风火山。严重的缺氧反应像魔鬼一样,扑向了远道而来的勇士们。刚下汽车时,大伙头晕目眩,走起路来踉踉跄跄,忍受着难以言喻的痛苦,一车物资没卸完,天空便电闪雷鸣,雨雪交加,气温骤然下降,因一时疏忽没带棉衣的职工,在养路工区蜷缩屋檐下,一个个冻得瑟瑟发抖。望着苍茫原野上时隐时现的狼群,大家心里明白,一场真正的考验开始了。

晚上,先遣队员们有的头疼得像要爆裂,有的喘不过来气而憋得脸色发青、嘴唇发紫。大伙相互鼓励,相互提醒。为了防止出现意外,我嘱咐医护人员在夜间每隔两个小时就把大家叫醒一次,了解每一个职工的身体情况,我真怕一闭上眼睛,有的战友就再也无法醒来。

 


国家“七一”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青藏铁路高原医学顾问吴天一教授,绘声绘色讲解高原反应、头疼欲裂
 

一期工程时,由于医疗条件和对高原病认识的局限,我这位以保护人类健康为天职的医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许多年轻战友的生命被高原无情地吞噬,而自己却无能为力。

至2001年6月青藏铁路二期开工,我虽然离开高原已二十多年,自己也由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走向了人生的中年,但自从离开高原的那天起,我就从未放松过对这里的关注。内地工作期间,我一直在默默地从事着高原病医疗工作的研究。

高原太残酷,人类对其存在太多的未知:

风火山地区全年平均气温-7℃,极端最低气温-40.8℃,8级以上大风有198天,氧气含量最低时10.87千帕,较人类生存极限11.3千帕还低0.43千帕,海拔高达5000多米的风火山地区,因空气稀薄缺氧严重(空气中含氧量仅为内地海平面的50%),而被称为“生命禁区”。

在此工作的多数女同志 15天、甚至 8天来一次例假……

20多岁的小伙子两三个月都没有勃起……

有的建设者上山一周仍有蛋白尿……

有一名建设者因对缺氧敏感在-20℃冰天雪地一丝不挂的乱跑,送下山的途中复原……

有的建设者因工作需要连续在海拔高度 5000米的施工现场 131天,体重减轻 11公斤(我本人)……

缺氧环境导致人们定向定位系统失衡极易发生车祸……

内地带上山的猪、狗连一个月都不能生存……

中铁二十局集团公司前身铁道兵第十师在修建青藏铁路一期西(宁)—格(尔木)段时,因缺氧诱发的高原病等就牺牲 201名战友,仅海拔3698米的关角隧道工地就牺牲 55名战友。

这次上高原,我在内心里立下一个目标,尽自己所能,不让所辖工地出现一例高原病死亡病例。
 

第二部分:生命的奇迹
 

组织上经过再三研究,批准了我的请求,授命我负责组建中铁二十局集团公司青藏铁路工地医院,并担任工地医院院长。

初上高原,几乎每个人都有或轻或重的高原反应。在各项医疗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我和全体医务人员一起,强忍受着头痛、胸闷、恶心、气短等高原反应的无情折磨,从讲政治、讲科学的高度,去认识、去践行和理解建设工地医院、搞好卫生保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用极短的时间在全线率先建起了占地1000多平米,拥有18个医护房间的工地医院,创出了全线工地医院率先开展病人救治的先例,受到了青藏铁路总指挥部的好评。

2001年7月9日晚11时许,机械一队司机韩明轩突发变异性心绞痛,脸色发绀,呼吸困难。接到求诊信息后,我迅疾率领医护人员赶往机械一队,把韩明轩接到工地医院,经查,韩明轩血压75/45mmHg,心音低钝,心电图ST段抬高,出现心肌缺血和心源性休克症状,情况十分紧急。我果断有序地指挥全体医护人员进行了紧急救治。待病情趋向稳定后,连夜将韩明轩送往300多公里以外的格尔木陆军二十二医院,得到了及时的救治。康复后的韩明轩对医务人员万分感激,哽咽着说:“是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中铁二十局集团公司上场的参建队伍里,有许多职工在20多年前(铁道兵时期)就曾来到高原参加过青藏铁路一期(西宁—格尔木段)工程建设,但那段线路的自然环境和海拔高度,与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可可西里海拔4800多米的风火山地区,是无法比拟的,许多职工,对在这里生活和施工保健认知几乎为零。

职工生命大于天。在格尔木,我们通过多方联系,请来了全国、全军著名的高原病专家和学者,给即将进入高原施工现场的职工讲授高原生活卫生保健知识,让进入高原的职工,在心理和精神上都有了充分的准备。

来到风火山地区后,我又根据现场环境和工作实际,在参照大量资料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对高原病的研究和认识,组织编写了《风火山职工生活手册》,发到每一名职工的手里。这本内容丰富、浅显易懂、突出高原病防治及日常生活常识的科普读物,有力提高了职工正确认识高原、建立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有效预防高原病的能力,得到了中铁二十局集团公司青藏指挥部干部职工的广泛好评,这一读本在全青藏线建设工地推广使用。前来检查工作的铁道部劳卫司齐德堂司长、军事医学科学院四所所长谢印芝教授和格尔木陆军二十二医院院长杜志敏等,都对这一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青藏高原风火山职工生活手册

