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一顶解放帽是援越抗美战争牺牲烈士唯一的特殊待遇

  

 

一顶解放帽是援越抗美战争牺牲
烈士唯一的特殊待遇


 

 

  1967年从4月上旬开始,美军对七支队所属的施工点及部队驻地的袭扰增多,不断有人员伤亡的报告,而所属的三个高炮营战争频繁、战果颇丰。对此,支队首长在“5.1”前后作出两项决定:一是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部分机关干部下到高炮分队锻炼,同时帮助工作;二是对牺牲的干部战士均要举行隆重的追悼仪式,不仅有领导干部参加,距离较近的,支队司政后机关也应派人参加。对于第一项决定,机要科作了计划,每人下去锻炼一个月。不过对象限制在编制内的人员,余大黑、陈文林和我三名轮战人员不在其内。我们只能参加临时性的下派任务,比如参加高炮分队临时转场、修工事等,但我一次也没轮上;对第二项决定,机要科则不分彼此,根据实际情况临时指派。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参加过一次312团一位牺牲的排长的葬礼。

  那一天参加葬礼的支队司政后机关干部有10多人,由政治部一名副主任带队。葬礼的地点记不清了,只记得汽车从支队机关出发走了近一个小时。从公路下车还步行20多分钟爬上半个山坡,往上可以看到山顶,往下可以看见公路。山坡上树木有些稀疏,遍地茅草。估计此地是越南老乡砍柴的地方,每棵树几乎没有枝杈,树干挺直,树木之间间隙比较大,而且茅草不深,明显收割过。

  追悼大会会场设在树林中比较空旷、树荫较大的地方,显然是防空的需要。两棵挺拔的松树之间挂有一幅白色会标,别在会标上的9个方块白纸写着黑色大字:“ ×××同志追悼大会”,两棵松树的树干上挂有挽联,也是白纸黑字,记得左联是:“誓为五个伟大争光无私援越斗美帝”,右联是:“履行国际主义义务甘洒热血献春秋”。牺牲的烈士是施工部队的一位排长,姓张,26岁,其他回忆不起来了。灵堂就设在会标下方,极其简陋。一口棺木用两只长条木凳支起,棺木敞开,盖板靠在棺木旁。棺木从外形看与国内常用的棺材不同,直眼就可以看出来,是用施工用的模板抢工做的,样子像个长方形的大木头箱子,黑油漆还散发着一股浓烈的香蕉水味道。据说,越方曾提出提供棺木,但被谢绝了。棺木正中下方摆着一个竹编的筐子,里面装满了野花,十分艳丽,筐两边有两张字条,字小看不清,估计是牺牲排长所在连队送的。野花两侧则摆放着四个大花圈,均是用松树枝、野花,还配有一些纸做的白花扎成的。中国部队的两幅花圈挽联上首均写着“×××烈士永垂不朽”,下款分别是“中国后勤部队第七支队政治部敬挽”和“中国后勤部队第七支队312大队政治处敬挽”。另两个花圈是越南联络组抬来的,虽不识越文,估计上下挽联写的是一个意思,只是不知道是越南哪两级机构送的,当时也不便问。灵堂前整齐地站立着大约四五十名参加追悼大会的军人,有烈士生前连队及所在营的部分干部战士、支队与312团机关的代表,另外还有七八个穿军装的越南人。中越双方军人的最大区别,除了没有帽徽、领章之外,中国军人每人手上都有一本“红宝书”,即《毛主席语录》本。

