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寻找八烈士墓

 



寻找八烈士墓   

  

  1960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八师三十六团奉命进驻浙江建德县,承建浙江兰溪经梅城至杭州铁路。《建德县志》载:“1960年,县境内有修建第二条杭州至兰溪铁路之举”但由于当时形势所迫,该工程于1961年8月下马。此处所言“杭州至兰溪铁路”的规划线路是指自桐庐进入建德县安仁,过大畈,穿乌龙山隧道,跨小里七里泷大桥,经洋尾、麻车进入兰溪的第二条杭兰铁路。

  1961年6月,铁道兵第八师三十八团参加杭兰铁路建设,一营进驻麻车乡,营部设在麻车草袋厂,一营五连驻扎麻车长岗脚村。

  一、

  1961年7月22日,一营五连六名和十五连(机械连)两名共八名战士,在武装泅渡兰江军训中不幸牺牲。

  是日下午三时许,天气无异常,五连按计划从长岗脚驻地出发,到达兰江东岸麻车埠吴家大溪出口处,整队下水进行全副武装横渡兰江训练。这里江面平缓,水并不深,是兰江麻车段水面最狭窄处。五连官兵一鼓作气,安全抵达彼岸。

  下午四时许,横渡队伍自对岸返回东岸。但是瞬间天气突变,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间下起了大暴雨,兰江江面水位骤然上涨,一名战士被江水卷走,战友们不顾一切扑向前去营救,其间又有多名战士被冲散……

  时任麻车公社党委书记殷连发得悉情报,立即指示公社干部火速通知麻车民兵骨干和村民进行救援。他们驾船拼命前去试图抢救被江水冲散的战士们。孰料,木船划出不远处,却被汹涌的江水所掀翻。

  时为铁道兵第三十八团宣传队文创员谢崇兴,正与团部宣传干事在东岸游泳时,目睹了村民划出去的木船被汹涌的江浪所掀翻,他们预感到对岸的情况可能很紧急。他说:“那天,天气突然变化,电闪雷鸣,三十八团武装泅渡训练在风大浪急中突发危难,当地革命老村出动船只救援却被风浪掀翻。风浪后,救起被江水冲散的二十多名战士,其中八位战士不幸牺牲。”

  那天暴雨和风浪持续的时间很短暂,一切都发生在那一瞬间。烈士所在部队的原始档案记录八名战士牺牲的时间是“1961年7月22日下午五点半”。

  二、

  “有八名解放军烈士墓葬麻车吴家大溪边,我读小学时学校组织我们去扫墓。”不久前,文友楚楚对我说。楚楚小学时的江国树老师告诉她:“八名烈士是驻扎在麻车长岗脚造铁路的部队战士,在武装泅渡兰江训练时牺牲,其中一名烈士叫刘强兴”。

  楚楚的重要信息让我顿悟,“造铁路的部队很可能就是铁道兵!”我立刻联想到了1960年和1961年驻扎在建德、之后我参军所在的部队——铁道兵第八师所部。因此,我想知道八名烈士的姓名、部队番号、墓葬位置、牺牲时间和原因以及他们有没有亲人等确切信息的心情更迫切。

  无奈时过境迁六十多年,询问相关部门,无果;查阅相关志书,无载。北京铁道兵战友林建军给了我一条很重要的信息,在她主编的《铁道兵英名录》中载有以下文字:“刘天福,铁八师三十八团五连班长,1961年7月22日在渡江训练中牺牲”“陈美茂,铁八师三十八团十五连战士,1941年生,1961年7月在浙江省牺牲”,并载有同年、同月、同日、同部队牺牲的郑朝达、杨泽伦、刘长兴、唐永康、朱天华、杨光文6名铁道兵战士的名录。但是,这六名烈士在牺牲原因(安葬地点)一栏中,只注了“不详”两字。

  因此,寻找八烈士墓,辨识碑文内容成了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三、

  2022年8月18日,在楚楚的引领下,与文友国良和洪军同往大洋镇麻车村走访村中的老者,寻找六十多年前葬于麻车埠的八烈士墓。

  1961年,八烈士分葬麻车埠吴家大溪南岸的八座墓,因1968年年底兰江下游富春江水电站建设蓄水而上移合葬。

  我们在麻车埠吴家大溪南岸密布的荆棘丛中几经周折,却找不到楚楚记忆中的二十多年前她所看到的烈士墓。数小时后,终于在大溪南岸麻车鼓风机厂厂房后的短松冈上,找到了因1978年“农业学大寨”运动造梯田时,八烈士墓第三次迁移的合葬墓。