第七标段是全线施工条件最艰苦的地段之一。我把“努力使每个职工健康工作、平安下山,”作为全体医护人员的工作目标,为给千余名参建职工建立健康医疗档案,天不亮就率领医护人员奔走于36.06公里的管段,在不影响施工的情况下为他们做细致的体检,晚上又强忍疲惫披星戴月地进行化验分析,综合评价。

青藏高原气候多变,经常风雨交加、暴雪不断。狂风雪雨天,上工地成了我们的惯例,2002年6月4日,风火山地区暴雪狂舞,能见度极低,我放心不下风火山隧道施工的职工,开车前往检查看望,风雪弥漫中,我和医护人员一起逐一查看了风火山上28顶帐篷内的职工,看到大家都平安无事,终于放心了。往回走时,雨雪更大了,挡风玻璃外,能见度极低。尽管小心翼翼,车还是翻入了路边的河里,所幸车速不快,我和几个医护人员才得以幸免于难。这已是上山不到两年时间我第三次遭遇的车祸。

在风火山地区的四年多时间里,工地医院门诊14679人次,抢救危重病人93例,抢救成功率100%。创造了全线自然、施工条件最艰苦地段,高原病发生率最低的佳绩。工地医院是全线唯一被青海省授予“青年文明号”的医疗单位。连续两年被青海省评为“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并被推荐为全国“爱国卫生先进单位”。

下山那天,我忍不住落泪了。我终于实现了对自己上山前许下的心愿,创造了在这一特殊地区,无一人因高原病死亡的奇迹。
 


2006年10月在中国工程院工程科技论坛(院士青藏行)发言
 

第三部分:生命的绽放
 

“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这是叶剑英元帅为铁道兵写下的题词,也是铁道兵精神生动贴切的高度概括。作为一名铁道兵战士,正是铁道兵精神给予了我无尽的力量。

最让自己幸福的是,通过在高原上的努力,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的科技高峰,为国家和民族创造了荣誉。

2002年10月,新华社向全世界庄严发布:倍受人们关注的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胜利贯通,这一业绩,与神州四号飞船发射成功,三峡大坝截流一起,被评为2002年度公众关注的中国十大科技事件。

我们建设的风火山隧道,轨面海拔标高4905米,不仅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隧道,同时也是全线施工难度最大的多年冻土隧道,被列为全线重点难点控制性工程,其科技攻关项目之多,在人类铁路隧道修建史上从未有过。

如何解决隧道施工中的缺氧问题,确保洞内施工人员的健康安全,是一项需要尽快攻克的重点科研课题。为迅速攻克这一科技难题,在指挥部的全力支持下,我们工地医院与北京科技大学密切合作,组成专家团队共同开展这项重点课题的科研攻关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对多种方案的可行性论证,隧道内弥漫式供氧方案获得通过,(现在进藏列车的供氧就是采用弥漫式供氧)在隧道外面成功建设了大型制氧站,通过管道将氧气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洞内,使隧道内每个角落的氧气含量能够达到人体正常工作所需要的氧分压,使隧道内的施工有氧环境降低了1000多米,与在海拔3650米的拉萨工作一样。这一重要医疗卫生保障成果在全线得到推广应用,(也应用于当前正在修建的川藏铁路中)填补了世界高海拔制氧技术的空白,其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系统总结形成的《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制氧与供氧系统研制与应用》获得了铁道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2002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并获吉尼斯纪录。

 


2001年11月24日,世界海拔最高的风火山制氧站正式投入使用
 

在青藏铁路风火山地区和工地医院工作期间,我结合现场高原卫生保障工作实践,先后在国家及省部级医学刊物上发表交流各类专业论文10余篇,三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专利。2002年4月2日,应邀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职业病标准审定会议》,在大会发言中,我介绍了在青藏高原临床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体会,受到了会议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职业病标准技术委员会主任何凤生和与会多位院士及专家教授的高度评价。风火山的医疗实践对高原职业病标准的制定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在经中国科学院情报中心科技查新报告表明: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施工卫生保障,为确保施工人员身体健康和工程进度开发了集成供氧、通风、降尘、有害气体监测控制、疾病预防与卫生干预相结合的卫生保障措施,具有国内外创新性。2003年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科技部组织有三名院士参加的评审认为:该项目具有国际领先水平,2003年度项目被分别评为集团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青海省、陕西省、铁道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时任铁道部部长傅志寰在风火山工地氧吧车吸氧
 

2004年8月,我在第六届国际高原医学大会上报告的《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卫生保障与科研》成果,得到了与会国内外高原医学专家的高度评价,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表扬通报称:为青藏铁路争了光,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2004年8月在第六届国际高原医学大会上和执行主席John Reeves教授交流
 


