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军营生活散记之六——汉江之滨奏凯旋

  

 

  半个世纪之后,战友们重逢,回忆起当年参加襄渝铁路建设的往事,说得最多的还是“三难”:那就是工程物资和生活物资进场运输难,工程地质异常复杂施工难,技术装备和施工条件简陋安全保障难。我们铁道兵迎难而上,不惧环境险恶,不怕流血牺牲,顽强奋战在崇山峻岭的秦巴腹地汉江之滨,寒来暑往,终于打通襄渝铁路,奏响胜利凯歌!

  襄渝铁路是国家“三线建设”重点工程。一九六五年初,正当西南铁路建设全面展开之际,毛主席向开国上将、时任铁道兵政委兼西南铁路建设指挥部指挥长吕正操发出修建川汉铁路的电报指示。西南铁路建设指挥部下令铁道部第四勘测设计院进行勘测设计。一九六五年九月二十五日,铁四院将设计成果做成立体模型放置于人民大会堂大厅,请中央领导审示。川汉铁路途径长江南岸山岳地段和江汉平原河湖软土地带,地质复杂,工程艰巨,造价极高。为实事求是地贯彻毛主席战略决策,铁道部研究将川豫线西端接轨点由成都变为重庆,即将成达段改为渝达段,东端接轨襄樊,联接汉丹铁路至武汉。铁道部副部长彭敏带队沿川汉、襄渝两线进行全程踏勘调查,以铁道部名义向毛主席呈送请示报告,毛主席很快批准修建襄渝铁路的方案。襄渝铁路方案定案之后,同为“三线建设”重点项目的第二汽车制造厂的建设选址随即也敲定在湖北十堰建厂。

  襄渝铁路东起湖北襄樊、西至重庆,全长九百一十五点六公里,其中新建铁路正线长八百五十九点六公里,全线由铁道兵组织施工,四川、湖北、陕西三省组织民工配合施工,三省境内路段分别于一九六八年、一九六九年、一九七○年相继开工建设。铁道兵投入八个师另加八个团和两个新线管理处,共二十三点六万兵力;此外,还投入铁道部两个工程局,以及沿线配属施工的民兵和学生民兵,共有八十三万余兵民参战,人称百万大军战襄渝。

  我们铁道兵四十七团承担陕西省旬阳县境内兰滩至展园路段施工。旬阳地处秦巴大山腹地,当时全县不通公路,交通十分闭塞。全团参战官兵能靠两条腿翻山越岭走到工地,但是工程建设所需的装备物资、生活物资却不能翻山越岭走到工地,这成为工程开工建设遇到的首要难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陆地无法运输,师团首长的目光就转向水路,盯上了汉江,决定组建航运队运输物资装备。铁道兵的施工团不是舟桥团,有打眼放炮的,没有摇桨驾船的。于是四十七团和湖北航运部门联系,在湖北招募船工,请专业人员来组建航运队。船是机动船,有铁船、水泥船、也有木船。在湖北六里坪设立转运站,用汽车将物资运输到白河汉江边,再用船逆水而上运送到沿线各工点。可船只能将物资装备送到江边,送到工地,还得靠人肩挑背扛“蚂蚁搬家”运上山。大型工程装备都是众人用木杠抬上山,一人抬杠一人扶,一是怕抬杠子的人摔倒、二是好随时替换。

  四十七团在组建航运队解决“粮草”问题的同时,排兵布阵,一边完善营房设施,一边抢建施工便道,一边抢抓桥隧等控制工期重点工程开工。汉江沿岸沟壑、滑坡体、古岩堆、危岩众多,岸坡陡峻,所谓施工便道就是在陡坡上打眼放炮开凿出来的沟槽。团首长的吉普车是坐航运队的船进的沙沟,一年之后,吉普车才能从施工便道上开到各个工点,结束了团首长步行下工地的窘境。那时候强调“先生产后生活”,一些生活设施都是随着物质运输改善逐步完善。部队和民兵、学兵住的营房有帐篷、活动房、土坯房以及干打垒房,首尾相连分布在沿线山坡上。到了夜晚,千里襄渝铁路工地灯光璀璨,登高望去蔚为壮观。各段施工便道陆续连接开通,各类物资装备可以从东西两个方向运送到工地,有力保障了全线工程施工全面展开。

