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战友作品:情有独钟顺河桥

  

 

战友作品:情有独钟顺河桥
 

  梅梓祥:顺河桥是襄渝铁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桥,贺宗显战友参加顺河桥的修建。

  这篇文章很有特色,作者事无巨细地记叙建桥的过程:打桩、搭架手脚、立模……一道道工序细致入微。也只有亲身经历,并且投入过全部心思和感情,才能留下长久的记忆,在几十年后还能栩栩如生地还原现场。

  也是这座桥,牵系贺宗显的个人命运。他本可以由代理排长提升为正式干部,只因为受伤骨盆骨折,才退伍回乡。

  苍天不负善良的人。回到家乡,他担任民办教师、赤脚医生,退休后与战友结伴重走襄渝铁路,看顺河桥……

  这些年,70多岁的贺宗显老战友经常撰写诗文,赞颂铁道兵,在铁道兵的网络媒体做编辑工作,积极向今日头条等平台推送战友的作品,是一位令人敬重的老铁道兵!
 


  情有独钟顺河桥

 

  贺宗显

  一座名不见经传,长不过百米,在百度上也搜寻不到踪迹的襄渝线紫阳段顺河桥,一端连接权河车站,一端与三胜寨相接, 默默承载着襄渝线上所有过往的列车。这座小桥从桥墩基坑开挖到建成通车,每一道工序,都是我亲眼所见或参与修建,我的命运,可谓起也顺河桥,落也顺河桥。

  铁道兵2师结束援越抗美,于1970年7月8日回国。简单休整后,就直奔陕西紫阳,参加襄渝铁路修建。我们9团负责打通长1800余米的三胜寨隧道。具体由18连从进口打,17连从出口打。为了加快进度,又从中段打了个横洞,由16连和19连往两头打,一个段面又分上下坑道。这样,四个断面就有8个工作面。风枪吼叫,炮声隆隆,日夜奋战。经过两年多的战 斗,终于将三胜寨隧道全面贯通。

  接下来的任务,18连参与权河车站的修建,16连、19连继续完善三胜寨隧道的后续工作,而修建权河车站连接三胜寨隧道的顺河桥的任务就落到我所在的17连了。这座桥之所以叫顺河桥,是因为它并不跨河,而是顺河而建。此处地势是 一条较宽阔的山沟,且十分陡峭,离河道很近,不便填平路基。根据设计,顺 着河道修建一座小桥,故名顺河桥。修建桥墩时,为防止山体滑坡损坏桥墩, 先要在桥墩基脚处挖进五六米深的两个圆洞,再放进事先扎好的圆形钢筋笼, 浇灌混凝土,称之为打桩。待凝固后,再将几个水泥桩用钢筋网连接起来,周围装上模板,浇注混凝土,使其成为一个整体,称为基脚(有些是我们自己为其取名,图纸上不一定是这个叫法)。基脚打好后,以测绘点为中心,周围画一椭圆形桥墩模型。顺着模型线,用事先预 制好,上下平行,两侧呈梯形状的水泥 块(每块标准重90公斤)浆砌。之间用砂浆连结,每层之间的缝隙必须错开,使之成一个整体。达到五层后即停下 来,让其凝固,至少也得24小时。再在中间浇注混凝土。因有多个桥墩同时进行,停下待凝固时可砌另一个桥墩, 不会停工。
 

图片

4 排 12 班(木工班)与赵排长、龚副指导员合影。
 

  我们木工班因没多少模板可做,就让我们负责搬运水泥预制块。180斤一块, 两人抬一块。刚开始几天,两肩被木杠压得红肿,有种钻心样疼痛。但大家谁 也没有叫苦,咬着牙,继续坚持。时间一长,就慢慢习惯了。过了几天,大家 嫌两人抬一块不过瘾,就开始两人抬两块,足有360斤。对于身高一米七六的 我来说,体重却只130来斤,属于瘦高个,抬起重物来还不如矮胖型身材有耐 力。特别是抬着走下坡路,那真是一步一晃悠。记得有位河北兵,姓张名保国。长得五大三粗,力大无穷,能一人顶起一辆陷进土坑的小轿车。一次休息,他 见有两块预制块用摞子(即用铁丝圈成的那种工具)放在一起,他居然用抬扛一 套,挑起来就走,十分稳健地走着下坡路,送到约三四十米远的桥墩处。直看 得我们目瞪口呆,赞不绝口。我也试了一下。虽然也勉强可以站立起来,却分 不开步。但为了安全起见,且能持久,就只限两人抬一块。桥墩的每一块预制 块,都洒有我们的汗水,每个桥墩之间,都留有我们的脚印。

