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我的往事(33):同铺兄弟【原创】 ​


图片
 

我的往事(33):同铺兄弟【原创】
 

       安康地处秦巴山区,我们下乡插队的地方更是在大山深处,除了第一天劳动因为离农家住户距离近,有肩挑糞肥之外,其他运送物品主要靠背篓背。我们背炭要进到7、8里远的后山,背粮要上30里远的岚河街.我那时16岁的个子还不到1米6,身单力薄,每次背炭背粮只能背三、四十斤,还累得不要不要的。想想现在的孩子父母如果不在家,他们饭都懒得做或者不会做,只知道叫外卖。我们那时也不知道是没钱,还是舍不得花钱,也不知道叫“外卖”从农民那里买炭,雇人背粮,凡事都是自己苦干。
       刚到生产队住队部的时候,我们做饭烧火没有木柴没有炭,就烧门前打麦场上的麦草。烧麦草火不能持久持续,烧起来一股大火,很快就燃尽了,再续再烧,火总是一阵一阵的。这时才知道康队长让我们买的弯刀的用处了。我们拿着弯刀去砍柴,却不知道砍柴还要进到深山里去,住处的附近只有些灌木,我们终于发现路边有一根比较粗壮的柴火了,兴奋地砍了下来。谁知第二天就有农民告诉康队长。康队长问我们是不是把路边的树当柴火砍了?我们惊愕地连说“不知道”,康队长笑笑也没再说什么。这要是现在,随便砍树那是违法行为,轻者重重罚款,重者则要入刑。
       1970年初铁道兵修建襄渝铁路,当年打隧道需要大量圆木作支撑(现在都改钢铁拱架了),政府组织当地农村给铁道兵送木头,我们生产队也分配有任务,将杉木伐下往岚河口送,按重量记工分。两个女生扛木头感到费劲,我和李明都愿意去送木头,比在队里干农活儿记的工分要高,还能顺便上岚河街转转。在山里呆久了,对城镇的热闹繁华还是心心向往。虽然送木头每天要往返60里山路,对我们来说也不在话下。
       我和李明同岁,他还比我小两个月,但李明身体壮实,体力比我好。那段时间我们几乎天天都往岚河口送木头。自己挑一根粗细重量合适,这一路上都能扛得动的,天蒙蒙亮就出发,上午就能送到岚河口,到部队收木头的地方过完秤,记了工分,我们就上街转转,到国营食堂吃三碗面条,1碗荤面2两粮票1角4分钱,1碗素面2两粮票8分钱,我们要1荤2素,吃完荤面再将素面倒进荤面汤里也沾点荤味,然后就往回走。回来空着手走着也不累。
       扛木头也是有技巧的,将圆的木头扛在一个肩上,另外拿一根带叉的细木杆担在另一个肩上,再从后面伸到圆木下面,两只手一只手扶着肩上的圆木,另一只手用点劲压着细木杆,两个肩同时担重,就能减轻点扛圆木肩上的重量。累了要休息的时候,也不用将整个圆木放到地上,只将后面一头落地,用细木杆上的分叉在面前支撑住圆木离开肩膀不倒,就可以站着休息休息,让肩膀也轻松轻松了。
       那天还是往岚河口送木头,为了能多挣点工分,我挑了根比往常粗一点也重一点的杉木,开始还不觉得什么,后来越走越觉得沉,也是接连几天都在扛木头,肩膀的疼痛也都爆发出来,我真有点受不了了。
       李明还是身体壮,扛着木头轻松得跟没事人一样,在前面跟着一道送木头的农民一路上有说有笑,有时还较着劲看谁走得快。我拉在他们后面越拉越远,心里越着急往前赶,肩膀越感到疼痛难忍,脚底下也越是不稳。在走到五里碥的地方,心想这段平路正好追赶前面的李明一伙。我一不留神,脚下踉跄,跌到在引水沟一侧,万幸的是没有跌倒在另一侧,另一侧是悬崖陡坡,跌倒下去的情景不堪设想,即使不粉身碎骨,也四肢不全了。人跌坐在沟里,眼看着当下的惨状,心还想着追赶前面的李明,我禁不住无声地哭了……
       纵然泪流满面,还得自己擦干。眼前没有办法,我还得扛起木头继续往前走,在走出五里碥的那头,我远远地看到李明返回来接我来了。他是知道我落在后面总不见我的身影,就把自己肩上的木头放在路边,返回来看我出了什么事?走到我跟前,他二话不说,接过我肩上的木头替我扛着往前走,我再一次流泪了。
       现在“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比作最好的朋友,而李明和我却是同铺的兄弟,我们下农村期间一直睡在一个床铺上、盖着一床被窝、吃的一锅饭,这种兄弟情谊刻骨铭心,终生难忘!虽然我们后来不常见面,但是每当回想起李明,眼前挥之不去的总是那天他来接我替我扛过肩上木头的身影!
       李明,我永远的好兄弟! 往期回顾:

  我的往事(30):学干农活

  我的往事(21):动乱开始

  我的往事(15):徒步串连
       我的往事:开始的话

       图片来自作者提供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