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临潼:石榴熟了【原创】


  
 

临潼:石榴熟了【原创】

 

   


 

  孩子下班,带回来一盒陕西临潼的石榴。这几年我一直想在临潼石榴成熟的季节去一趟临潼,找一个石榴园子,看看石榴树上红红的石榴将果树压弯了腰的场景。

  晚上无事,打开果盒将十二个大石榴取出来,用手机随意拍了拍,然后又掰开一个石榴,看着里面玛瑙似的石榴籽,煞是好看……
 


 

  临潼石榴是陕西一大特产。它集全国石榴之优,素以色泽艳丽,果大皮薄,汁多味甜,核软鲜美,籽肥渣少,品质优良等特点而著称。名居全国五大名榴之冠,被列为果中珍品,历来是封建皇帝的贡品,享誉九州,驰名海外。
 


 

  白居易曾写诗赞美:“日照血球将滴地,风翻火焰欲烧人”。简直把石榴写绝了。凡来临潼的中外游客,都以能品尝到这里出产的石榴为一大快事。

  石榴不仅是一种美好的观赏花木,又是珍贵实用的果树。石榴花色艳丽,开放期长。仲夏花开红似火,赤诚映日照眼明,常作庭院或盆栽观赏植物。中秋时节,石榴成熟,朱实星悬,金房玉隔,万子同苞,红似玛瑙,白若水晶,酸甜可口,令人垂涎,入口品尝,如晶粒玉浆。
 


 

  石榴,学名 安石榴,别名丹若、沃丹、冉若、金罂、金庞、天浆、若榴等。原产伊朗和 阿富汗等中亚地区。据《群芳谱》记载:石榴“本出涂林安石国,汉张骞使西域得其种以归,故名安石榴(‘涂林’,为石榴的音译,即梵语的Da Yima)”。
 


 

  张骞出使西域是在公元前138年。所谓 安国,即今之 布哈拉。所谓石国,即今之 塔什干。这就说明,石榴是在两千年前的汉代,从西域传入中国的。所以古人曾有“何年安石国,万里贡榴花;迢递河源道,因依汉使槎”(唐代 元稹);“乘槎使者海西来,移得珊瑚汉苑栽”的诗句。张骞出使西域是在公元前138年。所谓 安国,即今之 布哈拉。所谓石国,即今之 塔什干。这就说明,石榴是在两千年前的汉代,从西域传入中国的。所以古人曾有“何年安石国,万里贡榴花;迢递河源道,因依汉使槎”(唐代 元稹);“乘槎使者海西来,移得珊瑚汉苑栽”的诗句。
 


 

  梁元帝《咏石榴》诗中的“西域移根至,南方酿酒来”正确地反映了这一史实。引种初期,石榴主要栽于京城长安附近御花园的“上林苑”和 骊山的温泉宫(今华清池)内,是供皇子后妃观赏的。这就是最早的临潼石榴。后来才繁殖推广到全国各地。相传,武则天十分崇尚石榴。因此,石榴栽培在唐代进入全盛时期,一度曾出现石榴“非十金不可得”和“榴花遍近郊”的盛况。至今驰名中外的临潼骊山北麓长达15公里的石榴林带的形成,以及临潼石榴的出名,与骊宫园林的渊源不无结缘关系。算起来,临潼石榴已有2000年的栽培历史了。
 


 

  石榴为石榴科、石榴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树干高2~3米,分枝多,常带刺,小枝近方形。叶狭长,对生,全缘,浓绿光亮。花两性,有单瓣、千叶、重台之分,单瓣的结实。花色有火红、粉红、纯白、娇黄、玛瑙、纯紫、红瓣 白边、白瓣红边等等,花着生于新梢顶端及顶端下叶腋间。花期5~7月,果熟期9~10月。萼筒与子房连生,形成果皮。果皮内通常分为6个子室,以薄膜隔开。每子室内有众多种子。种子的外种皮为肉质,有汁液,富有清香味,或甜或酸,是主要的食用部分。果实为浆果。《格物论》中有这样的记载:“石榴中如蜂窝,子如人齿,淡红色,光皎若琥珀,又有青白如玉者”。
 


 

  临潼石榴主要分布于骊山北麓 华清池两侧和 秦始皇陵一带。东起马额,经代王、 秦陵、骊山,西至斜口,沿骊山长约15公里范围内,面积12万多亩,成为全国最大的石榴基地。年产石榴约10万吨。
 


 

  临潼石榴经过2000多年的栽培和选育,已形成数十个各具特色的优良品种。既有籽肥汁多、香甜可口的食用品种,也有飞红流绿,花色艳丽的观赏品种。食用品种共有10余个,分为酸甜两大类。酸石榴以大红酸、鲁峪蛋两个品种为上品,其果实硕大,籽粒饱满,汁丰味酸,最大的可达500克左右。酸石榴,以陕西 乾县产的有名,酸甜可口,清香宜人,也是名产;甜石榴中以 大红甜、净皮甜和三白甜为佳。前两个品种果皮为红色或粉红色,籽粒肥大柔软,汁多味甜。三白甜因花瓣、果皮、籽粒均为白色,风味以甜为主而得名。其特点是果皮薄,籽粒软,汁液多,味纯甜,贮性好,品质佳,当地群众又叫“软籽石榴”或“冰糖石榴”,名列甜石榴之冠。

  临潼石榴营养丰富,它的香气和微微的酸涩,能 生津,化食,健脾,益胃,食后可开胃,滋阴、平肝、补肾、明目。也是制糖、果子露、酿酒、造醋、制高级清凉饮料的上等原料。
 


 

