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铁道兵永驻

  

铁道兵永驻

 

作者:向德荣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适应现代化战争的需要,从战火中诞生、修路中成长的铁道工程技术兵种,包括铁路、隧道、桥梁、建筑、舟桥、通信工程等部队,担负着工程保障任务。战时,担负战区的铁路抢修、抢建任务,保障军队的机动和作战物资的输送;平时,主要参加国家铁路建设。

 


 

  1948年7月5日,经中央军委批准,以护路军为基础,补入二线兵团人员,并吸收东北铁路局职工为技术骨干,组成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截至1984年1月1日铁道兵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的35年间,血染风采,军史如画。35年弹指一挥间,在王震、李寿轩、张翼翔、刘贤权、吴克华、陈再道等历任铁道兵司令员率领下所走过的道路艰辛、战功卓著,业绩辉煌,精神高远。在铁道兵35年的历程中,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德怀、叶剑英等同志对铁道兵部队始终极为重视、信赖和关爱,多次亲切接见官兵代表、题词勉励。新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关心铁道兵改工后的队伍发展情况。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几代领导人都先后视察了中国铁建担负的重点工程项目。

  1959年2月20日,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陈云、彭德怀、陈毅等接见铁道兵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的全体代表。毛主席说:“你们要多快好省地修建铁路。”毛主席曾慨然挥毫,为铁道兵写下“铁道兵”以及“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勤学苦练,为人民服务”的亲笔题字。朱德总司令曾勉励铁道兵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铁路”, “为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铁道兵而奋斗!”周恩来总理曾亲自指挥、领唱《铁道兵志在四方》。叶剑英元帅曾挥毫题词:“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这些都是对铁道兵精神的高度称赞和凝练。庄重严谨的铁道兵的兵徽,是对伟大的铁道兵精神生动诠释。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概括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强调“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伟大的建党精神是铁道兵精神之源,铁道兵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铁道兵精神都可以在建党精神中找到底色与痕迹。

  在建党精神的指引下,在铁道兵成立之前就有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等和铁道兵成立不久并参与践行的抗美援朝精神的影响下,铁道兵精神就得以形成,即上面所述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关于铁道兵的讲话、题字等及庄重严谨的铁道兵的兵徽,是对铁道兵精神生动诠释,再集中归纳各方面对铁道兵精神的表达,报效国家、造福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开拓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志在四方的忘我奉献精神,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的行业工匠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主义精神等五种精神组成了铁道兵精神的主要内涵。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精神。铁道兵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铁道兵部队长期以来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铁道兵所共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道德品质规范。
 

  在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解放的战场上,铁道兵冒着枪林弹雨,扛起枪能战斗,放下枪能建设,奋不顾身、勇往直前抢修、抢建铁路,“野战军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配合了各大战役,为保障战争的胜利,为民族的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在抗美援朝、援越抗美时期,铁道兵响应祖国号召,忠实践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精神,坚决履行祖国和人民嘱托,用鲜血和生命构筑了一条条“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创造了现代战争中军事运输的奇迹,对战争的胜利、为实现世界和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铁道兵战士牢固树立劳动为荣、艰苦为荣、当铁道兵为荣的“三荣”思想,艰苦奋斗,志在四方,从大小兴安岭到五指山下,从内蒙古草原到金沙江畔,从东海之滨到青藏高原,从长城内外到天山南北,无论环境多么艰苦,条件多么恶劣,铁道兵以“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无私无畏、无怨无悔”的英雄气概,在机械化程度普遍不高的情况下,精心设计,精心施工,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风餐露宿、沐雨栉风、披荆斩棘、流血牺牲,在平原、高原、山区、荒野、沙漠、盐湖、溶洞、高寒禁区等严酷条件下,征服无数悬崖峭壁,闯过道道激流险滩,战胜了千难万险,建起了高寒林区的嫩林铁路,河西走廊的包兰铁路,穿越“地质博物馆”的贵昆、成昆铁路,连接三线的襄渝铁路,跨越天山的南疆铁路,雪山高原的青藏铁路,长城脚下的京通铁路,太行山麓的京原铁路,运煤通道的兖石铁路,等等,都是技术质量过硬的钢铁大道。

  据统计,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铁道兵部队在战争条件下,共抢修铁路3600多公里,抢建铁路690多公里、战备公路430多公里;在和平建设中,共新建铁路干线、支线52条,共计12593公里,约占全国同期新建铁路总数的1/3。其中,修建的桥梁总长度为420公里,修建的隧道总长900公里,完成的土石方量总和达8亿立方米。

