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铁道兵文化
铁道兵文苑
铁道兵书画
铁道兵摄影
铁道兵诗社
铁道兵书刊
新闻聚焦
今日铁建
党建之窗
铁道兵历史
企业家介绍
企业介绍
产品推介
公益基金
组织机构
领导介绍
规章制度
铁道兵文苑
【寻梦乡愁】故乡的蒲扇
2023-07-19
作者:吴凤祥
浏览:
赤日炎炎似火烧,公子王孙把扇摇。岂止是公子王孙,农耕时代,用扇子生凉驱暑,是人们的首选。蒲扇摇起,夏日清凉,盛夏摇蒲扇是一项人人动手、祛暑热驱蚊虫的生存技能。
我的故乡江苏省如皋市白蒲古镇,地处长江三角洲,始建于东晋义熙七年(公元411年),就是因四周小溪沼泽多且多长蒲草,蒲草晒干为白色而得名。因此,白蒲人用蒲苇草编织草扇历史悠久,后来又引入南方棕榈树上的蒲葵做扇。在我懵懂的记忆中,白蒲人家户户有蒲扇。在古代,煮药时,用蒲扇加大火力。在近代,煤球炉、烧饼炉的扇风助燃少不了蒲扇。但不管在古代、近代,还是在有了电风扇和空调的现代,众人所熟悉的活佛济公手持之物,由于分量很轻,价格低廉,是人们在炎热的夏天用来扇风生凉,驱赶蚊虫的喜爱之物。
儿时的夏天,是蒲扇的夏天,整个夏天都是在蒲扇的摇晃下度过的。那时没有电风扇,更没有空调,夏天的蒲扇绝不是可有可无的。炎热的夏天正如俗语所言: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各种热似组团凑热闹,一拥而至,闷热、炎热、酷热、干热、熏着热,蒸着热;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一把蒲扇,几乎与人们形影不离,蒲扇除了扇风能带来清凉之外,还能驱散蚊虫的袭扰,摇累了时,还能放在屁股下坐一坐。那时不管是乡村还是城镇,不管在家里,还是在路上,亦或是在小树林等阴凉处乘凉,如影随形是一把蒲扇。 记得每年入伏前后,母亲就会把存放的蒲扇找出来,有圆形芭蕉叶的、有椭圆形蒲草叶编的、有上下没三角的棱形竹皮编的、还有麦秸草编的等;有些蒲扇用久了,扇柄处光滑可鉴,色泽深灰,古朴得像个古董;有的破损了,母亲就修修补补接着使用;扇面碎了的,用碎布缝补;扇把断了的,就找根大拇指粗的枝条劈开,将扇面夹在中间,然后用细麻绳缝捆好。那些修补后不上相的(不好看的),就留给父亲生煤炭炉。我家人多,每年都会增添几把新的,新买回的视同宝贝;为让蒲扇经久耐用,将芭蕉叶蒲扇的四周包装上一圈布条,用针线密实地缝扎好;蒲叶的宽大柔软轻便,用针线布条把蒲扇边缝好;竹皮的轻薄,用布条把边缝好后既美观又不扎手。麦秸草的,都是老顾客来我家理发时“赠”送的,虽然轻便好用,但极不耐用,用不到一夏,就像传说中济公手里拿着的那把神奇的破蒲扇。
最初家里太穷,连温饱都难解决,哪有钱买蚊帐。每天天刚黑父亲就早早关上卧室的门,只允许我们兄弟姐妹在外面或在客厅兼店面的角落里说话干家务(我父母开理发店),到睡觉的时候才允许进卧室。天黑了,顾客们都走了,父亲就拿条帚,打扫卫生,把散落在地面上、墙角落里的头发丝、头发屑清理出来,打扫过程中还故意碰撞起响声来,驱赶蚊子。扫完再从房间开始用蒲扇在屋子里各处扇起来,此时蚊子大多趴在窗户的沙绷上,父亲仔细地检查着,发现了蚊子,轻轻地用手把蚊子捻在纱绷上,确认没有蚊子了,他迅速把房门关住。全家人都在客厅里,坐在凳子上干家务的人在忙活,没有干活的拿着蒲扇给干家务的人扇风驱蚊。父母做了一天生意都很累了,九点左右天也凉快些了,我们兄弟姐妹都随父母进房睡觉。
我是“瘪落儿”(最小的),和父母睡一张铺。躺在竹篾编织的凉蓆上,让人有一种舒服的感觉。父亲再用蒲扇扇一遍,把房门关严。我白天顽皮困了,躺下很快就睡着了。有时天气太热,我躺在凉蓆上还会出汗,感觉身子粘在凉蓆上,情不自禁地就翻过身去。此时,母亲坐在铺沿上,侧身用蒲扇慢慢地扇着我的后背。一下,一下。风,凉凉的,柔柔的。凉风习习中,不知不觉就睡着了。有时也会热醒,翻一下身,母亲躺在我的身边,她的手撑着头已经睡着,感觉到我动,她手中的蒲扇又开始一下一下轻轻扇起来,我不知道自己什么时间睡着的,也不知道母亲一宿睡了多少觉?
