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铁道兵文化
铁道兵文苑
铁道兵书画
铁道兵摄影
铁道兵诗社
铁道兵书刊
新闻聚焦
今日铁建
党建之窗
铁道兵历史
企业家介绍
企业介绍
产品推介
公益基金
组织机构
领导介绍
规章制度
铁道兵文苑
“龙骨甸大桥事件”谎言严重损害了成昆铁路与铁道兵形象
2021-07-15
作者:洪承惠
浏览:
一、“龙骨甸大桥事件”谎言严重损害了成昆铁路科学性
多年来,“龙骨甸大桥事件”的谎言经过添油加醋、形成了多种版本。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在全线最长的1165.94米大桥施工中,当浇筑七号桥墩时,铁道兵战士熊汉俊不填跌入40米的桥墩中,被混凝土掩埋,(还有说使用了速凝水泥),无法将其救出,与水泥浇灌的桥墩永存。经查证,这是彻头彻尾的谎言,熊汉俊烈士是在修黑井隧道塌方中牺牲的,安葬在云南䘵丰县黑井铁道兵烈士陵园。
而有一位军事科学院的江姓研究员将这个谎言搬上了国家级讲坛,引起了成昆铁路建设者和铁道兵指战员极大愤慨。其中原因之一,是严重损害了成昆铁路科学性。
选自微信群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的铁路事业处在世界铁路的落后行列。然而,在成昆铁路建成通车14年后,联合国于1984年将象征人类伟大工程的成昆铁路牙雕模型与美国阿波罗宇宙飞船登月带回的岩石、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模型评为特等奖。
一个主体属于土木工程的成昆铁路,居然与二个顶尖航天工程并驾齐驱,这是联合国对中国成昆铁路伟大壮举与科学成就的充分肯定。
成昆铁路的胜利建成,是从自身较低生产力水平出发与尽可能采用新技术的完美结合,铸造了中国铁路事业的里程碑。
成昆铁路全长1100公里,沿线地形与地质十分复杂,有“地质博物馆”之称。
就是在这样极端困难的地形、地质条件下,在新中国百废待兴的艰苦年代,我国地质、勘测设计技术人员,先后进行了地质测绘1500平方公里、地质钻探21.2万米、挖探1.3万米,又经过长度是建成线路10倍的(1万1千公里)的比较线勘测,比选了300多个方案,历时13年,最后确定了设计建设方案。
经过30余万筑路大军的浴血奋战,成昆铁路终于在1970年7月1日建成通车。
1985年春天,中国举行首次国家科技进步奖评选工作,铁道部将成昆铁路列为争夺特等奖的项目。
评委听了有关专题的汇报,审阅了成昆铁路的勘测设计总结,看到在第二勘测设计院总工程师郝昭謇的率领下,历经重重考验,闯过道道难关,用智慧的工程曲线,克服了巨大的地形高差,绕避了重大不良地质地段,在全线创造性地采用了7处盘山展线,线路13次跨牛日河,8次跨安宁河,49次跨龙川江的壮举。
评委还查看了铁道部会同地质部门组织专家对成昆铁路回访考察的结论:线路的地质工作,铁路选线和工程地质问题的处理是成功的。这是1975年做出的结论。
评委们又全面审查了丰富的技术资料,信服地认为:成昆铁路采用新技术是很全面的,有些项目达到或超过了当年的世界先进水平。
在线路的下部工程,有隧道、桥梁、路基工程。
隧道方面,引进国内外的一些先进技术和施工机械设备。组织隧道方面的新技术战斗组16个。这是一支向隧道施工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的科技队伍,解决了技术关键问题,对加快施工速度、提高隧道修建水平起到了很大作用,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
