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网上大量流传《中国重组铁道兵》的网文,有的甚至开始制作视频传播。实际上这是一篇小说中的“构想”,作者陆兵是铁道兵的子弟,1971年入伍在铁道兵一师修理营,1976年退伍当刑警,1981年调入北京市委,从事党史研究,退休前任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兼《北京党史》主编。我通过战友介绍,与陆兵老师做了交流。陆老师曾向安庆“独秀园”捐赠两册珍贵文物——陈独秀在一百多年前创办的《安徽俗话报》,让我对其义举大有高山仰止之敬。
陆兵戎装照片。
谈起这篇作品产生的背景,陆兵老师说——
2008年汶川大地震,他看到部队开赴震区,交通受阻,抢险救灾的技术含量也不高,联想到唐山大地震中铁道兵勇敢顽强、快速架设铁路舟桥,创造了非凡的业绩,痛惜铁道兵被撤销。于是,他创作了小说《中国重组铁道兵》,寄希望于未来实现这一构想,发表于个人博客。本来,他是打算写“上、中、下”三篇的,后来,北京奥运会开幕,他去当了志愿者,忙于繁重的工作和写志愿者日记,“时政”方面的博客也很受欢迎,原本“铁道兵高科技救援、高科技作战模式”的续章就此放下。时过境迁,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早期的构思已不适合快速发展的交通,比如“高铁”等。“未完待续”就再也没有了下文。
是一位热心的读者,大概认可陆兵关于“铁道兵”在战争与和平建设中的重要性的“讲述”,于是将小说结尾“故事发生在N年之后”一句删去后发到网上,不少读者信以为真,因而引发了一场“热议”。
我个人认为,一篇虚构“事件”的广泛传播,有三个因由:一、文章的思想内容积极,军事、铁道兵的专业知识丰富,除个别情节有“破绽”外,其他方面的确像“真有其事”。二、铁道兵功勋卓著,有很深厚的民意基础;大国强军不可或缺铁道兵,“撤编”自始至终都存有不同意见,许多人对“构想”满怀希望。三、铁道兵撤编已38年,但铁道兵这个独特的群体依然结集于“网络”,继续弘扬铁道兵精神;媒体、影视也从没有间断宣传铁道兵,“重组铁道兵”也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其实,差不多在陆兵博客发表的同时,2010年还有一篇从思想内容到文章标题同陆兵的“小说”近似的文章,是铁道兵最后一任司令员陈再道的秘书,先后在军委、北京军区任职的郭小平撰写的博客。文章发表的时间虽然过去十几年,但作品所蕴含的感情,丰富的史料,卓越的见识,在今天看来也弥足珍贵。征得作者同意,我做了部分删节,发布与大家分享。
郭小平戎装照。
应考虑重新组建铁道兵
郭小平
1984年1月1日,铁道兵部队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从此,铁道兵在解放军序列中消失。
铁道兵是一个工程技术兵种。它的特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养兵千日,用兵千日。平时,它是建设祖国的突击队,战时,它是保障战役胜利的生力军。在它生存的35年里,它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为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发展创建了无数的功勋,谱写了壮丽的史诗。提出重新组建铁道兵,不是仅仅因为感情上的难忘与怀旧,而是因为祖国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未来战争的需要。
上世纪80年代大裁军,是一个正确的战略决策,但是有一个现象值得咀嚼。大军区、野战军、步兵和其它保障部队,撤了就撤了,可以说是波澜不惊。可是关于铁道兵的去留问题,争议和分歧却很大。有的大军区提出用步兵师换铁道兵师。铁道兵领导除个别同志以外,都反对撤销铁道兵,集体向上“申诉”,提出种种保留铁道兵的理由。
坦率地说,铁道兵的意见,让邓小平同志不大高兴。他硬邦邦撂回来几句话:撤销铁道兵已经定了,这没有二话可讲。当汇报到打起仗来还需要铁道兵时,他说,打起仗来,铁道部都是铁道兵。当汇报到铁道兵、基建工程兵都是自负盈亏,不增加国家负担时,他说,基建工程兵、铁道兵实行征兵制,增加农民负担。
小平同志是战略统帅,是从全局出发考虑问题和做出决策。我个人认为,至于打起仗来,铁道部都是铁道兵?我们今后面对的战争,主要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铁道部全部转为铁道兵是否有可能?这一点,历史已经给予了最好的说明。从抗美援朝直至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甚至作战地区内没有一寸铁路的中印边境反击战,铁道兵都有任务,都没有落下,但铁道部改为铁道兵了吗?