  追悼活动庄严肃穆而又十分简洁,整个过程不足半个小时。

  上午10点追悼大会准时开始,没有烈士的照片、没有哀乐,也没有扩音器。312团政治处主任主持,副政委致悼词,他简要介绍了这位排长的生平及牺牲经过,原来他是在施工中发生塌方事故为抢救旁边的战士头部被砸伤牺牲的。悼词重点介绍了烈士危险冲在前、重活累活抢着干,关心下级、待战士亲如兄弟的爱兵事迹,尤其是在坑道塌方即将发生的千钧一发之际,他奋不顾身冲上前推开两名战士,自己却壮烈牺牲的英雄壮举,践行了共产党员冲锋在前、牺牲在前、不怕苦不怕死的誓言。副政委念到此处旁边不远处有多个人在抽泣。多好的一位基层干部!悼词最后号召全团干部战士学习烈士的光辉事迹,履行好国际主义义务,为“五个伟大”争光。接下来是越方联络组代表、烈士生前连队战士代表讲话,均不足5分钟。然后默哀、敬礼;再就是向烈士遗体告别,大家缓缓围着棺木瞻仰烈士遗容,并向烈士鞠躬致敬。我从脚尾向棺木里面望去,烈士穿着崭新的越式绿军服,头部用红布包着,外戴一顶没有帽徽的解放帽,完全看不见烈士的脸。事后才知道,烈士头部的左半边被塌方的大石块砸碎,所以用红布裹着头。看到烈士残缺不全的遗体,顿时我感情难以控制,眼泪夺眶而出。之后我反复默默背诵毛泽东主席为纪念张思德烈士撰写的名篇《为人民服务》中的一句话:“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以此激励自己,直至回归原位。

  遗体告别之后,照例是最后一个仪程—呼喊口号,可能是为了发泄真情,把所有对战友牺牲的悲愤与对美帝的仇恨之情全部喊出来,我几乎用尽了全身的气力,喊完之后觉得浑身热血沸腾,久久没有散去。而我周围的人,个个同仇敌忾,充分显示出中国军人不畏艰险与牺牲、同敌人斗争到底的勇气和决心。我特别注意了一下站在右侧队伍中的那群战士,他们是烈士生前连队以及其他连队的代表,每个人都很年轻,头几项仪式上还比较镇定,当举行遗体告别、盖棺时,不少战士痛哭流涕,但没有一丝害怕、恐惧的神态。倒是有一两个越方代表反显得有点无所谓的样子,不知道他们心里想些什么。特别是在呼喊口号时,对“毛泽东思想万岁”这一句,他们照例是无动于衷。不少人小声议论,中国军人的鲜血与生命换不来越南人的一次举手。

  在呼喊口号的同时,几个战士由一名干部指挥,把棺木盖板盖上,并用大铁钉钉牢。因为我站在靠前第三排的位置,钉钉子的击打声听得清清楚楚,每击打一下,我的心似乎都颤动一下,尽管不认识这位烈士,但同为援越抗美的中国军人,感情所系,仿佛就是身边的战友,因而心里不时翻出阵阵酸楚。接着是送葬。四名中国士兵与四名越南女军人抬着各自国家的花圈走在最前面,6名战士抬着棺木跟进。参加追悼大会的人在支队政治部副主任带领下,随着棺木缓缓来至不远的墓地,墓穴预先已经挖好。6名战士将棺木抬至墓穴上方,随即用绳索徐徐放入穴中。紧接着,由支队政治部副主任领头,每人或用锹铲土或用手捧土盖在棺木上。6名抬棺的战士分站两侧,个个泣不成声。我含着泪双手捧满一堆土撒在棺木上,在离开墓穴的一瞬间,脑子忽然闪现出一个奇怪的念头:半个多月前,在313团1营出台时突遭美机空袭,如果当时不幸被击中牺牲,会不会肢体残缺不全呢?会不会也用这样的大木头箱子安葬?想到这些,顿时我情不自禁,泪流满面。