  再一道工序就是搭脚手架。那时搭脚手架不似现在,只需将无缝钢管用扣 环连接起来,旋紧螺丝帽即可。铁道兵施工,条件既艰苦,工具又简陋。搭脚 手架只有铁丝和竹杆,工具也只有铁钳和抓钉。铁钳用来剪断铁丝,铁丝用来 捆绑竹杆,抓钉用来拧紧铁丝。施工前须先进行培训,称之为架子工。桥墩有 多高,脚手架必须高出桥墩两米以上。我们所修建的顺河桥,据周振玉(周工)回忆,高的也有十五六米,相当于四层楼房的高度(当然不能与70多米高的紫 阳桥相媲美),都是用竹杆一根一根接起来的,每高50公分还要绑上横杆,一 是便于固定,二是方便人员上下。还有用竹片连接的踏板,搁在架子上,便于 站在上面施工。所以,脚手架要求搭建得十分牢固,不能有丝毫马虎。不仅要 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还要承载起重机吊桶的重力和拉力。再就是桥墩必须保持上下垂直,从脚底到墩顶不能有分毫误差。在连接三 胜寨进口的一孔桥,因桥墩较矮,离地面不是很高,设计为自制桥梁。桥梁截 面呈工字型,因此模板也必须做成如此形状。为了保证底部凸出部分混凝土填 得严实,不得有点滴空隙,因此每隔50公分就留有一小孔,便于观察和捣固。等到完全严实后再将小孔封住。通过小孔,可见里面有几十上百根较粗的螺纹 钢筋绑在一起。用以承载拉力和重量。

  还有一道工序就是浇注桥墩帽。这桥墩 帽上大下小,呈倒梯型。就我当时的文化水平,还不会计算斜边的长度,后来 请教周工(振玉)才教给我勾股弦定律,即勾三股四弦五。也就是说弦的平方等 于勾的平方加股的平方。还教会我如何计算平方和开方。现在五十多年过去了, 这一计算方法还清晰地印在我脑海里。模板按墩帽的长宽高,由多块模板组成。当然这一任务只能由我们木工班来完成。任务重时必须加班加点,一干就是十 几个小时。战士们都习以为常,毫无怨言。立模,因墩帽四面悬空,没有地方可以打撑固定。因此如何立模就成了一 道难题。当我们将所有做好的模型板搬运到准备浇注墩帽的墩脚下,耐心等待 四营技术班拿出立模方案,照方案施工。约莫等了40来分钟 ,仍未见技术班 送立模方案来。我们就开始发扬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精神,大家七嘴八舌,各献其策。最后归纳如下:一、将两边的模板按内空分别在最下边做上记号,画一直角至上边,再在上边按长出的尺寸点上记号,连接上下两点弹一条墨线, 四条边都如法泡制;二、两档头斜边的模板长度事先锯好;三、下边留一人负 责用绳子拴模板,其余人员都上到桥墩平台上,由两名战士分别各拿一块边上 的模板放在事先做了记号的线上,再由两名战士分别拿一块斜边档头模板的一 端,对准斜边墨线并立即用100mm的铁钉从两边钉紧,一块模板至少钉四到五 枚铁钉。再分一组在另一头按同样方法操作。再用方木连接成整体。当所有模板立完之后,再在有方木的地方用绞钻钻上眼,同样在相对的对 边也钻上眼,穿上铁丝,套在方木上,再用抓钉拧紧。当多根拉丝拧紧完成, 保证浇注混凝土时不会外张,才告立模结束。

