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南泥湾我魂牵梦萦的地方,一封邀请函差点使我梦想成真:

  南泥湾我魂牵梦萦的地方,一封邀请函差点使我梦想成真:

  黄黎老师

  农业农村部农垦局定于10月11日在延安市南泥湾举办南泥湾大生产运动80周年纪念大会,邀请“我的农场·我的故事”一等奖获奖同志参与活动,并举行获奖征文颁奖仪式。特邀请您参加。

  会议时间:2021年10月10日报到,10月11日开会,12日返程。

  会议地点: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延壶路农垦大酒店,联系电话0911-3756666。如需正式邀请函尽快答复……。

  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秘书处

  2021年9月25日

  临行前,由于我所在城市所在区有新冠病人,组委会又最后通知我,定下我不能参加盛会,奖状由人在会场上台代领,然后邮寄给我……,使我失去了去南泥湾参会的机遇。

  每当我看到这张邮寄给我的奖状,常常使我联想翩翩: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

  这一首《南泥湾》打小儿就听父母哼唱,后来我在学校也学会了这支歌儿。

  再大一些,父亲就给我讲述他们当年359旅在南泥湾开荒军垦的故事。

  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中郭兰英唱的《南泥湾》和舞蹈军民大生产……这些情形始终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之中。

  再后来,我过了花甲之年,用笔泪写我爸黄振荣传一书时,从他履历上看到了延安和南泥湾,知道父辈那段南泥湾垦荒史。

  我不由想起我爸黄振荣,他随红六军团长征到延安,1937年抗大毕业时,被毛主席,博古派到山西晋绥军抗日。

  1942年又在南泥湾359旅718团当营长。

  1945年由抗大编入359旅第二梯队进军东北,解放战争随部队解放大半个中国,建国后抗美援朝,1956年从铁道兵,又带部队进军北大荒,实行军垦建农场。

  此后,他虽然也想回延安回南泥湾,看看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但却一直没有如愿。

  他带领部下官兵,把南泥湾精神传承到了北大荒,变成北大荒精神,逝世在北大荒。

  他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把我家三代人留在了北大荒农垦战线上。

  我想到,陕北高坡延安,是高唱“东方红”的革命圣地!

  那神圣的宝塔山和敬仰的宝塔,奔腾不息的延河水,使人们会忆起1937年那抗日救亡歌曲的代表作,抗日军政大学校歌:

  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承担。同学们,努力学习,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我们的作风。同学们,积极工作,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我们的传统。像黄河之水,汹涌澎湃,把日寇驱逐于国土之东,向着新社会前进,前进,我们是劳动者的先锋!

  我仿佛看到经过长征路的爸爸黄振荣,他和老红军战友一起,从战场走向课堂,成为抗日军政大学学员。

  他们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

  在毛泽东主席,亲自为抗大制定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下,在“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校训的熏陶下,白天苦练杀敌技能,耹听毛主席,朱德总司令等首长讲课,晚上伏案苦读,留下了油灯下读爱国知识的身影。

  我联想到他们在延河边上饮战马,宝塔山下把兵练。

  毕业后他们就是从这里唱着校歌,东渡黄河,军号阵阵上程途,奔向抗日前线,奋勇杀敌,血染国土,为国奋战……。

  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一首《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是许多人对陕西的黄土高坡的印象。

  是啊,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加上南泥湾的黄土地,成就了美丽的南泥湾,更挽救了危难时刻的共产党。 南泥湾,你见证了一个艰苦的时代,你更见证了一种坚强的精神。

  如果去南泥湾,沿着山路,乘车拐过一道弯,越过一座山梁,眼前豁然开朗,到了。

  远远地就会看到雄伟的花岗岩“凯旋门”挺立在公路两旁,一幅幅当年359旅到南泥湾开荒大生产的历史画卷通过花岗岩的浮雕深情地展现在门楼上。

  在南泥湾这黄土地上,会感受到:

  天空,白云悠悠;大地,秋风送爽。

  放眼望去。南泥湾的稻谷已成金灿灿的,风吹金色的,似江水的波浪,此起彼伏,成排排,成层层,荡漾群山围绕之间,散发着浓浓的稻香味。

  四周的山,树木高低错落,翠绿而葱郁,有些树叶已披黄金盔甲。五彩的秋,斑斓的秋,五彩的房子点缀青山绿水之间,恰像一处人间仙境。

  在南泥湾广场,一枚巨大的党徽雕塑,在绿水青山的映射下更加灿烂辉煌,巨大的党旗下不时有人前来宣誓,按陕西老乡话:景色美的很。

  端详南泥湾山川,和陕北的山川没有大的差别,就是两山夹一川,只是山不高大,川道不宽,东西走行,一直延伸到宜川,峰回路转,翠绿得很。

  此时金黄色的稻田,再没有见到烂泥湾,更没见到遍地牛羊。

  看来时代变了,一切都在变……,真是人在景中,景在画中,这景象,在黄土高原景色中別有一番天地。

  怀着崇敬心观看路边一座大生产纪念雕塑,引起了人们的注目。

  雕塑生动奔放而富有活力:前面两位战士弯腰用劲地拉着纤绳,后面一位战士用力扶着犁铧,几位战士相互配合齐心协力耕耘着土地;旁边还有两位战士将锄头高高举过头顶,奋力地开垦着……

  人们目光越过人群,遥望远方的山峦,苍莽的群山波涌潮动,淡淡的雾霭缥缈迷离,阳光映照在山林间,投射下道道光芒。

  正是秋天时节,山间水田中,一块块平整的稻田生机勃勃,向远方铺展开来,好似田连着山,山连着天,真是“翠带千环束翠峦,青梯万级搭青天。”

  望着眼前这悠闲怡然的田野景象,使人们仿佛不是在黄土朝天的陕北高原,而是置身于鸟语花香的江南。

  眼前似出现革命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那个场景:一片漫山遍野五色争艳鲜花盛开的背景前,郭兰英身穿漂亮的陕北服装,手托花篮在众多舞者丛中,唱起了这首优美动听令人难忘的歌曲。这是一处曾令人们无限憧憬的地方。

  哦,南泥湾,这就是你吗?人们专程来到这里,走上山坡就是来看你。

  此时的南泥湾,虽然没有鲜花、只有庄稼,也看不见牛羊,但它在人们的眼中,非常神圣,非常美丽。

  遥想1941年春,由于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宁边区及抗日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外面的物资无法运进。当时,边区地广人稀,土地贫瘠,仅有140万群众,要担负起几万干部、战士和学生的吃穿用,实在是一件难事。

  正如毛泽东主席说的那样“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

  为此,党中央、毛主席命令八路军359旅进驻南泥湾,实行屯垦,生产自救。

  当年的南泥湾可是野草丛生、荆棘遍野、人迹稀少、野兽出没的荒凉之地。

  忘不了,是八路军120师359旅王震旅长率领我们的父辈,开进延安城东南的南泥湾,开始在这里实行军垦屯田。

  我们的父辈没有房,自己动手挖窑洞;没有菜,挖野菜吃;没有工具,就自制锄、铲,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在荒山野岭种上了庄稼。

  他们在南泥湾的窑洞门前唱信天游啊,月光下面纺线忙。

  他们在黄土高坡挥舞镢头开荒地啊,披荆斩棘奋斗南泥湾。

  忘不了啊,短短三年之后,“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诞生了,更是因一首同名歌曲而被传唱至今。

  忘不了啊,英雄的359旅,我们的父辈在南泥湾,与天斗,与地斗,与饥饿斗,与寒冷斗,与疾病斗,与野兽斗,与土匪和敌人斗,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

  在短短三年时间里,一万两千将士用付出一千一百多条鲜活生命的巨大代价,将荒无人烟的烂泥滩变成稻田翻波浪,窑洞满山腰的塞上好江南。

  忘不了啊,自1942年起,南泥湾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就强烈吸引着许多知名人士,他们络绎不绝地前来参观访问,并写下了不少诗文。