2009年12月18日在中国工程院重点项目:青藏铁路运营期间卫生保障会议上发言

在青藏铁路通车庆典上,我十分荣幸作为建设者代表受到了胡锦涛同志的亲切接见。不负韶华,青藏铁路赋予我无悔人生。基于青藏大地的滋养,我参写的《青藏铁路卫生保障体系设计及实施方案的研究》被铁道部评为2004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铁路总医院等单位联合开展的高原医学、高原卫生保障等多项科研课题得到国家的认可。国家“七一”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铁道部高原医学顾问吴天一教授称我们是青藏铁路建设职工生命的保护神。

 



2004年6月22日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工程建设集体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健康报等媒体多次报道了我们在医疗卫生保障、科研等方面的先进事迹及成果。新华社记者文贻炜等撰写的《雪域铁兵丁守全》入选了中小学德育教材《军旗永在心中飘扬》,2021年5月入选建党100周年《国家记忆人物大典》一书。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往事依稀若素月流空。艰辛与喜悦,都是岁月的赠与,既刻骨铭心,又如美好的画卷,一幕幕在眼前浮现: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将军,率队历时七个多月,修成青藏公路,令领袖毛主席为之饮酒相庆;当年风火山尖兵连连长黄玉明,瞒下自己惟一男孩死亡的消息,将无比的创痛深深地藏起,毅然带领全连走上风火山,完成了非凡的施工实验任务;那个胳膊里残留着8块铁皮碎片的班长柳岁祥,为了配合高原缺氧条件下,劳动强度承受能力的实验,8磅大锤一口气抡了186下,直至昏倒在地;看着他们的,还有那个名叫邓广吉的连长。他拼死拼活地干,就为了早一点修通青藏线。病了,还在坚持着,轻伤不下火线。以至于在高原上得了白血病,自知来日无多,给战友与亲人留下了这样的遗嘱:“我若死去,请把我的骨灰埋在青藏高原上,我生前没有把铁路修通,死后也要看到铁路修到世界屋脊上。”就是这样一群人,以青春甚至生命为代价,建成了风火山实验段,也为青藏铁路第二期工程的施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1年6月8日下午,咸阳火车站,职工,家属,亲人,友人,不顾骄阳似火,烈日炎炎,前来送行。大家熟知青藏线流传的歌谣:“到了昆仑山,气息已奄奄;过了五道梁,难见爹和娘;上了风火山,进了鬼门关。”尽管如此,依旧挡不住勇士们诤诤爱国之心,拳拳报国之意,唱响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的激烈悲壮;谱写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丽诗篇!有谁注意到,送行的队伍里,有一位头发花白身姿儒雅的老军人,他就是修建一期工程时,曾担任铁道兵十师48团副团长、我的岳父—董学彬。深情的目光,良久的注视,未发一言,仅挥挥手臂,转身而去。无声的沉默诠释着自己一家人的身家性命,早已属于青藏铁路,早已与祖国的天路融为一体。那匆匆且深邃的目光中,所传达的嘱托与叮咛,让我浑身充满了暖意,更加充盈起出征的力量与豪情。我强忍着就要夺眶而出的眼泪,转身走向列车。这时,十四岁的女儿丁星月拉住了我,女儿一只手从身后拿出来一个包裹精致的纸盒子,递给了我,依依不舍的颤声说:老爸,这是我送你的礼物,请上火车再看”。我心头一热,不忍心面对女儿眼中就要晶莹滚出的泪珠,点点头,转身登上了列车。列车启动,我慢慢打开纸盒,一个做工精美的玻璃纸水晶瓶装满了我的目光,雅致的瓶口,“166”三个数字和两艘小船静静站立。周围依次写着:“女儿深情,不需邮政,心来传递”,望着瓶内朴素中闪烁着醇美亲情光芒的166颗幸运星,我的泪水象潮水般涌了出来。身为人母的护士尹金梅,年轻的护士张君轲,目睹此景,也都忍不住潸然泪下。多么可爱的女儿啊!为了这对父亲注满无限深情和祝福的“166”颗水晶心,在那温馨的家里,她是怎样一边佯装着未脱稚气的笑脸,一边忍受着对父亲即将远行的忧伤,偷偷完成这一美好而艰辛的工作的呢?这就是我们筑路工孩子的心啊!一路上,代表着吉祥的“166”颗幸运星,深深地震撼着我和同事们的心。

一条青藏线,穿越历史和未来,一条通天路,寄托梦想与期待!

我很自豪,通过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孕育出了“不怕苦、不畏难、不惧险、敢为世界先”的风火山精神,这不再简单的只是一座海拔5010米的高山,它更是一个时代战士心中的精神海拔。

我时刻谨记,自己是一名铁道兵战士,是人民子弟兵。党和国家哪里有需要就上哪里,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本色不变。

我是幸运的一代,作为参与者、建设者,见证了祖国强盛、民族复兴这一伟大的历程。青藏铁路,融入自己的生命,我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青藏建设事业。在有限生命里,完成使命,实现自我,这就是最大的幸福。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勉励全国广大青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无奋斗不青春,奋斗者正青春。有一种青春叫鲜衣怒马,有一种青春叫不负韶华。前方星辰大海,惟有步履不息。让我们莫负时光,向阳而生,用青春的力量温暖民族复兴的伟大征途!

2023年6月26日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