当年铁道兵“兵改工”后,立刻出现了几件尴尬事儿:
——铁道兵撤了,国家军费负担反而加重了。铁道兵带着30多亿资产离开了军队,当时仅兵种机关存款就超过10亿元(而很多大军区当时还欠国家银行的钱),可是却把十几个干休所2500名离休干部留给了军队。过去铁道兵把挣的钱交给国家,国家再将其中部分按军费标准拨回,自己养自己。铁道兵没有了,老干部加保障人员,养这部分人,每年上亿的花销,军队就只能从军费中硬掏了。显然这增加了纳税人(自然也包括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军队的负担。当时铁道兵常委和领导机关决定按每个老干部1万元的标准给这些干休所拨了些钱,这在80年代初是很可观了。因此移交给各大军区的干休所都成了香饽饽。
——部队“兵改工”后,大量战时铁路抢修、遮断、兵力部署和机动等作战方案、资料和数据,均属绝密,怎么处理?一旦发生战争,原先铁道兵担负的作战任务谁来承担?铁道兵各师战时保障任务都分配到了各战区,战场勘察、物资预置、部队演习搞得也很到位,现在变成工程局了,任务还算数吗?到底归谁指挥?是总参、战区,还是铁道部?可能决策者当时也理不出个头绪,无奈之下,只好保留铁道兵司令部作战处(正师级单位,相当大军区作战部),改称铁道部战备局。看来,打起仗铁道部都是铁道兵,不是说的那么简单容易。该谁的事,还是谁的事。
——铁道兵独立舟桥团,是我军唯一的重型铁路舟桥部队。打起仗来,大江大河上的铁路桥梁一旦遭到破坏,最需要的就是这支部队。1976年唐山大地震,京山线铁路蓟运河大桥震垮,救援人员无法进入唐山,军委总部命令该团火速架设舟桥,务必于48小时内恢复京山线通车。独立舟桥团当时分驻在济南附近和北京密云。两地人马接到命令后同时整装出发,携行巨大的机动舟、浮桥标准节等部件长途奔袭,圆满完成任务,受到了铁道兵的通令嘉奖。这是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动用这支部队,效果很好。现在改工,那些军用制式装备、器材怎么处置?这支队伍平时以军事训练和专业技术训练为主,现在改工了,干什么用?你把它撤了,谁也不敢说这话。留着,连改名字都不好改。最后就改为“铁道战备舟桥处”,工不工,兵不兵,整个一怪胎。依我愚见,交给总参兵种部或济南军区都行啊,不就一个团嘛。莫不是小平同志在和铁道兵那帮头儿堵气——不听话?非把你丫撤干净了不行!
20多年过去了,不翻旧账。仅就现在的情况,看看重新组建铁道兵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面临着两种状况并存的状态。一是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二是重大灾难事故频发。
在经济发展这一块,尤以交通运输特别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格外突出。铁路的6次大提速,青藏线全线通车,高速铁路的建设运行等等,极大地提高了我国陆路交通运输能力,对于我国经济建设、国防建设都具有重大深远的战略意义。但是事物总是有两面,发展快了,事故发生的概率也高了;技术水平提高了,维修保障的难度也大了;铁路网铺开了,需要应对的自然环境也更复杂了;经济和国防建设需求大了,保障的时间也要求紧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特别需要一支能吃苦、能战斗、作风硬、技术好、装备精、动作快的施工队伍。只有军事工程部队才能达到这个要求。铁道兵和铁路工程队伍是有区别的,这个区别不用细说,你只要知道民兵和正规军的区别,知道新部队和老部队的差距,就知道二者的不同了。原以为铁道兵改工后,军队就不会再从事铁路建设施工了,可后来仍有不少作战部队参加当地铁路施工,媒体还将此作为军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事迹大量正面宣传。把技术力量雄厚,工程装备精良的铁道兵撤了,却让非专业的作战部队赤手空拳在那儿卖力气,两者的效率、效益根本不是一个级别,几乎不可相比,为何如此?实在令人费解。难道这些部队不是征兵制?没有增加农民负担?
