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我与战友沈掌荣和他的作品:《我和火车》

 

战友作品:《我和火车》(沈掌荣) 原创 梅梓祥

 

 

        我在整理电子文档时,看到沈掌荣先生的书法条幅《我和火车》,——这是前几年我让沈先生的夫人朱莲芬大姐发给我的。

        当年,这件书法作品就悬挂在我和沈先生的办公室里,可谓“朝夕相伴”。《我和火车》是沈先生发表于1978年《解放军报》的散文,由他用端庄、秀美的小楷书写在一米多长的宣纸上。
 

战友作品:《我和火车》(沈掌荣) 原创 梅梓祥

 

        沈先生1942年7月出生于浙江海宁,1962年6月当铁道兵,参加成昆、襄渝铁路建设9年,当过风枪手、宣传干部,发表数十万字作品,1971年3月调到《铁道兵》报做编辑工作。

        我1982年调到《铁道兵》报社,跟随沈先生学习编辑文艺副刊。1991年,他离开《铁道工程报》总编辑岗位,调任全国人大新闻局副局长,我和他一直保持着联系。除了师长关系,还有同乡的情谊。他关心我的工作、生活,时常评价、表扬我发表的作品,还给我介绍过女朋友。2010年,铁道兵的诗人、作家在伊蕾家聚会,他与夫人参加,特别贴心地带了多张人大的纪念封,与会人员悉数签名、各自收藏着做纪念。

        2013年8月,沈先生病故,我和报社同仁到沈先生家慰问,并到八宝山为他送别。沈先生辞世后,朱莲芬大姐将沈先生珍藏的一部分铁道兵资料馈赠给我。

        我与沈先生的交往,点点滴滴永在心间,音容笑貌没齿难忘。

战友作品:《我和火车》(沈掌荣) 原创 梅梓祥

 

        沈先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新闻、文学、理论等文体,都有优秀作品发表于全国重要报刊。编著的《性格·智力·情爱》一书,获1988年第二届全国图书“金钥匙奖”,发行量达到50万册以上。在人大工作期间,曾任三届全国人大“两会”新闻中心主任,主持新闻发布会、总理记者招待会,负责新闻发布和报道把关。多次随人大委员长出访、陪同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外宾。任中国人大制度新闻协会会长,组织“好新闻”的评选。发表新闻及新闻理论文章200多篇。
 

战友作品:《我和火车》(沈掌荣) 原创 梅梓祥

沈掌荣先生携带信封,铁道兵战友聚会签名纪念。

 

        《我和火车》刊发在“军报”,曾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多次播放。我不止一次站在“条幅”前阅读,欣赏书法,享受美文。

        《我和火车》是作者的亲身经历。

        童年一位邻居坐“牛棚”火车被“挤”断腿,对火车心生畏惧,解放后第一次坐火车,向往坐着火车饱览祖国大好河山。18岁当上铁道兵,知道修铁路的铁道兵,一条条新铁路诞生,总是坐不上新线的第一趟火车,——这就是铁道兵的幸福啊!

        这篇散文语言朴实,有点儿童文学的趣味。其中的内涵及思想境界,在今天的读者看来,未必信以为真。但在那个年代、那一代人,真的有许许多多的人,也包括千千万万的铁道兵指战员,心底无私天地宽,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对党的事业,对国家的建设,全心全意,无限忠诚。直到八十年代的那场边境战争之后,“苦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口号与精神,才慢慢淡出我们的记忆与生活。

        我与朱莲芬大姐的交往中,无意间得知,她的侄子近几年因事频繁乘坐成昆铁路上的列车,总要抢拍沿途的风景与铁路的照片,通过微信发给她,并留言:“这是姑父修过的铁路,过了隧道就是桥,铁道兵太伟大了……”

        铁道兵的业绩与精神,一并长留在铁道兵及其亲人的记忆里。我想,这个情节作为沈先生《我和火车》的一个结尾,是最为感人的吧。
 

战友作品:《我和火车》(沈掌荣) 原创 梅梓祥

 

我 和 火 车

沈掌荣

 

