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一连故事:战斗在襄渝线上

  

 

一连故事:战斗在襄渝线上

  

  胡可荣

  在蜀河镇团指挥所的日子

  在成昆铁路即将完工前,兵部已下达命令:铁10师立即准备襄渝线的开建工作。

  1970年1月,我团司政后三大部门各抽调一名副职领导和几名参谋、干事、助理员组成襄渝线设防指挥所,由总工程师杨育昌带队,从四川省德昌县出发,乘汽车火车开赴陕南,我是政工组的成员之一。在西安下火车的早晨,正逢农历大年初一,车站和街道上行人稀少,空空旷旷的。在四川住久了,初到西安的隆冬,感到冷得受不了,赶快进入车站南边的解放饭店。这个饭店仅有两层高,在当时也是西安挺耀眼,车站附近最好的建筑。里面有暖气,窗明几净,这对长期钻山沟住茅草房的铁道兵来说,是一种高级享受。

  我们在这里吃早饭,几样小菜、稀饭、馒头和花卷。然后乘自己带的汽车翻越秦岭先到安康,再改乘小轮船顺汉江而下,经旬阳至蜀河鎮。

  指挥所的任务具有多重性:根据设计图纸实地勘察测量,架设通讯线路,选点设房;了解社会民情,编写新任务教育提纲,为大部队移防行军和机械材料设备进入新区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所以,指挥所成员中,既有部门领导和机关工作服务人员,也有技术人员、汽车司机和一部分战士。为了给后续人员物资的转运提供方便,在西安、安康和旬阳三地设立了转运站。

  我团的施工区域西起棕溪公社的展园村(与5师23团衔接),东至蜀河镇南滩和我师50团连接。指挥所的政工组一开始只有丛建兹副主任和我两个人,一个月后,当各营进驻一个连队时来了一名群众工作干事。三个月后,从广东、湖北两省征的新兵在湖北省黄陂县训练完后,便直接进入新区。

  对于铁道兵来讲,条条铁路都是党中央毛主席来自审定的革命线,是反帝反修的战备线,是关系国家安危的生命线,也是造福于人民的幸福线。“争速度抢时间”,是长期通用的口号,在成昆线上奋战了7年多。现在,连休整喘息几天的时间都不给,又马不停蹄地转战到襄渝线上。

  指挥所的工作,关系到近两万多部队人员和地方民兵的按期上场和大量机械物资的进入。没有公路,一切物资和人都进不来。先头步行进来的人没有房住,没有饭吃,陡峭的山坡上很难找到一块平地可以搭帐篷;在人口稀少,贫穷落后的当地没有粮食可购,没有蔬菜可买,没有房屋可租借;水流汹涌的汉江常把近在咫尺的两地从中隔断,使半个小时可到的地方,只能隔岸相望,非要绕几十里路才能到达。总之,我们当时处在困难重重,举步艰难的环境中,其艰难程度远远超过成昆线初期。

  当时,我每天早出晚归要爬山步行几十里甚至过百里路,到农村走访群众,到连队了解情况,察看施工区域内的地形路线,指导营连干部抓部队和民兵的政治教育。凡属政治处的业务工作,我都要做。

  头戴一顶草帽,手柱一根木棍,肩挎一个军用水壶和一个军用挎包,挎包内装着笔记本、牙具和几个冷馒头,这就是我的行装打扮。到天热时干脆把上衣脱了装在挎包内,捲起裤腿,只穿一件背心,军不像军,民不像民。风吹日晒不用说,有时下雨找不到躲避的地方,淋得如落水鸡。喝凉水、啃干馒头,一天吃不上一次饭的事是常有的。晚上回来后还要加班写材料,向领导、向师指挥所汇报情况,请示问题。

  再后来,由于部队和民兵上场多了,工作实在应付不过来,经领导同意,从连队选调3名文化程度较高的战士临时来帮助工作,即新闻报导组,由我负责指导。有了这3名战士作帮手,我的工作能拉开闩了。我事先把采访调查题目和了解连队工作的内容列出来,把业务工作和报导工作结合起来,教方法,提要求,详细布置。次日,同他们一起出发,分路进行。晚上回来汇报当天情况和安排次日工作,再连夜加班撰写稿子或材料,天天如此。