桥梁方面,在钢梁、桥墩、基础三方面取得显著的进步。钢梁:采用了44米结合梁和64米至112米栓焊梁,112米栓焊梁已接近世界水平;金沙江的192米钢梁是当时国内铁路的最大跨度。桥墩:从实体到空心,从厚壁到薄壁,从砌块到钢筋混凝土,逐步向轻型发展;采用了柔性墩、板凳墩和多线双柱式钢架墩新结构。基础:发明了钻孔桩和挖孔桩,成功解决了卵石层基础施工难题,并扩展到路基挡墙、护岸、隧道边墙、明洞基础以及整治滑坡的“抗滑桩”,显示出它的广阔前景。
在施工机械化方面,建立了我国第一支土石方机械施工的专业队伍;在隧道、桥梁、路基的施工中,开创了铁路施工机械化的新纪元。
在线路上部建筑,采用支承块整体道床,铺设轨枕板整体道床;线路采用无缝钢轨,为铁路提速创造了条件,积累了经验。
在通信信号的“大脑”系统,采用以大综合小同轴电缆为通道的区段自动电话、300路载波机、电子调度集中等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设备。
在牵引动力方面,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代东风型电传动柴油机车,实现了“我国第一条全线一次采用内燃机车牵引的Ⅰ级干线”。
还专门成立新型架桥机战斗组,研制出不需要岔道、可自由进出隧道、铺轨与架桥一体的新型架桥机。
当时铁道部技术处处长张文栋写了篇文章说,“成昆铁路的技术进步成果占了全国铁路的70%~80%。”
一项项的丰硕成果令评委们无不感叹:“成昆铁路就该是特等奖!”
1986年5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了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原西南铁路建设工地指挥部司令部总工程师谭葆宪作为成昆线的代表登上主席台,捧回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的奖杯和奖状。
参加成昆铁路会战的获奖单位和个人有: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铁道部第二工程局,铁道兵1师、8师、10师,西南铁路工地指挥部、铁科研;谭葆宪、郝昭骞、许志仁、罗有志、曹志道、李国华、程庆国等。
国家授予成昆铁路建设科技进步特等奖。(选自《铁道部第二工程局志》)
国家授予成昆铁路建设科技进步特等奖,是一个科学的春雷,终将覆盖在成昆铁路上的“文革尘埃”一扫而光,显现出成昆铁路中固有的先进科技的光芒。成昆铁路大会战虽然受到“文革”的干扰,但成昆铁路的科技成果依然光彩夺目,这是来自全国各单位的专家学者与广大筑路工人、战士团结奋战的丰硕成果,包含着无数次斗争、实践、总结、升华的创新理论。成昆铁路是科学性与铁血相结合的结晶。
“龙骨甸大桥事件”的谎言对成昆铁路的科学性、先进性造成极大伤害。
成昆铁路是国家级铁路干线,设计时经过严格计算,规定了桥墩的混凝土强度;在施工前,化验室作了水泥、砂石、水的配比试验,配出的混凝土试验块,经28天养生完全凝固后,再经压力测试,达到标准后,才将配方下发工地,指导拌合在混凝土。而施工用的混凝土,也将分批收集成测试块,作好记录,存放在试验室,等到养生28天完全凝固后,再进行压力检测。这一前一后的试块,一般三个一组,用三个试块的强度平均值作为这一组试块的强度。若是发现已经浇筑的桥墩混凝土达不到指标的,要作为质量事故,采用弥补措施,严重的拆除重新配比成强度合格混凝土重新浇筑。这是铁路施工起码的要求。
试验块(选自网络)
桥墩一般采用强度为140级混凝土,每立方厘米要经受140公斤压力。如果掩埋着一具含水量达百分之七十左右的成人遗体,必然转化为松软空体,可使得这个桥墩的压力强度造成巨大损失。一位当年参加成昆铁路的工程师气愤地说:“从工程上讲,这是违反素混凝土实体墩设计原则的危墩,这一节必须炸掉重来!”
谎言的制造者与跟风者根本不懂桥墩施工流程与质检制度,而一味强调铁血性而无视科学性,抵毁了成昆铁路的科学形象,怎能不引起业内人员的无比愤恨呢?