  著名爱国将军续范亭的《南泥杂咏》20多首诗作,著名诗人萧三的诗歌《我两次来到南泥湾》,诗人何其芳的散文《记王震将军》等,都对南泥湾垦荒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赞扬。

  以前对南泥湾的了解,也只限于歌词里的情景,其余的,也是一无所知。

  只有到了南泥湾,面临其境,才会初识南泥湾。

  南泥湾虽然不像歌里唱的是个“好江南”的那样姹紫嫣红,花红柳绿,但它毕竟用不太肥沃的土壤和父辈红军们的血汗,哺育了中国的革命,是人们不应该忘记的地方。

  如果去了南泥湾革命旧址:

  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展览馆、毛泽东视察南泥湾时的旧址、马坊抗日阵亡将士烈士纪念馆、当年开垦的大片梯田等处。其中,“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展览馆”通过实物,图片详细介绍了当年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经过。

  在展馆内,人们会看到展栏中的文字记载,1942年7月上旬,朱德总司令特邀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续范亭四位老人同去南泥湾视察,并作《游南泥湾》诗一首:

  “去年初到此,遍地皆荒草。夜无宿营地,破窑亦难找。今辟新市场,洞房满山腰。平川种嘉禾,水田栽新稻。屯田仅告成,战士粗温饱。农场牛羊肥,马兰造纸俏。小憩陶宝峪,青流在怀抱。诸老各尽欢,养生亦养脑。熏风拂面来,有似江南好。”

  朱总司令这首诗,使人们的眼前似乎浮现当年359旅父辈他们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会受益的。

  是的,延安及南泥湾的大生产运动,不仅解决了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的生存问题,同时还培育出一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种不畏艰难敢于拼搏的精神,一种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精神。

  凭借着这种精神,陕甘宁边区的军民们克服艰难险阻,百折不挠奋发进取,在危难之中求生存,在艰难之中求发展,巩固了红色根据地,为今后的持续发展壮大最终夺取全国政权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我想到,走进现在的南泥湾,会感受到这块黄土高坡真是像江南!

  如今的南泥湾,瓜果飘香、稻谷满地、山清水秀。南泥湾精神,创造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南泥湾精神铸就了现在的文明家园。

  踏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南泥湾的风和阳光会轻抚人们的面颊及衣衫。

  耳畔会回荡着那前辈八路军嘹亮的劳动号子。是他们用鲜血和青春,铺就了南泥湾人的幸福大道;是他们用汗水和勤劳,浇灌南泥湾人的淳朴勤劳。

  呼吸着这田野吹来的稻香,感受着这陕北高原纯净的民风和秦腔。

  人们不喝酒也会醉了,陶醉在南泥湾。还有什么奢求吗!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之际,又传来喜讯,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南泥湾精神、北大荒精神名列其中,两种精神升华为党和国家精神财富!

  如今的南泥湾精神,已传承到北大荒,北大荒精神是南泥湾精神的传承者。

  可以骄傲地向世人宣讲:南泥湾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和北大荒的“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两种 精神,已经鼓舞着中国农垦事业蓬勃发展,载入了共和国精神史册。

  站在北大荒的原野,遥想南泥湾,我仿佛看到爸爸黄振荣,站在王震将军的身后,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孩子,这就是南泥湾,千万要心中记住这延安南泥湾,不要忘记南泥湾,不要忘本!”

  我真心回答:“你们放心吧,延安南泥湾精神己永远在我心中,我不会忘记南泥湾,我不会忘本的。”

  站在北大荒的原野,遥想南泥湾一一没想到泪水渐渐润湿眼眶!

  贺敬之前辈诗歌【回延安】在耳边回响:

  南泥湾,失之交臂使我思念的地方,我会争取来的,这是我英雄的父辈,跟随王震旅长战斗军垦过的地方!

  部分照片由南泥湾马杰提供,致谢!

  作者黄黎359旅后代 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与北大荒作家协会会员 曾任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客座教授 黑龙江省公安厅垦区公安局交警支队副支队长。

  编辑:岁月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