  四十七团团部驻地旬阳蜀河沙沟比四川德昌小高还小,除一个邮电所、一间小百货商店,一栋公社办公的平房之外,就没有多余建筑。整个沙沟呈“Y”型,由东西沙沟汇合成一条主流,向北注入汉江。团部驻扎在东沙沟与西沙沟交汇处的东沙沟西岸,与沙沟公社机关隔西沙沟相望。东沙沟西山坡南高北低西向东倾,机关土坯营房就建在这片山坡上。这里就是襄渝铁路兰滩至展园段施工指挥中心。

  襄渝铁路陕西路段穿越秦巴大山沿汉江而建,是全线工程地质最复杂、施工最艰巨的一段。线路总长二百六十四公里,其中桥隧总延长达二百零六点一公里,仅基础建设用时就一年有余。这里“地无三尺平”,本应靠近沿线施工部队的团卫生队,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地方,不得已将驻地设在与铁路工地相对的汉江北岸的蜀河镇,伤病员就医、抢救,都得坐船往返过渡。设定蜀河车站的站址也是遇到找不到一块平地的困难,按客货运实际需要,车站本应设在蜀河镇的正对岸,但那一带是陡峭的汉江岸坡,无奈之下只好将车站移到上游六七里地的沙沟与汉江汇合处西岸的罗家岭设站。这里原本是座山包,为给车站整理出一块平地,实施了大土方量定向爆破。那天天气晴朗,爆破指挥组提前发出预警,设置警戒线。起爆时我在两里外的团部都能感受到地面传来的强烈震动,只见罗家岭上一团黑色烟雾冲天而起,刹那间整个沙沟尘雾弥漫,遮天蔽日。一九九九年深秋,我途经襄渝铁路和达成铁路到成都,有幸看到旬阳蜀河镇、沙沟公社、以及建在罗家岭上的蜀河火车站。当年光秃秃的罗家岭,如今建起了一片楼房。那时谁能想到荒山坡上会诞生一个如此热闹的山区小镇呢!

  工程艰巨、工期吃紧,兵力不足。铁道兵西南指挥部先后调动七个师进入陕西境内参加施工。一九七一年施工高潮期间,陕西省动员了十五万名民兵和学生参加施工。其中,铁道兵于一九七0年八月、一九七一年三月,先后从西安、咸阳、宝鸡、渭南和铜川等地,征集两万五千八百多名十六七岁的初中毕业生,组成 “三线学生连”投入襄渝铁路建设。四十七团自身有五千人,带着平利县民兵团,再加上三十个学兵连,所带的民兵和学兵人数有自身兵员数的两倍。他们打隧道、架桥梁、开公路、备砂石、做后勤,参与了铁路工程施工全部工作,建设襄渝铁路成为他们一生的骄傲。

  秦巴大山不仅地势险要,地质也十分复杂。线路所经之地山体发育、断裂带多、石质破碎、裂隙水丰富、页岩层分布。蜀河山区岩石裸露,处处可见书页一样的页岩。那时流传一段陕西“几大怪”的顺口溜:“房子半边盖,石板当瓦盖,面条像裤腰带,烙饼象锅盖”。老乡们就地取材,用石头垒墙、用石板盖半面坡屋顶。如此恶劣的地质条件,给铁路施工尤其隧道施工带来严峻挑战。各工班都设有安全员,负责排除安全隐患,发出安全警报。隧道施工每次放炮过后,安全员首先进洞,检查支护、用扒杆清除洞顶危岩。即便如此,蜀河隧道施工还是发生了一起惨烈的事故。当时施工掘进进入页岩层,由于掌子面凌空时间过长,导致上拱页岩层石板整体坍塌,正在掌子面施工的六位战士和民兵被坠落的石板覆盖。团军务股接到电话后立即赶到事故现场,大家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将塌落的石板撬起。六位同志不幸牺牲,现场惨不忍睹,刚才还有说有笑,转眼间阴阳两隔,在场的人都惊呆了。

