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康师范附小老教室
1960年9月,我6岁半从幼儿园在班“毕业”上小学,在安康师范附属小学读一年级。我上的是安师附小五年一贯制试验班,试验制有两个班,一班是全日制食宿班,班里大多都是安康地委行署大院的孩子,学校在安康新城,大院在安康老城,现在感觉抬脚就到,小时候却感觉很远,因此食宿都在学校,食宿班还有阿姨专门照顾作息。二班是走读班,班里大多是新城学校附近的孩子。我是在食宿班,我记得有个哈阿姨挺喜欢我们这班孩子,孩子们也都喜欢哈阿姨。阿姨每周六让我们换上干净衣服,父母来接我们干干净净地回家。换下的脏衣服阿姨周日洗净䁁干帮我们收好,到下周六再换。
我们50后这代人赶上国家三年自然灾害,粮食定量供应都不正常,又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整天总觉得肚子饿,欠吃的。食宿班一天三餐饭,早餐只是早自习后,在教室给每人发一个馒头或花卷。一两大小的馒头有的同学狼吞虎咽几口就下肚,有的同学却将馒头揉成小小的颗粒,一个个慢慢地吃。还有的将馒头粒抛到空中,然后张开嘴接住吃下去。看到他们吃得津津有味,让那些急急地先吃完的同学馋得心里痒痒。等到第二天再发馒头的时候,也如法炮制,也馋馋别人。
学校门口专门有卖零食的小贩,现在的孩子绝对想不到当年卖的是什么样的零食?不是薯片,不是棒棒糖,不是小饼干,而是泡菜。对,就是陶制的泡菜坛子泡的四川泡菜。冬天泡萝卜、白菜帮子,夏天泡豇豆、黄瓜,最喜欢吃的是泡洋姜,也有叫鬼子姜,百度一下其实学名叫菊芋,脆脆的很好吃,怎么泡也不会泡过头软软乎乎的。课间休息的时候,有零钱的同学从校门跑出来,掏出一分、两分硬币给小贩,最多一次买五分钱的,然后分给几个要好的同学一起吃。给了钱之后也不洗手,最多将手在裤子上擦两下,就将小巴掌伸开,小贩用筷子夹起几块泡菜放到手心上。放完了还不把手退回来,等着小贩再给添一两块才走开,然后就当美味吃起来。另外卖的就是一种小贩自己也不知道用什么熬制成黄颜色的糖,擀成条状再切成滚刀棱形小块,大的两分钱一块,小的一分钱一块。还有炒瓜子,每次也都是买一两分钱的,看着小贩抓瓜子的时候手伸得很大在瓜子堆拢上去,抓在手心里的却只有一小撮,买瓜子的同学赶紧将裤兜张开,让小贩将瓜子直接放进去。
我们班先后有两个班主任都是王老师,上一、二年级的时候班主任叫王隆生,上三、四、五年级的时候班主任叫王富成。王富成老师后来在安康卫校担任党委副书记,我工作以后去看过他,他说还记得我小时候的样子。
记得1964年安康五里铺飞机场正式开通安康—西安航线,通航仪式上要10名少先队员献花,当时都是从我们四年级一班选的,我也是其中之一。通航仪式还是我父亲主持,那时不叫主持叫司仪。通航仪式之后让我们10个孩子和参加仪式的大人分批坐飞机绕安康城上空转一圈。我还记得我是跟父亲一起乘的飞机。因为乘的是只有20几个座位双层机翅的苏制安2型小飞机,下飞机后还感到头晕。当时安师附小校长姓陈,他的儿子跟我同在一班。这件事后这位校长的儿子一口咬定我去通航仪式上献花是占了他的名额,并且非常恶意地给我起了个“飞机头”的外号。
(本版编辑: 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