在应对灾难事故方面,铁道兵的作用更显得重要。汶川地震,部队没有按温总理要求的时间及时进入震中地区。其中固然有很多客观原因。但经验、技术、装备不适应任务需求,是很重要的因素。如果当时有铁道兵,按时完成任务肯定没问题。猿猴攀爬不过去的地方,铁道兵能平蹚,碍于文章篇幅,其中的技术原因这里不细说,光背着电台、干粮和背包那肯定是不行的。过去抢险救灾,总部经常是命令铁道兵部队先行并担任突击任务,每次都能圆满完成任务,这不是没有道理的。汶川地震中,宝成线中断,铁道部在组织抢修时,请了许多现场技术顾问,他们多数是铁道兵出身。可以说,如果有铁道兵,我们的总书记、总理,我们的军委总部首长乃至受灾同胞的日子都会好过不少。记得1975年京广线抗洪抢险,笔者所在的铁道兵一师在河南遂平与野战军并肩战斗。当时路基被冲出了许多大水坑,野战军用的是人海战术,一个连围着一个水坑轮换着用脸盆往外舀水,水舀干了,再用工兵锹往里填土,一个营一天干不了几个坑。老铁呢,两个兵把抽水机一架,突突地抽,水抽完,推土机上来几下就推平了。唐山大地震时,正按命令移防行军途经唐山郊区的铁道兵第4师17团第18连,在震后半小时内便冲进市区,成为第一支最早到达灾区抢救的部队,政治影响和救援效果都非常好。当地的灾民非常感动:地震刚发生,解放军就来抢救我们了,真是神兵天降!我一直在想,现在高速铁路时速超过300公里,一旦出现重大事故,后果不堪设想,或许那时人们才会特别想念铁道兵,不过是不是晚了点呢?至于抢险救灾部队自身保障发生困难,指战员没吃没喝,这在铁道兵历次抢险救灾中是从没发生过也不可能发生!
过去在铁道兵部队有句笑话,说铁道兵能把钢轨玩得象抻面,还有什么硬家伙不能对付?难怪叶剑英元帅称赞鼓励铁道兵:“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坚持这一革命精神,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说到战争,打起仗来,更需要一支精良的铁道兵。我国实行的是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重点还是本土作战,我军投送运输主要还是依靠陆路交通。铁路交通运输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人人心知肚明,这里不展开叙述。面对敌人超视距精确打击,重要的枢纽场站、桥隧线路被摧毁,会是一个什么结果,大家尽可放开脑子想像。为什么俄罗斯军队铁道兵几次撤销又几次成立,至今仍然存在?甚至以海外用兵为主的美军在本土还有几个铁道营,用以保障内陆基地至海运码头的铁路运输,它为什么不用铁路公司的工程队伍?我们现在的军事演习,几乎没有铁路瘫痪后的应变科目,为什么?不能演,演不了!陆基战略导弹部队最具威慑力的机动方式是铁路机动,如果铁路出了问题怎么办?我们天天喊加强军事斗争准备,这些问题要不要解决?
应该考虑重新组建铁道兵,可以少而精,有5—7个旅及3—4个特种专业团(营)就行,列编于总参兵种部或总后军交部,平时主要担负应急救援和工程建设等任务,战时担负运输保障任务。
附:2008年陆兵网络小说《中国重组铁道兵》节录
陆兵接受《北京老干部》专访的杂志封面照片。
中国重组铁道兵
陆兵
一、情报惊动了五角大楼
周末,下午。
坐落在华盛顿波托马克河畔阿灵顿镇的五角大楼,此时正弥漫着一种令人烦躁不安的气氛,设在楼内的国家侦察办公室的官员出入频繁,且表情十分诡异紧张。这个所谓的国家侦察办公室,其公开名称是“空间系统办公室”,每年经费预算约70亿美元。从成立之日起,它就是一个国家级的情报机构,具有明确的权力界限,发布的最高级指示具有国家级权威,因此包括国防部、中央情报局及其他情报机构都必须执行,这使得它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整个美国情报界的活动。
由国家侦察办公室召集的异常情报分析会,一直进行到夜间,参加会议的中央情报局(CIA)、国防情报局(DIA)、国家安全局(NSA)、陆军参谋部二部(G-2)、海军情报局(N-2)、空军情报局(AIA)的首脑都悉数到会,这种举动自伊拉克战争以后,还是头一回。