在没有电扇没有空调的岁月里,蒲扇是扇风纳凉的神奇,是户户人家的标配。当时每个家庭基本是人手一把,一般是大人用芭蕉扇或蒲草扇,我们小孩用竹皮扇和麦草扇。记得小时候有个顺口溜:“六月天炎热,扇子借不得,不是我不肯,你热我也热。”因此,一般不会向外人借。有时边扇风,口里还会念叨几句“扇子扇凉风,扇夏不扇冬,你若问我借,等到八月中。”那时也没有人问人家借扇子。因为人们的扇子基本都是如影随行的,特别是结束了一天的劳作,精神和筋骨全都松驰下来。吃完晚饭,便摇摆着身子走出家门,手里摇着蒲扇,扇风驱蚊,散热解暑,纳凉去了。
上学时,在教室用书、本子扇,用自折纸扇扇。记得同学之间流行折纸扇,就是将硬纸等距折叠十数折,折成长条后对等折起,用手捏紧,中间用线系紧,然后将折展开,一把小纸扇就做成了。上课时,用其扇扇,轻轻晃动几下,小风轻微。我最羡慕家庭条件好有折扇的同学。折扇也称撒扇,那是竹木做的扇骨,韧纸做的扇面,用时须撒开,成半规形,聚头散尾,能折叠,合上是一条线,展开是一纸扇。扇面上有的是水墨画,有的是古诗词及相匹配的美术图案,古色古香的味道,精巧别致,风的大小,自己可灵活掌握,令人喜爱。那时教室里没有电风扇,又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老师可能也觉得热,随我们折腾。
76年高中毕业,拿到白蒲镇革委会的《批准下乡通知书》是7月24日,父母为我准备了简单的行李。临行前的大热天,虽然父亲知道我到农村去要参加田间劳动,用省吃俭用的钱给我买了个新凉帽,母亲还是将家里最好的一把蒲扇插在我的背包上,五味杂陈地对我说:“你大哥也插队在林梓,你们兄弟俩要相互照应。但他刚去代课,你要学会自己照应自己。本想把你这个瘪落儿的留在身边,但政策不允许……”我知道父母“儿多女多顾不许多”的无奈。大姐照顾安排白蒲化肥厂后去扬州化肥厂学习,二姐出嫁,二哥插队于勇敢公社,三姐插队于薛尧农场。大哥插队到林梓公社后,由于字写的规范,刚被征召到林梓文著小学代课,父母想把我交给大哥照应,又考虑到大哥刚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只好吩咐我独立自强。带着父母依依不舍的留恋,冒着炎热,带着蒲扇出发了。在农村生活的日子里,我感到了扇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夏日的白天,太阳火辣辣的,耀得人眼发花,蝉有气无力地在树上嘶叫着。社员们照样在玉米地里除草,他们知道,有草无苗,有苗无草,似乎没有调和的余地。衣衫湿了又干,擦汗的毛巾能拧出水来;干的时间长了,炎热难耐,他们就到地头找一树荫处歇凉,拿出插在腰后的蒲扇使劲的扇,让呼呼的风使自己凉快下来;没有蒲扇的,摘下头上的凉帽扇扇;彼此间抽抽烟,喝口预先准备好储藏在罐子里的水,相互聊侃,有的在树下铺开蓑衣,闭目惬息。
将近中午,农活干得差不多了,也正是大太阳顶头的时候,社员们就收拾东西收工回家,有些青壮年就到村边的小河去洗个凉水澡,我们刚下乡的知青就站到灌溉渠里洗擦身子,洗去劳作的疲惫和炎热,夏天有水的地方就是大家的天堂。
平时在家里桌子吃饭的人们,而夏季为避暑多在屋檐下、过当或门前的树下,摆上桌子吃饭。酷热的空气让人大汗淋漓,吃顿饭都炎热难耐。吃完饭,男人们便手摇大蒲扇,找过荫凉处,铺上凉蓆或蓑衣小憩,睡午觉去了,女人们收拾饭桌清洗碗筷后,大都在荫凉的过当处,铺上凉蓆或苫子,坐在上面用蒲扇边给孩子扇着风,边做针线纳凉。那时乡下的节奏慢,尤其是午后,总是懒洋洋的,一副没有睡醒的样子。
夜幕降临后,地表温度虽说是较白天有所降低,但屋里屋外依然高温闷热。吃完饭,社员们带上蒲扇,带上小马扎,小板凳,有的在自家的屋檐下,有的到村外的树林里,更多的是去生产队大场边的大槐树下纳凉。聚拢在一起的男女老少,或高谈阔论,或慢声细语,漫无边际地侃着、聊着,内容宽泛庞杂:天南地北,古往今来,家长里短,奇闻逸事,神仙鬼怪,人间烟火……应有尽有,无所不包,人堆中不时传来阵阵欢声笑语;老年人是讲故事的高手,孩子们是听故事的主角;故事的内容多是长辈们口耳相传或他们的人生经历加之润色,随口的夸张,即兴的吹牛,倒也其乐无穷。夜幕下的村庄成为乡亲们交流情感,传递信息的场所,处处透着和谐温馨的气氛。