  临潼石榴又是农家常用的中药,可以治疗多种疾病。石榴皮、花、叶、根部都可入药。它性味甘、酸、温、涩而无毒,并含有多种生物碱、 鞣质等。

  临潼石榴又是农家常用的中药,可以治疗多种疾病。石榴皮、花、叶、根部都可入药。它性味甘、酸、温、涩而无毒,并含有多种生物碱、 鞣质等。《名医别录》上说:能“疗下痢,止漏精”。《罗氏会约医境》说:“石榴皮,性酸涩,有断下之功,止泻痢、下血、崩带、脱肛、漏精”。《本草纲目》说它“御饥疗渴,解醉止醉”。
 


 

  石榴树能抗氟化氢,对二氧化硫、 二硫化碳和铅蒸气吸附能力较强。而且花期长,花朵娇美,对美化环境和净化空气极有价值,为绿化城市、庭院的 珍贵树木。

  墨客偏爱

  石榴既是“丹葩结秀”,又是“ 朱实星悬”,它的素茎、翠叶、红蕤、朱实、金房、皓齿、冰肌,曾激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激情。有的是把它作为花树赞美的,宋晏殊便有“开花百日后,占断群芳色”的描绘;有的为它的果实倾注了火热的深情,如明 沈周的“累累枝上实,满腹饱珠玑”;也有为其花果的丽色而倾倒的,如 唐方九功的“流霞色染紫罂粟,斓斑似带 湘娥泣”;还有因它那隽永的滋味而不吝笔墨的,如元朱德润的“秋深荐红实,天上得先味”。唐代韩愈更把它同甘蔗汁媲美,赞它“味美蔗为浆”。有人把它比作珊瑚,说是“攒青叶里珊瑚朵,疑是 移根金碧丛”;有人把它比作水晶珠玉,说是“雾壳作房珠作骨,水晶为粒玉为浆。”梁代江淹、晋代潘岳、张载、宋代梅尧臣等人还专门挥毫作赋颂之,把它写成“美木艳树”、“缥叶翠萼,红华绛采,照烈泉石,芬披山海,奇丽不移,霜雪空放”“天下之奇树,九州之名果”。这些名句,当时都风霏 中原,人人上口,百读不厌。

  王安石有咏满树只发一花的 石榴花一联:“万绿丛中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极是脍炙人口!唐代诗人李商隐也唱道:“榴枝婀娜 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明代画家 徐渭,留下一幅《榴实图》,气韵极其生动,下垂折枝,绿叶稀疏,缀托着一颗肥硕的大石榴,榴实绽露,似有一触即落之势,画面并题五绝一首:“山深熟石榴,向日便开口,深山人少收,颗颗明珠走”。充分寄寓作者怀才不遇,满腔孤愤的感慨!这一切更增添了人们对石榴的向往和喜爱。

  石榴花果并丽,火红可爱。长期以来,中国人民把它视为吉祥之果,在民间形成了许多与石榴有关的乡风民俗。

  历史上,石榴象征多福多寿,长命富贵。又因“石榴多子”,表示人丁兴旺,民族繁荣。中国过去有幅 年画,叫《百子图》,原来描绘的是3000多年前 周文王跟他的一大群孩子。他们是旧时人们意想中的福星。后来有人把此画演绎成一个胖娃娃怀抱绽开果皮的大石榴,“为图以示子孙众多也”。

  青年男女结婚时,洞房里要悬挂两个大石榴。结婚礼品总要送一对绣有大石榴的枕头,祝他们早得贵子。
 


 

  老年人过寿时,晚辈要送石榴,祝老人幸福长寿。所以,石榴又是中国人民彼此馈赠的重要礼品。

  古代妇女着裙,多喜欢石榴红色,“石榴裙”就成了古代年轻女子的代称,男女相爱,便有“拜倒石榴裙下”之说。

  过去一些民间乐器、建筑物以及糕点上,常用石榴图案作装饰。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秋之夜,石榴产区几乎家家户户都要把石榴和月饼,供在桌上赏月,以示合家团聚、兴旺发达。

  石榴之盛于临潼,与特殊的地理和气候大有关系。临潼背靠骊山,面临 渭河和广阔的 关中平原。又有温泉,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开花期无大雾;石榴主要栽植于骊山北麓,土质松软,含沙量大,透水性好;渭河和温泉水气蒸发,增加了空气湿度;夏季昼夜温差较大。这样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为石榴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环境,所以世代相传至今。这里的果农历代栽培石榴精心选择,去劣存优,沿袭至今,使临潼石榴品种越来越好,享誉国内外。
 


 

  石榴

  唐 李商隐

  榴枝婀娜榴实繁,

  榴膜轻明榴子鲜。

  可羡瑶池碧桃树,

  碧桃红颊一千年。
 


 

  由于久负盛名的临潼石榴倍受青睐,石榴花被定为西安市的市花。
 


 

  石榴

  宋 梅尧臣

  榴枝苦多雨,过熟坼已半。

  秋雷石罂破,晓日丹砂烂。

  任从雕俎荐,岂待霜刀判。

  张骞西使时,菩酱同归汉。
 


 

  乙卯重五诗

  宋代 ·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阮郎归·初夏

  宋代 ·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

  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沈烟。

  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

  榴花开欲然。

  玉盆纤手弄清泉。

  琼珠碎却圆。
 


 

  如意娘

  唐代 · 武则天

  看朱成碧思纷纷,

  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

  开箱验取石榴裙
 


 

  大大的石榴,

  玛瑙般的石榴籽。

  本美篇文字源于网上。

       版面图片限量,更多内容请关注美篇

       
美篇链接、请点击查看

       图片说明:
      1、第一张图片来自网络

       2、其余图片来自作者提供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