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晨谈艺录之十三
笔者分别在1998年拍摄的东北地方戏曲电视剧《三请樊梨花》中担任编剧和总制片人,在2012年拍摄的豫剧戏曲影片《大脚皇后》、2015年拍摄的吉剧戏曲影片《大唐女巡按》中担任编剧(与胞兄志君联手、志君兄担任导演,戴曙鸣担任执行导演)、艺术总监和总制片人,这几部戏先后获得了“飞天奖”、“金鹰奖”、“骏马奖”和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影片奖和提名奖、第七届欧洲国际电影节最佳剧情设计奖。用一些经验美学的视点来看,对戏曲电影艺术与舞台戏曲艺术的许多不同点,还是可以发发声的。
首先,戏曲电影艺术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段是电影化的表现手段,一切围绕着银幕的观众接受美学价值为中心来进行创作、拍摄和进行后期制作。而舞台戏曲艺术作品,则是以舞台表演为中心作为主要创作手段,一切以舞台为观众接受美学价值来进行艺术活动。这是戏曲电影艺术作品与舞台戏曲艺术作品本质的区别。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舞台戏曲实况录像、或者没有从本质上脱离舞台戏曲表演模式只是用电影技术手段拍摄的作品,不能算作是完全意义上的电影艺术作品。
其次,电影画面艺术,是运用长镜头或者诸多蒙太奇手法拍摄的现实主义或者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作品。虽然也会有一些远、全景或者特写镜头,但它主要是中近景的艺术。而舞台戏曲则是以舞台空间为框架进行表演的艺术。戏曲电影对演员的表演生活环境、服装与化妆的设计、人物表演表情都更加要求近于生活化。不如舞台戏曲艺术人物动作那么夸张,并且会自然而然的剔除掉不适合电影艺术表现手法的一些僵硬的程式化成分。
再次,电影声音艺术,要求演员在表演中的道白,必须符合与声音传播对象的距离感,没有必要像舞台表演那样,两个人之间对话,也要把声音传到观众席上的最后一排。舞台上表演的人物唱腔,往往有着较长时间的音乐前奏或者中间过门,电影艺术作品根据观众的审美要求则会适当缩短这些前奏、过门时间长度。对于一些过场性音乐进行必要的剔除,如此可以有效的推进戏曲影片故事情节发展节奏,不使观众因为感到故事情节发展太慢而离场。
最后,戏曲电影艺术作品在拍摄前,需要演员们在表演方面完成从舞台表演模式到电影表演模式的转移。由于戏曲电影的演员阵容往往都是从舞台上过渡过来的,但是戏曲电影剧本的创作到进入拍摄过程中,却一定是非舞台化的。这就要求电影剧组的艺术管理人员,组织老戏骨分兵把口认真仔细的帮助每位演员按照电影化艺术要求走戏。这是艺术作品从舞台艺术跳跃到影视艺术的一个极其重要环节。因为电影是声画合成的艺术,传统的舞台表演程式不能完全满足它的声画融合的艺术表现手段,正因为电影艺术具有了独特的表现优势,也就使戏曲电影艺术作品比舞台戏曲艺术作品会更加切近于观众,也就具有了电影的独特艺术魅力。(图片为与《大唐女巡按》部分演员合影)
图片说明:
1、第一张图片来自网络
2、其余图片来自作者提供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