  履行完追悼仪式后,我环绕周围观看,原来这里是312团平整的烈士墓地,除了刚下葬的张姓烈士外,旁边还有四五座坟墓。每座坟前均立有一块木碑,上面写有烈士的姓名、部队番号、出生和牺牲年月,虽经日晒雨淋,黑油漆写的字依然清晰可辨,看样子牺牲的时间并不长。职务最高的是312大队高炮营的一位连队指导员,春梅之战中他作战勇敢,治军有方,曾荣立一等功。没想到,高炮阵地均设在山头上,雷雨天半夜他出去查哨,不幸被雷电击中牺牲,十分可惜。还有一座坟我可以对上号,那就是高炮营的一名战士,是在春梅之战中光荣牺牲的。对着烈士墓,我更加崇敬万分,联想到春梅之战后几位一等功荣立者到支队机关所作的演讲,以及机要科干部下派到高炮部队锻炼后的体会报告,不仅对中国古代诗人的两句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有了更深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对“共产党员”有了新的认知,因为她不仅是一个光荣称号,而是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丰碑。

  1977年清明,我国驻越大使代办王晋在越南外事干部陪同下,率使馆人员来到越南眉山,凭吊援越抗美战争中牺牲的我军官兵后,曾赋诗一首,现附录如下,以表达我对烈士的深切怀念与崇高敬意。

  三十万军出南关,南国助友战敌顽。

  中华儿女豪情壮,援越抗美血潮翻。

  壮志伟业惊天地,忠骨掩埋下眉山。

  青山峻岭松柏茂,中越友谊万古传。

  在返回支队部的汽车上,我好奇地向政治部干事问起葬礼上想问没机会问的问题:烈士为什么头戴解放帽?因为部队的军衣、军帽是严禁带出国的。他告诉我,这顶解放帽是专门从国内取来的。能够戴上那顶解放帽,是由军委总政治部专门作出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干部战士在越南牺牲后,对烈士唯一的一项特殊待遇。听后,我肃然起敬,中国军人的追求太简单了:一顶解放军军帽。

  据回国后支队申荣印科长来到47军机要处时透露,七支队在参加援越抗美战争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牺牲了80多名干部战士。按照就地就近掩埋,不给越南人民增加负担的原则,大部分被安葬在河内以南、以东的春梅地区1号公路、21号公路两侧以及东潮、京门附近的简易墓地里。据近期网上公布的资料显示,从1965年至1968年,在援越抗美战争中,中国援越部队共有近1446人壮烈牺牲,4200余人负伤。据说,胡志明主席生前在接见我入越2支队领导干部时曾经深情地说:“请你们放心,中国军队牺牲的同志的遗体安葬在越南国土上,我们会很好地保护他们的墓地的!”转而他又以安慰的口吻说:“革命战争同样是要付出代价的。事实证明,中越两国的关系是用鲜血凝成的,是牢固的。我说过,越中情谊深,同志加兄弟。越南人民的胜利,也是你们的胜利。我给你们这支部队一个荣誉:你们是来时人人敬爱,走时人人想念的革命军队。”

  历史常常会捉弄人,就在胡志明主席逝世、越南取得了南北统一的伟大胜利不久,中越两国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形成的利害关系矛盾加剧,积怨日深,以致连蜜月时期的频繁交往,以及好话说尽的外交辞令,也无法消融这些嫌隙,更不可能填平越南领导人膨胀的沟壑,致使关系迅速裂变。吃着中国援助的粮、穿着中国援助的衣、拿着中国援助枪炮的越方,开始了对中国的挑衅与进攻。流血冲突不可避免。而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两国又一笑泯恩仇。记得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发生之后,我时常担心这些长眠在越南土地上的烈士们是否能得到安宁,尤其是在葬礼上见到的那位头戴解放帽,而又看不见脸庞的年轻排长躺在简陋棺木里的情形,时常浮现在眼前。后来两国关系改善,来往增多,常常又萌发去看看烈士陵墓的念头。
 


 


       作者昝金华,1961年7月入伍,1966年12月任陆军47军司令部参谋,1978年转业到湖北省总工会工作,历任副科长,生活部副部长、部长,湖北省总工会副主席、党组成员,省总工会巡视员,现已退休,居住武汉。  


       图片来自作者提供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