酷热的夏天,蒲扇一摇,顿觉生产出神仙般的凉气感觉,在蒲扇的轻摇慢摆中变得格外清凉和舒适。老头衫、蒲扇、再加一个茶杯,坐在大门槛上,是那时那景的历史风貌;生在酷暑天的孩子被女性长辈摇动蒲扇纳凉,是夏天一道靓丽的风景。凉床儿夜夜搬,蒲扇天天扇,搬走了年年的酷暑,扇走了悠悠的岁月。现在每到夏天,总会有一把蒲扇,在我眼前浮现……
如今经济发展了,科技腾飞了,人们可尽情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物质享受。夏季降温祛暑的电风扇和空调等各类电器应有尽有,遍布在家庭和各工作场所,人们已不再为火炉的夏热而费心。有些人甚至天一热就开空调,而且开的温度很低,既浪费了能源,也被吹的浑身不舒服;因空调制冷的风是刺骨冰凉的,电风扇吹出来的风是猛硬的。为此,有的人得了空调病,而且当浑身汗水淋漓时进了温度低的空调房,极易得感冒;有的让电风扇吹得中风,嘴歪脸邪。
其实在我看来,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要相互结合,要相辅相成。要根据工作生活的环境,氛围的舒适度,来确定使用什么降温设备。一旦空调把温度降下来了,再用电风扇或蒲扇。对于我们老年人来说,摇蒲扇不但能扇凉,还能扇来健康。炎热季节,我们老人经常手摇扇子,不仅可以消暑,还能起到健身防病的作用。摇扇子是一种需要手指、腕和局部关节肌肉协调配合的上肢运动;对上肢关节肌肉的锻炼,可以促进肌肉的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力量和各关节协调配合的灵活性,能够有效预防和改善肩周炎;摇扇子还可锻炼大脑血管的收缩与舒张功能。
《黄帝内经》说:“夫百病之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住。”又说:“百病生于气也。”“气”就是情志。夏季人的情绪容易起伏不定,情志养生尤其重要。扇子就是情志养生的一个很好的工具。
摇扇子会给人带来悠然自适的好心情,许多影视剧中,古代的文人墨客喜爱把玩扇子视为“怀袖雅物”,一些诗人词人,除了饮酒作诗,经常边摇纨扇边吟诗作赋。与扇子有关的诗词大量出现,像李峤的《扇》、白居易的《白羽肩》、唐怡的《咏破扇》等等。“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的南唐后主,有两句《咏扇》诗:“揖让月在手,动摇风满怀。”此等惬意,自然令人忘忧。苏东坡说“千里快哉风”,其实,何必有待于千里之外呢?中国人长于自力更生,手摇蒲扇或折扇,自己就是快哉风的制造者,成就感和舒适感同行,何乐而不为。
一把蒲扇普通平凡,摇来天地的灵气,既有五千年文化的凝聚,也传承着人间的真挚关爱,分享着自然的恩泽,载满盛世华章。我坚信其会像民族文化一样,代代相传,使后代子孙承前启后,在安乐中进取,在进取中阔步前行。
炎热的夏季,故乡的蒲扇总是在我眼前闪耀……
图片由作者提供
(本版编辑: 老粥)
上一篇:
造桥人和他的桥(1)
下一篇:
山水有相逢 ——在深圳邂逅刘波战友
慈善与公益
陈自岭~七律·肥城桃花节
沈克法~七律二首
清明不忘老人恩 —赞会来和酆鑫冒寒冷赴坟地祭
苏陕两省铁道兵文化交流活动圆满结束
植树节 陕西省铁道兵志愿者开展植树活动
徐州市铜山区行知实验小学参观铁道兵历史文化纪
吉林省铁道兵文化联谊会 2025年三八节联欢会
在雷锋纪念日松江区铁道兵志愿者服务团到社区为
章卫国~我怀念那个时代
李繁~七律.雷锋精神
信息聚焦
两会国企直通车|中国铁建戴和根:在更好服务国家战
铁道兵文化网春节放假通知
专访中国铁建董事长戴和根:发展战新产业是中国铁
新的起点 新的进发——全国退役军人事务厅(局)长
昼夜驰援! | 中铁十五局抵达西藏震区抢险救灾
元旦祝福【贵州省铁道兵文化联谊会】
2025元旦献辞【广东省铁道兵文化联谊会】
元旦献词
铁道兵文化公益基金在京召开哈尔滨铁道兵纪念园
致敬!永远的铁道兵
铁道兵文化
玉兰窗外舞 垂柳岸边摇 一— 铁兵文苑楹
《别院一隅》
《稻香萍踪》雷建珂文集之十(麻柳树下、西河滩
《从军五十年》之十四
长篇纪实文学《路魂》(连载之二十六)【原创】
董利华的公文包【原创】
专访:铸就消防行业品质传奇——访广西建荣 消防
陈自岭~七律·大风
蓝家盛~《市民广场》
【蓝港诗联社】四月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