  一条条在神州大地上崛起、延伸的钢铁大道伸向四面八方,构成了我国交通动脉网络,构架起了新中国崛起的框架,挺起了新中国不屈不挠的脊梁,铁道兵是肩负填补国家一穷二白铁路历史的先驱者,是开辟建设的先锋勇士,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其他武装力量和联合企业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上的作用。并为祖国需要的三线建设、北大荒农垦开发、引滦入津等其他建设工程,以及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立下了汗马功劳。

  所有铁路和工程,是物化的铁道兵的形象,已经成为铭记铁道兵功勋的物资丰碑,已经彰显在共和国发展历史上,融进了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军队发展的滚滚洪流之中。不管时光荏苒,岁月变迁,往事并不如烟。铁道兵的功绩与山河同在,铁道兵的精神与日月同辉。


 

  工地就是战场,战场就会有牺牲。祖国大地绵延的铁路承载着一代又一代铁道兵战士辛勤的汗水和用生命谱写的赞歌。35年间,有8314名官兵为铁路建设献出了生命,包括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1136人,援越抗美战争中牺牲的392人。共和国史册上镌刻着他们的功绩,八一军旗上有他们血染的风采。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每一位先烈都是民族的精神符号。这些数字是长久涵养后人心灵的精神谱系,让我们请记住这个数字,记住这些英雄,致敬这些最可爱的人!

  1984年1月1日,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铁道兵落下了它光荣的历史帷幕,在“百万大裁军”中近15万铁道兵指战员不舍得脱掉陪他们冲锋陷阵的戎装,告别军旗那天,很多人泣不成声,之后默默并入了铁道部。广大铁道兵指战员做到了转制前后队伍不乱、人心不散、斗志不减,集体并入铁道部后,毅然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中。

  至此,这支从战火中一路走来,在炮火纷飞的战场叱咤风云的英雄部队,这支在祖国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完成了辉煌历史使命的光荣部队,在中国的军史中,占有不可未灭的地位。在35年的历史里,铁道兵脚步遍及祖国天南地北,留下了无比的辉煌与梦想!永远的背影,不散的军魂。“兵转工”了。又是一个比37年还多的时间过去了,不论是复员转业到地方工作的战友,还是“兵改工”留在铁路建设战线的战友,不论是与铁道兵一道参与陕西段修建铁路的25000名陕西学生兵,还是与铁道兵一道参与陕、鄂、川三省三线建设的59万民兵,他们虽不是军人,却有铁道兵的丹心。所有人都先后经历了改革大潮的洗礼,先后都在各自的事业中又创造了新的业绩。

  铁道兵的历史是铁道兵广大指战员书写的历史,一个流芳百世的桂冠永载解放军的史册上。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可改变。血染风采,军史如画。历史的发展是由无数创业史累积而成的。一串串积功兴业的足迹,一个个改天换地的壮举,开拓出历史前行的宽阔航道,演绎出社会变迁的恢宏旋律。走过的道路之艰辛、沿革之辉煌、业绩之伟大、精神之高远,深深铭刻在每一位铁道兵战士心间,永志难忘。一根枕木就是一行诗句,一节钢轨就是一段故事,一条铁路就是一座丰碑,只有火车能够读懂,只有车轮能够朗诵,只有军人能够诠释,只有历史能够证明。我们应铭记和传扬铁道兵的历史。铁道兵作为一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特殊军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感天动地的历史。让我们记住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永远激励和鼓动着后来人勤奋进取,克坚攻难,勇往直前!
 


 

  铁道兵集体“兵转工”成为的中国铁建正朝着“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大型建设集团”目标迈进,与其他企业不同,中国铁建得天独厚,兵改工后传承的铁道兵精神,是中国铁路建设追求卓越,勇攀高峰,干一项工程,铸一项精品,创一个品牌的先驱,这对中铁建来说无疑是笔巨大的财富。

  一代又一代铁建人,不忘初心,继往开来,构建起了一条“割不断、摧不垮”的铁道兵精神的传承线,实现了“军魂”与“企业之魂”的传承,形成了无可替代的本质特征和内在动力,始终保持着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精神,那么一种战斗作风,始终拥有生生不息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在神州大地的崇山峻岭、激流险滩中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跨长江、越黄河、翻天山、穿秦岭、进戈壁、上高原、战酷暑、斗严寒,踏遍大江南北,转战长城内外,在大秦、京九、西康、京九、青藏等铁路中,在京津、郑西、武广、京沪、津秦、石武、杭甬、杭长等高铁建设中,他们披荆斩棘,开路架桥,都深深刻印下了中国铁建的雄伟足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新征程上,将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强大动力,不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彩华章。
 


 


(图片选自网络)

编辑: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