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贤荣
——写在《曾贤荣文学作品选集》出版之际
作者:袁 勇
初识贤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铁道工程报》(原《铁道兵报》更名)和首都的几家大报上,不时看到贤荣所写的一些文学作品和新闻报道,看多了自然关注作者,文人相亲嘛,很快就知道他是铁道兵七师汽车营的(转工后铁十七局运输公司)宣传干事,而且是川籍人,未曾谋面。
上世纪九十年他和我在北京相见,从此我们走得比较近,也更熟悉、了解贤荣了。在部队时,贤荣战友在连队当过通信员、文书、司机,1984年“兵改工”后,他开过车,当过工班长、宣传干事、秘书。那时,他在写作方面已取得不小的成就,确实是相当不容易的,因为在基层非常艰苦,业余搞文学创作,其难度、艰辛是难以想象的。贤荣曾经和我谈到他的第一首诗是在床铺上写成的,第一篇散文《啊,那笑声》是在驾驶室里写就的……。
我也在部队连队生活工作过,能感受得到贤荣受过的那些苦处。不过孟子曰:“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我想,过多的艰难磨炼,无疑会给贤荣的创作带来无限好处。文学创作来自于生活,高于生活,又不能脫离生活,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就是贤荣创作的不竭源泉。
翻开贤荣的书稿,一首《工地遐想》“如万马奔腾,卷起一阵阵旋风,在那片广袤的土地上,垒起一条巨龙般的赤色纽带……一双双古铜色的手臂,挥舞着闪烁光芒的铁锹……一滴滴汉水如墨汁……”如此气势磅礴!散文诗写出了大(同)秦(皇岛)铁路湖东车站土石方施工的大干场景。
我也多次去过大秦铁路工地采访,那场面真是震撼人心,数百台自卸车、推土机、装载机来回穿梭,尘烟滚滚,遮天蔽日,汽车的喇叭声、哨子声、夯声、号子声此起彼伏,场景好不壮观。这首散文诗,不仅再现了当时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更让我回味到了从前,回味到了昔日铁道兵“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英雄气概,更加可歌可泣。
《重返工地》写的是贤荣调到公司机关从事新闻报道后,再回到筑路工地采访的感受。没有在筑路工地呆过的人,对工地是不了解的。一旦了解工地,就会对工地的人、物、事产生感情。光阴似箭,贤荣在中铁建系统一干就是二十年,从他的很多作品中,不难看出他那份对筑路工地的难舍之情。 《筑路工的妻子》让我的心灵又一次受到洗礼。“筑路工的妻子将思念筑成大厦作为永远的家….. 最怕的和最爱的是车站和码头……她们的月亮被鸿雁叼着,从海角飞到天涯……筑路工的妻子一肩挑起的是铁路,一肩挑起的是自已的家”。读到这里,我耳边仿佛响起了“兵改工”后那首情感歌曲《筑路工的月亮》“它不在天上,在心上…”,是啊,筑路工的妻子是不易的,丈夫四海为家,远在天涯,自已在家瞻养父母、抚养儿女、操持家务,白天十分勤劳,夜晚独守空房,彼此思念只能在心上……
1992年,我到包(头)神(木)铁路建设工地采访,这里地处毛乌素沙漠腹地,工作生活十分艰苦。在一帐篷内,发现里面竟住两家人。据他们说,由于条件有限,单位帐篷不多,想了很多办法才挤出了几顶帐篷,让临时来队家属住。晚上,两家人中间拉一布帘,先将电灯拉灭后,男人再到各自妻子的床上入睡……这样的窘境,让人无奈又深感痛心。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位强有力的女人支撑,而伟大的铁路建设事业后面,站立着一群默默奉献、平凡而又伟大的女人。
《工地夜色》是贤荣写的他原工作过的单位——中铁十七局建工处的事,文中那位吹萧工人姓张,老家在四川万源县大巴山深处。由于地处山区,妻子出门做农活又不能将孩子带在身边,只能将孩子用绳子拴在家里,怕孩子乱跑出事,结果孩子因口喝挣到水缸里喝水导致溺亡,事后其妻又离他而去……
这并非天方夜谭,在筑路工队伍中,类似的事还有很多。虽然它是一种悲剧,但却让人们看到了筑路工为了祖国的基础建设,舍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家国情怀。是的,当标语口号已不时兴的今天,这群人却始终高扬着“诚信、创新永恒,精品、人品同在” 的旗帜,以爱情、婚姻、家庭,乃至生命为代价,体验着另一种境界的崇高和神圣。真心实意也好,嗤之以鼻也好,他们就是在这样生活着、践行着,因为他们已将牺牲、奉献作为自已的职业属性深深嵌进了自已的生命深处,他们是新时代最可敬可爱的人。
真的,我很感谢贤荣让我再一次感受了铁建人的平凡而伟大。诗歌,有人戏称当代文学的“老鼠”,可是在贤荣这本集子里,我找不到“老鼠“被打的理由,他的诗歌朴素、真切!
我心中微微抖动
说明春天来临我预感
有事情将要发生
也将会意味深长
这是一个下雨天
我收拾好雨滴带来的感觉
把斗篱和文字
关进小屋
让他们独自面对——《因为春天》
当然,再多情的诗人的也终究逃脱不了现实的追打,那些散落的伤感记忆在人到中年后的路径上渐行渐远。同是生活失意人,我走进了你的生活,你也从此点缀了我的星空。然而,今夜的你就要离去,为我落下一地苦涩——《小站情思》。
贤荣还写了一些他家乡的文章。故乡是不敢忘记的,故土如母,忘记故乡就是忘却母亲。在《给母亲洗头》中:我挽起衣袖,用手在母亲满是泡沫的头上挠起来。母亲的头发有些短,而且少,不一会就洗完两遍。然而,就在为母亲清洗第三遍时,许是已无泡沫了,我突然看见,母亲已然是满头白发,搓着她的头发手上也有发涩的感觉,就像手握一把枯草。岁月让70岁的母亲无一根青丝,怎不让人触景生情。
他在《站在故乡的原野上》一文写道:“当初离开故乡,是因为故乡的贫穷。十八岁时,我毫不犹豫地、没有一丝保留地离开了这片伤心地。毋宁说我参军离开故乡是为了报效祖国,还不如说是为了躲避贫穷,或两者皆有之。现在想起来,当初的确是自己抛弃了故乡。如果说贫穷就是一种灾难,那么我就是被这种灾难逼得远走他乡,寻找出路。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选择,虽然在命运的轨迹中我偏离了方向,使得某些错误如期发生,也使我最终无法改变自己在困难面前被碰的头破血流的事实。但是,对于这一切,故乡原谅了我,每一次踏上这片土地,它都以母亲般的胸怀拥抱了我。
站在故乡的原野上,面对故乡的一切,我感慨万千,沧然涕下。从我这一代人也包括贤荣,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离开故土,远飞他乡,不都是为了理想寻找自已的出路吗? 我是一位曾经从事过新闻宣传、企业管理和工程管理的人,对文学作品看的较多,点评的很少,因此不敢妄为对贤荣的作品做过多的评价,关键是他写得有深度,我述评无高度。但我仍然认为贤荣的文章写得亲切、自然、朴实,仿佛很多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非常接地气。
文如其人,贤荣的作品何偿不是在写他自已呢?!
读贤荣作品,品贤荣人生,总有感动在心中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