  在某种意义讲,一个人的工作能力是逼出来的,也是在实践中练出来的。由于股内其他同志还没有来,所有的材料必须由我自己来写,或者是安排战士写,我作补充修改,再叫战士复写后或上报领导或投报社。半年后,不但我和战士的写作能力有很大进步,而且抄写水平也有很大提高。不论长材料短文章,抄写中基本上能做到不掉一颗字,不漏一个标点符号。排列整齐,字迹工整,刊登率也逐渐提高。后来又调了几名战士充实报导组,成为宣传股领导下的战士写作班子。其中上海籍的战士曹兴泉、朱瑞华、朱桂林复員后,成为上海《解放日报》的记者和《汽车报》的副总编辑。在九十年代他们了解到我的电话号码打电话说:“胡干事,我们真心感谢你!如果当初没有你的培养教育和严格要求,我们不会有今天。”

  陕南的夏天很热,当时我们白天写材料时,桌子上有一支笔,一本稿纸,一杯茶水。左手摇着一把扇子,肩上搭着一条湿毛巾,地上放半盆凉水,边写边擦汗,还不时用凉水冲冲头。至于吃饭么,更是简单。天热得什么饭菜都不想吃,只有炊事班熬的很稠的大米绿豆汤,每天吃午饭打一盆回来放着,成为一日三餐不变的最好食品。白天没有上下班时间,晚上前半夜难以入睡,正好是写材料的时候。就是后半夜躺在床上,脑子里还在想着写材料的事,有时突然想起一个新观点又爬起来去写。总之,我们一人要顶几个人用,要写的材料很多,我们没有浪费一点时间。

  我在完成本职宣传工作的同时,还协助新兵六连侦破了一起内部盗窃



  抢修襄渝线的决战全面拉开

  随着临时公路、便道的抢通,军用帐篷、铁架住房机械器材施工物资陆续运进来了;通讯及输电线路的架设、临时住房的完工,团机关和大部队搬来了。1970年9月,团指挥所撤销,随团机关住沙沟自盖的土房内。

  施工全面展开后人员极度缺乏,上级决定通过地方政府:一是从安康、商洛两地区征集一千多名社员民兵,配属我团施工。团、营、连三级组织部队派技术人员和一名军代表作指导,其余干部均由地方自配。二是从宝鸡、咸阳、铜川、渭南和西安五地市接收了万余名初中毕业生来三线建设参加锻练,一个营配属一个学生民兵连,排、连两级干部均由部队人员担任。学生民兵连的补入,给部队增加了不少文体活动骨干。

  大量农民民兵和学生民兵的补入,施工人员增加了,决战的架势拉开了。这时候的形势尤如大战成昆线初期,没白没黑的加班加点和苦干实干。团机关人员也一样,起早贪黑跑连队,深入施工现场,既了解情况抓教育,搞宣传鼓动;又组织指挥对重点工程进行突击抢修。为了完成任务,就顾不上生活,部队和民兵常常没菜吃,伤亡事故时有发生,其中死亡最多的要数农民民兵。

  陕南的夏天也很热,所住帐篷和铁架房到中午的日晒下如蒸笼火烤一般,至夜间气温还降不下去,无法睡觉休息。所以,在这段时间的苦累和忙碌令人难忘。



  宣传干部工作的多样性任务

  作为团政治处的宣传股,它的主要任务是负责部队的光荣传统和形势任务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毛主席著作的学习及团党委中心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但由于部队住山沟、生活艰苦,任务繁重,文化生活枯燥等原因,部队的文艺体育活动,施工现场的宣传鼓动工作也成了宣传股的任务之一。

  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抽调有特长、有能力的干部战土,充实和加强宣传股的力量。所以,除原有组织和人员外,又增加了“三组两队“。即:

  ①电影组:负责放映电影、有线广播、照像摄影、营区和施工现场的宣传标语、广播宣传车、布置大型会场等。其成员都是能写会画的多面手。

  ②文艺创作组:主要编写剧本和文艺节目,供团宣传队演出。

  ③新闻报导组:向军内外报社刊物投稿,宣传和提高部队知名度。同时协助股内采访、撰写先进典型材料。

  ④文艺宣传队:这个队的人数较多,有时达70余人。主要是排练戏剧和文艺节目,在军内外巡回演出。由于广东、浙江和北京籍战士中会吹拉弹唱的人多,学生民兵补入后又增加了不少能歌善舞、有表演力的女性,所以团宣传队的水平比较高。我们的战士来自全国各地,有的是专门征来的文艺骨干,多数人一专多能,对表演和乐器均在行。部队的节目具有短小精干活泼紧凑,又有战斗气氛的特点,深受观众欢迎。我们曾排练演出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沙家滨》和大型歌舞剧《南泥湾大生产》。我们在西安市、兰州市及陕西各地市,47军军部演出时,其笛子独奏、器乐合奏、男女声独唱、相声、数来宝、快板等许多节目尤为观众喜爱,一上台不演出两三个是谢不了幕的。