请问江英研究员:你不调查,不研究,将这个谎言搬上了国家级讲坛,名曰宣传铁道兵,实为诋毁成昆线。就此事而论,你在国家级讲坛充当了抹黑成昆铁路科学性的先行者角色,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二、“龙骨甸大桥事件”谎言严重损害了铁道兵形象
铁道兵部队诞生于解放战争的战略大反攻前夕,1984年铁道兵撤销并入铁道部,35年来,铁道兵听党指挥,为祖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战斗、做出了无私奉献,有8000多名官兵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腥风血雨的战争中,在艰难困苦建设中,铁道兵指战员团结奋战,官兵一致、生死与共,形成特有的官兵关系融洽关系与铁骨柔肠的特质。
先说一个官兵生死不离的事例。
1965年9月3日,在成昆铁路会战中,大桥弯隧道正紧张施工。铁十师47团22连战士徐文科操纵着风枪,进行隧道边墙马口扩大,只听“轰隆”一声巨响,排架倾倒,徐文科和周围几个战友被塌下来的碎石及支撑木紧紧压住。
徐文科发现,自己与身边的两个战友都被土埋到腰部,碎石还在不停下落,于是将自己的安全帽取下来,强行戴到了旁边那位被埋的战友的头上。
副指导员张保祥赶到了现场,关切地问:“小徐,怎么样?”徐文科坚定地回答说:
“副指导员,我不行了。你们快出去,不要为我付出更大的代价。”张保祥含着热泪安慰他说:“首长和同志们都来了,一定能把你们抢救出去!”
“哗!哗!”洞内不断响起落石声,时刻威胁着同志们的安全。徐文科再次催促张保祥:“副指导员,你们快出去吧!”张保祥激动地说:“我们都是阶级兄弟,你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沉住气,争取时间,早点脱离危险!”
碎石挤压,空气窒闷,伤痛剧烈,徐文科陷入了昏迷……当他从昏迷中醒来了,发现大家还在抢救自己时,不禁埋怨起来:“副指导员,你们怎么还不出去?”张保祥坚定地说:“小徐,我们同生死共患难,一定要救你一道出去!”
碎石还在下落,副指导员用身体护住他,把自己的安全帽给他戴上。徐文科由于埋太深,终究没抢救出来。
徐文科烈士(选自《万水千山只等闲画册》)
徐文科入伍半年就壮烈牺牲,年仅21岁,他关心他人胜过自己,在危急时刻不怕苦、不怕死,充分表现了铁道兵战士硬骨头精神。副指导员张保祥冒着生命危险,一直怀着“一定能把你们抢救出去!”的信念,不停地抢救,直到徐文科停止呼吸。
再说一个铁道兵对待牺牲战士遗体处理的事例。
1966年8月27日,是铁一师三团战友们刻骨铭心永生难忘的一天。驻地在禄丰县一平浪的蜜蜂箐,是一个高山连着高山的地方,山势很陡峭,两山夾一沟,铁路桥隧道相连。
1966年8月连降大雨, 27日深夜,上游山洪暴发,洪水象脱缰的野马,夹带着石块、泥沙一齐往陡峭的下游倾泻,三团地势较低的帐蓬中正在倒班酣睡的战士被泥石流一起冲走。部队的人员、物资受到严重损失。
戚广和团长将干部、党团骨干集在一起,慷慨激昂地说:“我们遭遇大自然带来的摧残,相当于抗美援朝战争中最大的一次牺牲。毛主席教导我们,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为三线建设而死,死得其所!我们要前赴后继,继续战斗。”随即部署了打捞遗体的工作。
遇难战友绝大多数只穿一条短裤,象藕塘里的藕一样埋在深达两米左右的淤泥里。有的战士被石块砸破(碎)了头,有的战士躯体不全,见者无不悲伤,大家小心翼翼收集并尽力保持完整。46具遗体按惯例进行整容入棺,举行追悼大会。遗体被安葬在云南省禄丰一平浪铁道兵烈士陵园。
笔者曾采访过原铁十师政委徐冰、铁道兵西南指挥部政治部副主任李文书,调查询问过所谓“熊汉俊坠桥事件”。他们都坚定说:根本没有那回事!那是对铁道兵的污蔑!不管因为什么原因牺牲,都会千方百计找到遗体,开追悼会,进行妥善安葬。
2014年11月7日采访徐冰时的合影。中为徐冰,左为阳庆珍(徐冰爱人)。(罗忠碧摄)
2017年8月29日采访李文书时的合影。右为李文书。(罗忠碧摄)
面对艰苦,重担抢着挑;面对危险,冒死抢着上。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苦在一起,能产生一种特殊的凝聚力;生死与共,能铸就铁道兵独有的向心力。一首《铁道兵志在四方》就能把互不相识的铁道兵凝聚在一起,这不是铁道兵铁骨柔肠的特质吗?这不是当代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吗?
