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孔令义将军



孔 令 义 将 军

作者:于庆谦


孔 令 义 同 志

 




老 战 友 相 聚 在 一 起

岁末三九,地冻天寒。腊梅绽放,飞雪迎春。前不久在姬景南老首长的倡议下,组织一场老战友的联谊会。在活动中我见到阔别四十多年的多位老战友,其中最为动情的则是孔令义将军。

战友相聚,亲如兄弟。大家围坐在一起,热情洋溢,谈笑风生。兴致勃发,我们讲述起埋藏在心里许久的故事。倾倒别后内心的思念和久别重逢的喜悦心情。

孔令义与我相邻落座,他待人平易,态度温和,具有很强的亲和力。他十分健谈,我俩聊天从回忆初始相见到其后的工作阅历,内容广泛,听后让我心潮荡漾,似那微风略过的一湾静水,激起串串涟漪,感悟人生的奥妙与哲理。

他是山东临沂人,解放军少将,中国著名词作家、书法家,前几年刚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馆长职位退休,今年六十八岁,身体健硕,思路聪敏,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奇才。

他于一九七五年入伍,在铁道兵七十一团服役。他的阅历丰富,在施工连队流过汗,在机关新闻报道组执过笔,在部队农场率领官兵种过地,再后来履职总政文工团,先后担任歌剧团政治部主任、话剧团政委,成为中国军队的文才巨匠,最后荣任军事博物馆馆长要职,走入人生的辉煌。

他是一位作风朴实的军政干部,举止端庄,温文儒雅,浑身上下浸透着一股文人的书香气息。谦逊的风格,严谨的态度,坚毅的性格,这些特质成就了他的事业,不禁使人联想到他人生路上那脚踏实地的足迹和铿锵有力的脚步的回音。

忆起陈年往事,我与他初次相见还是在多年前的四营部,由于时间相隔久远,历经光阴荏苒,记忆力的减退,印象中的痕迹确已销蚀了许多。近年有了网络,建起了战友群,常常读到他的作品,看到他的风貌,才重新构起对他的深刻印象。今日相见,久别重逢,促膝侃侃而谈,叙起当年四营部那段经历。

四十多年前,我在四营部工作期间,材料组分配来一位新人小吴,他是山东临沂的兵,小伙儿高挑的个儿,浓眉大眼,地方口音浓重,浑身带着朝气,引人注目。我们办公室相邻,很快就熟络起来,处的关系密切。这位战友就是与孔令义一起入伍他的同乡。部队里有个俗套,战友情深,老乡情臻。所以流传着一个顺口溜“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那时的孔令义不时地光顾我们四营部会他的同乡小吴。因而我俩便有了谋面之缘。

他的记忆力很强,几十年过去,我们已是面目全非,尤其是我,今昔之状,判若两人。但在这次相聚的场合他竟能认出我来,我很佩服他的眼力。我俩津津乐道,你一言我一语,拼接起当年那段动人的记忆,像是一部风景记录片。

我们四营部当时驻地在京城东面的东便门古箭楼脚下内侧,由齐整排列的四栋砖瓦房构成了我们的营区,自成一体,独立于周边军营之外,布局合理,方方正正。我们的办公室就在第二栋营房的西端,统计室与技术组、材料组一字排开做近邻。这里是藏不得秘密的地方,若有点风吹草动,都瞒不过“邻居”的耳目,很快就会尽人皆知。

一次材料组来了一位客人,我定睛审视,年轻小伙儿,中等身材,炯炯有神的一双大眼睛,显得格外的机灵,方脸庞,浓眉毛,谈吐含笑,走路行风,流露出青年人的满身朝气。知道是小吴的同乡,我凑上前去搭话,说是团报道组的,是会写文章的能人。他待人举止彬彬有礼,开口欲言落落大方,令人刮目相看。从此我的脑海中留下了一个山东人固定的、抽象的而又良好的形象。是啊,圣人的故里,传承了数千年的礼仪之邦,有别于其他地方。山东山川秀美,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英雄辈出,人才济济,那是一方灵秀之地。山东好汉,自古至今,那是天下皆知,闻名遐迩!

孔令义早年入伍后,在连队施工。当年修建地铁多是大兵团作战,条件很艰苦。他和战友们风里来雨里去,风餐露宿,顶严寒,冒酷暑,常常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那时人们心中装的全是革命的理想,流血流汗为国防做贡献,觉得无尚的光荣。

独特的文学天赋,也是伯乐慧眼识珠,挑选他到团新闻报道组学习工作,这让他站在新的舞台上一展才华,在思想宣传的阵地上做得风生水起。他以自己的专长,浓墨重彩讴歌伟大的时代伟大的党,光荣的人民军队,无私奉献的铁道兵指战员。他笔下生花,杰作频出,文章锦绣,常常现于《解放军报》、《铁道兵报》的报端,在部队宣传工作方面摘取骄人的业绩,得到部队首长的赏识。