问题是间谍卫星发现的!国家侦察办公室根据两天中的卫星资料分析,发现中国成都军区所辖的某训练基地,有大规模空中演练活动在进行,而且将卫星图片进行三维处理后,可以清晰看到M-26直升机群的战术编队。情报部门一贯认为,辨别俄国M-26型直升机并不困难,因为这种最先进的重型直升机旋翼是由8片等弦长桨叶组成,是目前世界上采用桨叶片数最多的单旋翼。这个特点可谓一目了然。M-26直升机具有极其明显的军事用途,这种直升机最大内载和外挂载荷为20吨,相当于美国洛克希德公司C-130“大力士”的载荷能力,且具备全天候飞行能力。M-26共装有10个油箱,每台发动机的燃油系统独立,8个油箱在座舱地板下面,两个汇集油箱在发动机上方,正常情况下用油泵供油,发生故障时,可以靠重力自行输油。最大标准燃油量为12000升。另外可带4个辅助油箱。货舱可装运两辆步兵装甲车和20吨国际标准的集装箱。军用型可容纳80名全副武装士兵。令五角大楼格外头疼的是,俄罗斯生产的M-26直升机迄今仅有300多架,而中国只向俄国购买过一架,且是属于民用。中国军方一夜之间就拥有了超大规模的重型直升机群,这意味着什么?是为局部战争做准备,还是为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进行演练?从种种迹象判断,年内台湾海峡基本上是风平浪静,中俄战略伙伴关系向前发展,中印之间虽有小的口角但总体发展良好,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寄以厚望,日本、韩国朝野上下也都把对华关系看得至高无上。环顾四下,根本就找不到爆发周边战争的可能因素,真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正是因为找不到原因,美国人下意识地感到了自身的危险。国会里总有人发表挑衅中国的言论,中国人过去是一忍再忍,但谁敢保证中国人能永远忍下去。连美国政府的智囊都懂得中国的那句俗话:善恶有报,不是不报,时机未到。所以他们主张尽可能不要去刺激中国,因为这个国家太难以琢磨和对付。
其实要搞清楚眼前的问题并非难事,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A博士,建议总统先生放下架子,亲自用热线向中国军委主席致以问候,同时直截了当地询问一下M-26机群的情况。这个办法果然奏效,纽约时间凌晨二点,中美首脑通了电话。又过了半个小时,中国国防部的一份情况通报发往大洋彼岸。
通报中称:一、中国军方对世界范围安全形势的基本判断没有改变。二、中国没有向俄罗斯批量采购M-26,而是在国内组织研发生产的Z12型直升机,外观类似M-26,但性能更优于M-26,年生产能力约150架,今年装备部队的同时将在珠海航展中公开展出。三、关于近期成都军区组织重型直升机群训练一事,属于中国军队内部事务,其细节方面无可奉告。
这份通报很客气也很原则,让美国人把整整一个周末的美好时光都搭了进去。
二、一个兵种的再生
就在美国人忧心忡忡的时候,成都军区的授旗仪式刚刚结束。一支完成组建任务的铁道兵旅,正式编入第T集团军序列。该集团军军长秦之光极其自豪地宣布,这个旅将是中国第一精锐。他的这种说法是有充分依据的。军方内部人士透露,这个铁道兵旅共有三个特种营,总兵员1688人,极其精干强悍,装备有各种先进的工程设备,可以满足任何条件下的道路抢修及遮断任务,工程重点是铁路、高速公路、机场和港口。当然,这个旅的最大亮点是装备有28架国产Z12重型直升机,全旅官兵及各种大型设备,在24小时之内可以空运抵达中国版图的任何地方。
其实最有意思的是,当秦之光军长入伍当新兵的那年,传统的老铁道兵正在被遣散,十几个师的几十万官兵一起脱了军装,集体转业成为铁道部所属的铁路建设工程公司,成为地道的企业员工。几十万人挥泪告别军旗的情景,让不少人至今想起来还耿耿与怀。秦军长自然不了解铁道兵的历史,但他从家乡走出来后,就没少乘坐火车在襄渝铁路、成昆铁路上跑,这几千公里的铁路线让他感到惊心动魄,这也是他格外敬重铁道兵的最初原因。