        童年时,每逢见到邻居李大娘依着拐棍,拖着空洞洞的左裤腿,艰难地喂养家禽、侍弄菜地的时候,我思绪就会跌进可怕联想中去:呜呜怪叫的火车,一定比吃人的老虎还可怕。

        大人们告诉我,国民党军阀混战的时候,钱塘江畔兵荒马乱,经常开火。大娘想到儿子打短工的地方探望,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总算挤上了“牛棚”火车。可是,就在这一次,她的左腿被两节车厢交接处挤断了。

        解放后,我考上了离家三十多里路的一个中学,乘沪杭线的火车,一站就到。起初,星期天回家,我总是走路,因为怕火车丢了腿。三十多里路,对一个十二岁的小孩,是一段不短的路,得走四五个小时,又累又费时间。

        有一回,在几个家住城镇的同学的怂恿下,我壮着胆子坐了一趟火车。我小心翼翼地观察了车厢的连接处,只见上面铺着铁板,又安稳又牢实。怎么会咬人呢?我问车里的一位老人。他哈哈大笑起来,摸着我的脑袋说,咬人的是解放前的“牛棚”车,现今解放了,火车为人民造福了。我出神地听着,忽闪着眼睛想,解放前后的事都翻个儿了。不是吗,解放前我家种的地是地主的,解放后我家种的地是自已的了;解放前的火车咬腿,解放后火车为人民造福了。

        以后,我再也不怕火车了,而且爱上它。晚饭后,我常常和同学们一起,到离学校一里多路的车站去看火车。看着它卸下和装上小山似的货物,吼叫着隆隆地奔走,看着它迎进和送出成千上万的旅客,欢唱着南来北往。我打开少年们特有的幻想闸门:要是我能坐着火车遍游祖国大地,那该是多么的幸福呵!

        大概我非要和火车结成亲缘关系不可了,十九岁那年,我当上了铁道兵。

        我高兴得快要蹦起来。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铁道兵是修铁路的,坐火车还是家常便饭!事实也果真是那样,一穿上军装,我就一口气坐了四天四夜的军用列车。我扒在车门旁,看到成排的厂房和高耸的烟囱,我想到火车给工人们送去原料;看到碧绿的田野和雪白的羊群,我想到火车把农具、化肥送给了社员;看到巍巍的群山和闪光的河流,我想到火车把伟大祖国联成一片……

        新兵训练结束后,分到连队,正赶上一条新建铁路收尾工程。不久,我就参加了欢庆新线铁路通车的大会。那盛景,那气势,是我的言语难以表达的。锣鼓伴着口号,掌声夹着欢歌,小伙子跳跃欢舞,姑娘们飘动彩裙,空气都沸腾了!

        呜——火车隆隆开来,我的心潮随着火车的声响翻腾起来。我为战友们自豪,是他们把火车牵进了千年沉睡的深山!同时,我也在想:我们将要坐上崭新的火车,奔赴另一个新线工地。

        第二天,我们果真出发了,但却没有坐火车,而是徒步行军。我问班长:“我们不坐火车吗?”班长笑吟吟地说:“这就是我们铁道兵战士的幸福。”

        幸福?走路比坐火车幸福?

        我还没有找出答案,就已经进入深山老林了。这里是人迹从未到过的“禁区”,只有丛林中的猴群,大胆地学着我们的样子,前来和我们“会师”。

        正行进间,一条云河层层的山谷挡住我们的去路。怎么过呢?我担心起来。我们连长带领几个人,扛起一捆粗麻绳,攀着葛藤,贴着陡壁,在一棵突出于山崖的马尾松上栓住绳头,顺着绳子把身子往山谷里沉。过了一会儿,只见绳头晃动起来。班长告诉我,这是连长在打“千秋”,要荡到山谷对岸去。只听见山谷中传来“嗡——嗡嗡,嗡——嗡嗡”的声响,连长到了对岸了。我们也一个个攀着绳子溜过了山谷,在苍鹰的惊叫声中,行进在又一条人间新路上。

        我边走边想,同样是走路,小时候感到累得不行,今天为什么浑身是劲呢?呵,是呀,同样是走路,意义不一样。现在我们走路,是为了使千万人坐上火车呀!顿时,我觉得自己高大起来,好像我手中正握着一根绳子,牵着火车向前跑动……

        现在,我当铁道兵十六年了,从一个工地,转到另一个工地,已经转战千万里了。我们把火车牵进了林海雪原,牵上了青藏高原,牵过了滔滔江河,牵到了群山之中,迎接一次又一次的通车典礼……

        虽然总是坐不上第一列火车,但每当新线铁路第一声汽笛高唱的时候,我的心呵,都要醉啦!虽然我们总是徒步行军奔向新工地,但我感到比坐上火车还要幸福千万倍!

