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原创)
二十四节气之冬至
阴极之至,阳气始生。
日南至,月短之至。
日影长之至故日:冬至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随着冬至的到来,日照时间渐长,它告诉人们:冬至到,春将临。
相传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是当代的名医。在他告老还乡之时,路过南阳,看到这里的穷人正在受着冻饿之苦,很多人的耳朵冻得红通通的。张仲景不忍,他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煮熟捣碎,用面包皮包成了耳朵状,熬成了一碗“驱寒娇耳汤”。他就将汤分给穷人们喝,他们喝了后耳朵就好了。后来张仲景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在他死的这一天(冬至)喝“驱寒娇耳汤”,渐渐的,娇耳就成为了饺子。
在我的家乡,到了冬至这天,除了吃水饺的习俗外,最重要的是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上坟继祖送寒衣。人们到了冬至,数九开始,到了一年冬季里最寒冷的日子,人们为抵御寒冷,都要加穿棉衣棉裤,这时,也就想起了远在天国的亲人先祖,所以,都要赶在这天上坟,为已故亲人先祖也要送去御冬的棉衣棉裤,让已故亲人先祖们在极乐世界里也能安全过冬,这也成为了缅怀故人,化解思念的一种形式。
了解冬至的由来,弘杨传统文化,发扬继承良好的风俗习惯,让理念与信仰共存,风俗与传统并举。
晨起慢步河堤边
迎面寒风冻耳鼻
千草万树枯且瘦
田塬地垅生白霜
沙河流水平如镜
倒映两岸百尺柳
寒冬早起人烟稀
晨练碰面二三人
静听寒风弦外音
喜看梅花苞枝头
至来春萌待时发
牛归虎出生威风
又到了年末,或许,只是人到年龄了,更懂得了时间的珍贵,更明白了平常的日子就是精彩,而过了年,预示着自己又老了一岁,年华又流逝了一寸。这世间最好的时光,守着日升月落,细品生活百味,慢步来时的道路,一切顺从自然,在夕阳路上留下一抹彩虹。
二零二一年将翻过它最後的一页,在这一年中,收获了增添的年岁,稀落了满头的乱发,几份愁离,几多惆怅,又有多少感叹?往事以成过眼云烟。
岁月的风霜,在苍桑的脸旁又写下了逝去的风彩,春在冬日里蕴藏,历尽风霜雨雪,孕育着新春的到来。
版面图片限量,更多内容请关注美篇
美篇链接、请点击查看
图片说明:
1、第一张图片来自网络
2、其余图片来自作者提供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