常言道“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在部队裁撤的关键时刻,他再遇伯乐之荐,奉调到解放军总政治部工作。从此他是蛟龙入海,才华横溢,乘风破浪。

初到总政,担任农场领导职务。他率领干部战士料理农事,精耕细作;抓生产,开动脑筋,巧经营;谋求发展,保丰收。把农场办的畜禽兴旺,五谷丰登。为改善部队生活,丰富官兵餐桌出了名,立了功。

孔令义文采斐然,具备良好的军事政治素养,上级领导知人善任,先后安排他到总政歌剧团任政治部主任、话剧团任政委。说起总政文工团属下的实体单位,岂是个了得之地,这可是人民解放军文化艺术的宝塔之巅,在全军乃至全国都是赫赫有名的艺术团体,国内外享有盛名。在他带领下的数年间,创作演出成果丰硕,深受全国全军广大观众的喜爱,也得到军队领导机关和首长的充分肯定和表彰。

这样一个庞大的文艺团体聚集了全国的高端人才于一体,需要高超的领导艺术和组织才能,才会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协调发力,产生了共振的效应。他知难而进,以其坚毅的风格,勇敢面对,全身心投入,与演职人员肩并肩,心连心,一心扑在事业上忘我地学习工作,全团上下团结一致,攻坚克难,锻造出响当当、过得硬的战斗群体。

在歌剧团他结合本团特点带头苦干,认真学习,编写创作了一大批反映部队战斗生活,歌颂党和人民军队优秀曲目的歌词,用实际行动感动着身边每位同志,激励起群体的创作表演热情。

在话剧团他积极开展工作,调动演职人员献计献策,要求多出优秀剧目演好戏,丰富军队文艺舞台,为兵服务。工作取得重大进步。使其一跃跨入全军的优秀行列,被评为军内先进单位,他本人也因贡献突出被军队授予优秀党委书记的荣誉称号,单位个人双双获得殊荣。

他虽然是群体的首长,但平素善于和大家打成一片,参与创作、排练,共同探讨研判,精益求精。他既是团队的首长,又是一位优秀的歌词作家,他笔下的许多曲目都成为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名作名曲。

这里讲个动人的小故事,据说孔令义初到文工团时,大家面对他这位新来乍到陌生的首长也曾投下过怀疑的目光,三三两两在角落里发出议论声:“他一个喂猪养鸡的农夫,前来管我们,如此重任,岂能担当得起?”他听到议论,只是轻轻地摇了摇头,露出嫣然一笑,以忘我的精神投入工作,用行动和成果作出无言的回答。“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好男儿面前无困难”,这就是他的信念。孔令义凭此不仅征服了持怀疑目光的人们,更是征服了他自己。你说他是不是很神奇?

孔令义的业绩突出,升任少将军衔,调往中国独一无二的全军历史文化的最高殿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先后委以政委、馆长之职,在这个重要的岗位上,他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创下不凡的业绩。一是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武装斗争的光荣史实做好传承,让军博成为爱党、爱国、爱军的教育阵地;二是他率先垂范,严抓严管,带出一支作风过硬的队伍。军事博物馆是国家和军队的对外窗口,在国内外参观者面前就像一面镜子。通过他麾下的这支队伍让人们看到人民军队良好的精神风貌,添了国彩,壮了军威。再是军事博物馆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的十大标志性建筑之一,气势恢宏,雄伟壮观。但她已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霜秋雨,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需要建设改造,这个重担毫无悬念地落在他的肩上,他团结班子成员,群策群力,科学规划,严格管理,按期保质保量完成了任务,得到中央军委的肯定,取得优异的战绩。

他勤奋工作,认真学习,虚心求教,在书法创作上有幽深独特的造诣,是当今中国著名作家和新楷体书法家。在军事博物馆主官这个重要岗位上,他出色地完成了党和国家,军队赋予的光荣使命。他深情地歌颂党的领导,歌颂人民军队的历史功绩,创作出许多感人至深的文艺作品,在中国文坛阵地上享有盛誉。

孔令义的成功有其必然性。姬景南同志向我介绍他时曾这样说:“孔令义有独特的个性,做事认真,从不敷衍,一丝不苟;崇德尚贤,讲诚信,有担当,宽宏大度;有股韧劲,不畏艰难,百折不回。”是啊,“人间正道是沧桑”,做人热情诚信,崇德尚贤,严肃认真,宽人律己等等这些优秀品质是人生成功的秘诀,也是正确的为人之道。一份耕耘一分收获,一份付出一份所得。这就是天地间的自然法则。

作首封篇诗赠战友孔令义将军恭贺新春:

旧符新桃增岁宴,寒梅落雪睹芳颜。

琼浆义染乔思阁,玉液情融肺腑间。

铁旅丰功载史册,将军硕果傲文巅。

举杯畅叙征程酒,斟满深情跨龙年。

 




作 者 于 庆 谦

(注:作者于庆谦,一九七二年冬参军于铁道兵,先后在七十一团十九连、四营部,师教导队、师后勤部服现役。部队裁撤后转业地方工作。)

2024.2.

编辑: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