  由于我经常参加节目的创作讨论和排练,也经常带宣传队外出慰问宣传演出,随着对文艺兴趣的提高,多少懂得一些其中的门道,我自己对手风琴、洋琴、二胡及笙等乐器也能吹拉敲打一下。可惜我这个人心杂不专,没有一样学精的,都是半途而废,我常常干一些舞台灯光布景的布置和舞台服务的零杂工作。

  ⑤篮球队和乒乓球队。篮球是我最喜爱的体育活动,也有一定的基础,可以说我打了多半辈子篮球。由于是半个内行,我常负责指导他们训练,带他们外出打比赛,有时当裁判,有时直接参加打。

  因宣传股工作的性质任务的特殊,决定了其人员构成的特殊。一是人多。宣传股内正式的非正式的干部战士有100余人,是团机关人员最多的股,相当于半个连队。二是素质高。作为宣传干部要有能说会道的嘴巴子和能写会画的笔杆子。这两把刷子都要硬,最起码要占上一条。所以大家评价宣传股是团里最活跃的单位,也是人才集中的单位。一个团的营区文化氛围,在外的声誉好坏,知名度如何,主要靠宣传股的工作。

  所以,凡调宣传股工作的人,不但工作能力强,也有某种特长。我们到哪里均受大家欢迎,因为能给他们带去文艺体育的快乐。正由于此原因,许多干部战士有一种调往宣传工作为荣耀的期盼。有人把宣传股的工作编成顺口溜戏谑我们:

  首长秘书,跟随身旁;

  领导报告,讲稿递上;

  若要讲话,带头鼓掌。

  部队教育,编写提纲;

  报导新闻,经验文章。

  大会司仪,迎来送往。

  电影广播,宣传车响。

  美化营地,标语满墙。

  板报展览,布置会场。

  跳舞演戏,吹拉弹唱。

  晚会娱乐,打球照像。

  职位不高,笔硬嘴狂;

  文武兼备,样样在行。

  内外欢迎,人人赞扬;

  台前人物,甚是风光!



  无休止的大干苦干

  1973年秋,接受部队教育、参加修建铁路的学兵陆续退场,被分配工作,使修建铁路的人员减少,压在部队和地方民兵头上的任务更加繁重。而且又有新消息传出:襄渝线完成后又要修青藏线。为了提前完成任务,尽早转战青藏线,加班加点,苦干实干,宁要任务,不顾性命,是当时上下一致的指导思想。

  根据任务需要,团政治处安排我抓施工现场的宣传鼓动工作。我带着装有高音喇叭和彩旗的宣传车,起早贪黑在工地上转,跟随的几名战士和两名男女广播员一边采访好人好事,编写广播稿和节目,一边进行广播,说快板演唱。见那个连队或工点完成任务突出,就照像,送贺信进行表扬。

  “革命加拼命,大干加苦干”;“从时间里要进度,从精神中要成果”。这种大干苦干蛮干的结果,在“形势大好,捷报频传”的背后,既有提前完成任务的喜讯,又有许多人付出生命的代价,差不多天天都有死亡事故发生。据后来的统计数字表明:在襄渝线建设中,地方民兵死亡的最多。这些因公牺牲的人,只能享受几个花圈的待遇。由于死亡事故不断,临时扎花圈来不及,团领手指示,由司政后三大部门各负责一个月,一次就扎几十个花圈放着,等用时只在挽联条上填个名字就行了。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整个襄渝铁路的建设中,有1371名铁道兵、119名学兵、以及未经统计的民兵战友壮烈牺牲,献岀了他们的宝贵生命,长眠在沿线烈士陵园。



 

  襄渝铁路,这条在中国大地上蜿蜒的钢铁巨龙,如同一部壮丽的史诗,铭刻着中国铁路建设的骄傲和荣耀。今天,当我们乘坐着飞驰的列车,穿越在襄渝铁路上,感受着中国铁路的便捷与舒适,不应忘记那些曾经的奋斗与付出,让我们向83万筑路大军、向那些为襄渝铁路建设付出辛勤汗水的人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感谢。



 

  作者:胡可荣,1960年从甘肃天水入伍,系原铁道兵47团1营1连副指导员、2营副教导员。

       图片来自作者提供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