  当营技术组带着立模方案到来时, 见我们已立模结束。经检查,发现十分牢固,万无一失,符合设计要求,连连 称赞,最后也无须拿出所设计的立模方案。最让我终生难忘的是:当所有浆砌, 浇注混凝土的工序全部完成后,剩下的就是安装墩帽顶部周边的防护栏。在浇 注墩帽时,即在周边事先按一定距离安装留有露在顶外10厘米长的钢筋头,便 于焊接护栏立柱用。这一起一落便从这里开始。此时我已被提升为17连4排代 理排长,老排长赵维清已调到其他连队。我要负责三个班的施工。记得那天是1973年7月末的一个星期六。各班的施工任务,有焊接护栏的,有立桥梁模型 的,因立桥梁模型是主体重点任务,所以主要精力都放在这一任务上。经过一 天的奋战,立模任务基本完成,到了晚上要下班时,检查各班的任务完成情况。当来到三号墩检查护栏焊接情况时,发现护栏焊接的钢筋柱都向里边倾斜,完 全不符合设计要求。便让战士用铁锤将电焊接头砸脱,当所有焊接部位都被砸 得分离,只剩下最后一处立柱没被砸脱时,便让战士停下。心想,钢筋柱也就 二十几毫米粗,只要用力推正,焊接好横着钢筋,便可撑正。第二天休息。第三天星期一上班,我就径直来到三号桥墩顶部,一方面安 排战士准备好电焊机和横用钢筋,待一切就绪后,来到没被打脱的立柱跟前,用手握住立柱,刚用力向前一推,本来没被砸脱的焊接处突然脱落,身体也随 着向前倾去,完全失去平衡,被重重地跌落到约五米高的桥墩脚下。顿时觉得 臀部一阵巨痛,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动弹不得,呈休克前兆症状。有战士立 即将这一情况告知正在指挥全连施工的刘光清副连长。刘副连长立即来到跟前, 一面了解事故经过及伤情,一面电话通知营军医前来诊治。并立即拦下一辆正 在运输石料的汽车,准备送往团卫生队。当营军医来到现场一看,见人还神志清醒,(此时休克前兆症状已过去)也 未见有皮肤破损,便断定并无大碍,让刘副连长安排两个战士扶我回连队休息。刘副连长一颗悬着的心方才落下。便让刚才被拦下的汽车开走。当汽车开走后,叫来两位战士准备将我扶起来。两位战士一人拉着我一只手,稍一用力。臀部 一阵钻心的疼痛,让我又恢复了先前的休克前兆症状。军医一看情况不妙,估 计很可能臀部骨折。刘副连长一急,难免要责怪营军医行事太过草率。军医也 不争辩,便急忙电话告知团卫生队派救护车前来运送伤员。因受到连首长责怪, 一时慌乱,也没说清具体位置。团卫生队救护车接到出车指令,也是慌不择路, 竟跑到六团去了。一打听,告知6团今天并没出安全事故。9团施工地段离卫生 队不是很远,估摸着也就半个小时的车程。心急如焚的刘副连长打电话讯问, 告知救护车早已出发,几经追问,几经周折差不多近两小时救护车才来到9团4营17连施工现场。来到团卫生队拍片检查,确诊为右侧骨盆耻骨骨折。在团卫生队住了两天,又转到五七五二设在紫阳县城的师卫生院医治。因不能动弹,吃喝拉撒全靠那 些白衣天使。据说她们在家,个个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父母的职务最小的也 是县长以上。然而她们对待我们这些负伤的普通一兵如同兄弟姐妹一般,无微不至,让我们好不感动!一个多月后,基本可以下床慢慢行走,就出了院。

  经 过这么一折腾,身体状况已不再适应部队生活,提升排长的正式命令也就不了 了之了。1974年老战士退伍时,因我受伤部位还没完全恢复,又继续留在连队 边休养,边工作。于1975年3月退伍回家。回到地方后因档案里有身负重伤的记载,受到当地政府的关照。虽然错过 分工时机,便被安排在大队担任民办教师。4年后又改行任乡村医生至退休(我入伍前即是赤脚医生)。

  2019年10月,我和张仁华、杨永新战友各带着老伴,一行六人重走襄渝线。特地来到我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一一顺河桥、三胜寨隧 道、权河车站、任河公路桥。顺河桥仍伟岸屹立在襄渝线上,承载着过往列车 的通行,她是襄渝线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图片

连接权河车站和三胜寨隧道的顺河桥。
 

图片
 

      贺宗显,湖北当阳市人,中专文化。1969年3月应征入伍铁2师9团。同年4月奔赴越南,参加援越抗美。1970年7月回国,参加襄渝铁路修建。于 1975年3月退伍回乡。曾在村中小学任民办教师四年,后改行乡村医生直至退休。因热 爱文学,曾有多篇文章在一点资讯、今日头条、人民日报网、新华网转载。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