一问谎言的制造者与跟风者:铁道兵官兵生死与共、铁骨柔肠,会见死不救吗? 二问谎言的制造者与跟风者:桥墩混凝土是一节节往上浇筑的,因为桥墩竖向有坡度,不同髙度的截面也不尽相同。在高2米左右一节模板的模顶掉下来,会救不起来吗? 三问谎言的制造者与跟风者:浇筑混凝土,必须经过搅拌,浇灌,捣固的操作程序。现场施工人员是很多的,如果有人掉进模板内怎么会见死不救呢!你们的良心何在!你们的人道何在!
广大指战员表示:铁道兵牺牲几千人,每个烈士都是我们亲爱的的战友,我们不可能将一个英烈埋进桥墩里。
“龙骨甸大桥事件”的谎言不仅严重损害了成昆铁路的科学性与中国铁路建设里程碑的形象,同时,严重损害了铁道兵部队官兵生死与共、舍己救人的铁骨柔肠形象。
请问江英:现在你认识到铁道兵指战员对你不当言行摁住不放的原因了吧?
下篇提示:“龙骨甸大桥事件”从江湖到讲坛的深刻教训——浅析三个原因。
作者简介
:洪承惠,男,1962年自上海复旦大学工农预科应征入伍。历任铁道兵一师战士、班长、政治处干事,全程参加成昆铁路大会战。1978年10月转业,历任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科员、镇长、街道办事处主任等职。2004年8月退休后,立志全力写好纪实作品《成昆铁路大会战》。
2021、7、13
图片、照片均由作者提供
(编辑: 老粥)
上一篇:
戳穿“龙骨甸大桥事件”谎言的三个谬论——不可能发生,也不容许发生!
下一篇:
真实的历史才有生命力——关于“商榷”一文的按语
慈善与公益
六一儿童节 关爱老区贫困留守儿童
陈自岭~七律·肥城桃花节
沈克法~七律二首
清明不忘老人恩 —赞会来和酆鑫冒寒冷赴坟地祭
苏陕两省铁道兵文化交流活动圆满结束
植树节 陕西省铁道兵志愿者开展植树活动
徐州市铜山区行知实验小学参观铁道兵历史文化纪
吉林省铁道兵文化联谊会 2025年三八节联欢会
在雷锋纪念日松江区铁道兵志愿者服务团到社区为
章卫国~我怀念那个时代
信息聚焦
铁道兵战友、著名编剧韩志晨赠书仪式在北京举行
出圈啦!铁道兵博物馆再揽一项省级荣誉!
铁道兵文化公益基金铁道兵文化网举办编辑培训班
两会国企直通车|中国铁建戴和根:在更好服务国家战
铁道兵文化网春节放假通知
专访中国铁建董事长戴和根:发展战新产业是中国铁
新的起点 新的进发——全国退役军人事务厅(局)长
昼夜驰援! | 中铁十五局抵达西藏震区抢险救灾
元旦祝福【贵州省铁道兵文化联谊会】
2025元旦献辞【广东省铁道兵文化联谊会】
铁道兵文化
《西线烽火——铁道兵二团援越抗美纪实》(连载
《从军五十年》之三十八
《稻香萍踪》雷建珂文集诗歌篇: 总34(再晤曹公谷
荐读‖《铁血雄师·沙巴扫墓》
幸福童年:五零后的纯真岁月
在云端触摸生命的褶皱 一一梵净山游记
军哨——学兵连的故事(系列)
李道斋 ~ 诗歌三首
王绍春 ~ 【满江红】纪念我国第一枚洲际导弹
冉崇华 ~ 七律·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