2008年的中国,发生了几起令人刻骨铭心的灾难。年初出现的低温雨雪冰冻,让南方数省遭遇了百年未见的灾害,空中、陆地交通一时全面瘫痪;5月发生在四川的特大地震,就是因为交通受阻,影响了几十万救援队伍的迅速展开;还有胶济铁路发生的列车出轨相撞事故,宝成铁路109隧道油罐车燃烧事故等。这些灾难,虽然都已经一一化解,但是却给中国军方最高层留下一个课题——如果是在战争情况下,我军应该如何应对这种交通环境?当然,军人的思维只能是从军队自身出发。国防大学的研究报告认为,我军急需建立一支以应对恶劣交通环境的特种兵部队,其特点应该是高技术装备、高机动能力,平时应对各种自然灾害(抢险救灾已是军队的常态化任务)、战时保证在高密度导弹袭击乃致核打击之后的有效反击作战部队的交通顺畅。中国总理在救灾时说过多难兴邦这句话,没有想到多难也能兴军。组建特种兵旅的方案很快就得到军事委员会的批准,计划在成都军区先建一个样板旅,而后再在其他各军区组建新旅。
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兵员调配、装备研制、科目训练都在加紧进行之中。但这支神秘的部队如何命名,着实让军区首长们费了许多脑筋。在一次军事例会上,T集团军军长秦之光建议这个特种兵旅,干脆就叫铁道兵旅。其理由有三:一、中央军委决定把这个旅放在西南,重点就是要保障成昆、襄渝两大交通动脉的安全,而这两条铁路都是老铁道兵几十年前修建的,恢复铁道兵的名称顺理成章;二、铁道兵几十年铸就的军魂,应该有新的部队继承和传续下去,这也是我军新时期发展的应有之意;三、未来的敌对国,都是铁路交通高度发达的国家,铁道兵旅的名称有一种无形的威摄力量,有妙不可言的效果。这个分析很受大家的赞赏。梁司令员说:“我看行,先报告上去,请军委最后定夺。”坐在一旁的刘政委竟鼓在掌来,他笑道:“铁道兵旅的军旗打出去,全国几百万当过铁道兵的人都会高兴的跳起来。”
三、新装备清点扫描
第T集团军的铁道兵旅,人员精干,装备精良,让其他集团军的各级首长羡慕的不得了。先说部队的成分,一律大学以上文化程度,其教育背景令人啧舌,典型的“白领”军人。难能可贵的是,所有的干部、战士都经过一年的特种兵训练,单兵作战能力很强,如果战争需要,一个小分队可以空投到任何战场去执行任务,保护道路交通或者是彻底摧毁道路交通。可以说,这个铁道兵旅的士兵,都是拥有工程师职称的冷面杀手。具有这样作战能力的军人,全世界各国加起来不超过3000人,而铁道兵旅差不多占了三分之一。
再说说装备情况。前面已经提到了与俄M-26相似的Z12型直升机,由于是20多架的集群飞行,让美国人感到十分震惊。事实上,富有经验的美国人非常明白,中国的一个旅就能装备28架世界顶级的重型直升机,那么,这个旅所能释放的战斗力应该超过6—8万传统的陆军部队。有人精确计算过,这个超现代铁道兵旅的作战能力,实际上已经与当年铁道兵西南指挥部所辖部队相当,也就是说五个师12万人左右。当年撤消铁道兵时,陈再道司令员反复向军委陈述,精兵政策是为了压缩国防开支,而铁道兵是不需要军费的部队,希望予以保留。但是,邓主席说,铁道兵是义务兵役制,老百姓的负担太重。一言九鼎,于是铁道兵这个兵种就裁掉了。邓小平的话不是没有道理,那时的铁道兵是依靠人海战术修建铁路,动辄几十万人扑上去,伤亡又大,老百姓谁家的儿子没了,也是天大的不幸,所以铁道兵不彻底改变建军原则,只能是脱军装一条路。
现在好了,这个铁道兵旅彻底改变了传统铁道兵的形象,而且一跃成为全军最精干的部队之一。各种新装备使这个旅的战斗力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除了现在已经人所共知的Z12型直升机群,可以将全旅官兵及装备实现远途机动,而且还有国内新研制的四大类、18个系列的工程机械,其中许多是世界各国瞩目已久的开发项目。就说车辆吧,这个旅的CA—55型汽车可以水路两栖机动,而CA—50型汽车第一次实现了公路、铁路两用,因为在中国的许多山区,有铁路而没有公路,但现在已经不再是问题了。
(故事发生在N年后*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