 

        《解放军报》1978年11月8日《长征》副刋128期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解放军生活节目1980.12.30播出二周

战友作品:《我和火车》(沈掌荣) 原创 梅梓祥

 

         附:

我早年发表的一篇介绍沈掌荣先生的文章——介绍沈掌荣的《性格•智力•情爱》

                                                                     梅梓祥

 

        《性格•智力•情爱》7次印刷,发行量50万册,且荣获全国图书金钥匙奖(名列50部获奖图书第11名)。为什么一本普通的心理学通俗读物能如此畅销?因为书及其作者充满智慧。

        沈掌荣1971年任《铁道兵》报社编辑,1991年离开《铁道工程报》总编辑岗位赴任全国人大新闻局副局长职。我有幸跟沈先生编辑文艺副刊数年,感受最深刻的是他博览群书,及至他调离后,我有疑难仍打电话向他这本“活辞典”请教。“善有善报”,天不负人。他的勤奋、博学最淋漓地体现在这本书的编纂上,书的热销也正是对他的刻苦、睿知的最好回报。

        八十年代末,党中央号召抓精神文明建设,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传媒出版业整顿,社会竞争带来的心理压力,是当时的背景。沈先生根据自己多年阅读国内外心理学、社会学著作,对浩繁的资料进行分类提炼,荟萃中外心理卫生方面的研究成果、常识、趣闻,使之成体系,成为一本正当其时、雅俗共赏的心理卫生“科学指南”。

        沈先生供职本报20年,发现、培养了伊蕾、韩志晨等众多有作为的作家、诗人;担任领导职务,对报社建制、驻局记者的设立有过多项科学、合理的改革、创造,至今仍被人称道。他在全国人大工作期间,曾担任新闻发言人,跟随两任委员长等出访过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他说卡斯特罗握手很用力)。他是中国人大制度新闻协会会长、中国记协理事。他先后出版过数百万字的著作,与人合作编著千万字以上。

         沈掌荣先生是我的师长、乡友。他对我的关心,不因距离而改变——始终如朝夕相处时:大至遇见一位可人的未婚姑娘(我单身),小至一张国宴的入场劵,都想着我。对此,我心里永存感激。

 

沈掌荣先生生平资料照片——

战友作品:《我和火车》(沈掌荣) 原创 梅梓祥

在成昆铁路上,风华正茂

战友作品:《我和火车》(沈掌荣) 原创 梅梓祥

兵改工前夕,《铁道兵》报社“全家福”,唯一戴眼镜的是沈先生;有俺呢。
 

战友作品:《我和火车》(沈掌荣) 原创 梅梓祥

为新闻报道学习班授课。

战友作品:《我和火车》(沈掌荣) 原创 梅梓祥

全国人大新闻发言人的风采。

战友作品:《我和火车》(沈掌荣) 原创 梅梓祥

“两会”期间,接受凤凰卫视记者吴小莉采访。
 

战友作品:《我和火车》(沈掌荣) 原创 梅梓祥

铁道兵“文化人”聚会合影,前排由右至左为伊蕾、王燕生、沈先生均去世;俺边边上。
 

战友作品:《我和火车》(沈掌荣) 原创 梅梓祥

沈掌荣、朱莲芬夫妇通信的信封。
 

战友作品:《我和火车》(沈掌荣) 原创 梅梓祥

沈先生故乡海宁的“名人园”。



文章作者及《我和火车》推荐   梅梓祥
照片由作者提供
今日头条编辑:乐在其中

(本版编辑: 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