  襄渝铁路在沙沟流入汉江的汇合处设计建造一座跨沟大桥——沙沟大桥,大桥东连沙沟隧道出口西接蜀河车站,蜀河车站再西接罗家岭隧道进口。沙沟大桥桥墩施工采用“滑动模板”,模型用木板拼成,所谓“滑动”即是待混凝土凝固后,将模板拆下来在凝固的铸件上再拼装模型再灌注混凝土,桥墩就这样一节节长高。现在的施工装备比过去好多了,木模变成了钢板模具,几个螺丝就可以固定或拆卸,那才是名副其实的“滑动模板”。在桥墩施工即将完成,拆除一座桥墩墩帽模板时,不料模板与混凝土粘得太紧,怎么也撬不掉,当班工班长亲自上阵,拿起一根钢筋撬棍去撬,因用力过猛,撬棍反弹致使身体重心失控掉落下来,以身殉职。这座大桥就在团部门口,施工安全工作一直抓得很好,谁也没料到会发生这样的惨剧。

  除工程伤亡事故,非工程伤亡事故也时有发生。一次雨后,驻扎在展园的一个连队在操场召开全连大会,大家正聚精会神地听指导员讲话,一块巨石因雨后山坡蒙脱土松动突然顺坡滚落到操场,两名战士来不及躲闪被碾压,抢救无效死亡。还有离奇的,一位管伙食的连队上士到蜀河镇办事,途中与卫生队队长和指导员不期而遇。三人过了汉江,快到蜀河镇时,巧遇山顶上架设高压电线线塔的水电十局施工放炮,走在前面的侯队长突然听到身后扑通一声,扭头一看那位上士趴在地上,急忙和后面的指导员将他扶起,原来山顶飞落的一块鸡蛋大的石头砸进了他的头顶骨。当即送卫生队,抢救无效死亡。

  为加强安全管理,做好安全工作,团军务股组织了一个安全宣传小组,由我和胥东璐、赵准、魏保英三位学兵组成,刚开始时还有副排长朱树全参加。我和三位学兵爬山越岭,深入到各个工点了解安全情况,拍摄现场照片,回来编写脚本,再制作宣传板。宣传板是整块的三合板,将整张白纸裱糊在上面,直接在上面书写文字、粘贴照片、描绘插图,每期要五六块三合板。宣传板制作好后,用绳子捆好,两个人用杠子抬着爬山越岭,中间轮流换人。每到一个工点先和工地值班指挥员联系好,到工间休息时将大家集合到宣传板前,拿着铁皮话筒向他们宣传施工安全规章制度,讲解照片上一起起安全事故发生的因果和教训。然后再迅速赶往下一个工点,晚上就住在连队。我们将蜀河隧道、沙沟隧道、沙沟大桥、蜀河车站、罗家岭隧道、陈家沟桥、展园隧道、罗向岩隧道挨个儿走遍,讲完再回到团部制作下一期宣传板。安全宣传活动持续了几个月。

  一九七四年七月我到安康铁十师(代号五七六〇部队)军务科工作,得知在五十五团服役的校友郭中元工伤牺牲。除夕之夜,我带着祭品到安康烈士陵园寻找到郭中元的坟墓,用军人的方式凭吊这位校友。我为逝去的年轻生命悲伤,更为他们的父母遭遇丧子之痛而悲悯。有媒体报道说襄渝铁路每推进一里就会有一名战士倒下。那些年轻鲜活的生命与襄渝铁路朝夕相伴,永远留在了秦巴大山。

  叶剑英元帅题诗盛赞铁道兵:“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历经四年艰苦卓绝地奋战,襄渝铁路于一九七三年十月十九日在旬阳县棕溪全线接轨通车,一九七五年十一月实行临管运营,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全线交付运营。二〇一七年九月二十九日,中央电视台四频道《国家记忆》播出《难忘铁道兵——奋战襄渝线》,将世人带回半个世纪前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和成昆铁路一样,铁道兵在襄渝铁路树立了又一座巍巍丰碑!

  作者简介:
       刘时运,一九六九年十二月应征入伍,在铁道兵第十师服役,先后参加成昆铁路、襄渝铁路、青藏铁路建设。一九八三年确定转业,一九八四年二月到铁道部第四勘测设计院工作。曾参加铁道部《中国铁路旅客车站设计指南》(二00六年出版)和《中国铁路志·建设管理卷》的编纂工作。工作之余笔耕不辍,著有《厚德集》。



编辑:兵心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