  但是,劈开纵横荆棘,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座只有坟堂和墓砖散落的空穴墓,坟堂中心有明显凹状,并长出了碗口粗小树,无墓碑,也不知烈士的遗骇迁去了何处。

  在此关键时刻,原建德市民政局李长乐科长,又为我提供了一条很重要的信息:“八名烈士中还有一位名叫郑朝达,他是贵州省六盘水市人,2012年其子孙后人一行六人前来寻找、祭拜烈士墓”。

  八烈士墓因年久、无主、多次的迁移以及自然风化等原因,墓碑已无存。在第二次迁坟时,工作人员从第一次合葬墓中取出了部分残碑,将这些残碑拼合成了“刘强兴”烈士的名字。因此八烈士第二次合葬墓刻有“刘强兴等八烈士之墓”字样。《铁道兵英名录》所载八烈士名录中的“刘长升”即为“刘强兴”,抑或是后来相关单位在整理登记烈士名录时,将“刘强兴”误作了“刘长升”。

  2013年清明节期间,八烈士合葬墓因“革命烈士集中安葬”再次迁移,合葬于建德市大洋镇大洋新村双童烈士纪念馆内。郑朝达和刘强兴两烈士的亲人参加了八烈士的遗骸迁葬,市民政局和大洋镇政府相关人员再次将原合葬墓中的残碑进行拼合,拼合成了“刘强兴”和“郑朝达”两烈士名字后再次将残碑葬入墓穴。八烈士第三次合葬墓碑刻“刘强兴、郑朝达等八烈士之墓”。

  四、

  2012年8月28日,再次与文友忠兵、国良去往八烈士牺牲地寻找八烈士的墓葬地。

  我们又一次前往烈士牺牲地,继续寻找当年的见证者,听他们讲述被历史的长河冲淡了的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烈士牺牲前一天的晚上,他们和全营官兵还有当地百姓在麻车埠一起看了一场《海霞》的电影。”

  “他们在岸边整装待发时的精神状况都很好,五班的战士是手拉手呈一字队形冲向江中的。”

  “天气突变,上游衢江洪峰到达兰江麻车段,八名战士被洪水冲散先后牺牲。”

  “战友们将八烈士的遗体整齐地排列在沙滩上,部队领导派兵警戒保护。”

  “我们远远望见牺牲战士的遗体时,心里很悲痛,他们都还是很年轻的孩子。”

  “当时的公社七名干部全部出动参加抢救,之后协助部队处理烈士后事。”

  “战友们为牺牲的八名战友换上了崭新的军装,并用白布包裹着他们的遗体入殓。”

  “团部来人参加了他们的安葬仪式,全过程都拍下了照片。”

  “当天全连战友为八烈士守灵。”

  ……

  致敬烈士!

  我们不会忘记你:

  杨泽伦,贵州遵义人,5连班长,牺牲时22岁

  刘天福,贵州开阳县人,5连班长,牺牲时21岁

  郑朝达,贵州六盘水郎岱县人,5连战士,牺牲时21岁

  朱天华,贵州贵阳人,5连战士,牺牲时22岁

  杨光文,贵州黔西人,5连战士,牺牲时22岁

  刘強兴(长升),湖南娄底人,5连战士,牺牲时19岁

  唐永康,广西富钟县人,十五连战士,牺牲时21岁

  陈美茂,广西富钟县人,十五连战士,牺牲时20岁

  他们牺牲时的平均年龄仅21岁。

  我在铁八师万铁堂战友的帮助下,得到了铁八师这八名烈士的原始档案资料时,竟然发现广西籍的唐永康和陈美茂两名烈士是同年同月同日入伍的同乡,又是同年同月同日加入共青团、同年同月从新兵连分配到同营同连同一个班、同年同月同日牺牲在同一地。

  八名年轻的铁道兵战士,牺牲了他们像朝阳般的生命,让我们这些活着的人们想起了他们心里就难过。当晚,我拨通了八名烈士中我所得到的唯一一个远在贵州六盘水郑朝达烈士的儿子郑廷芳的电话,年逾古稀的郑廷芳很感动,他十分感谢浙江建德,感谢铁道兵战友还记得他父亲。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