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读《铁道兵作家系列一一朱传雄》(上中下 )有感

朱传雄朱干事,也是我的伯乐。1977年夏天,朱干事组织了只有3个人的创作学习班,13师的我,1师的余小健和6(?)师的严白莺。她俩都是师宣队的专职创作干部,只有我是编导演全干的万金油式的兵。之前我也没想过:为啥素不相识的朱干事会选中我来实现他的创作计划呢?今天看了梅梓祥写的传记《铁道兵作家系列一一朱传雄》(上中下),才恍然大悟。原来,朱干事的写作专业路也并非一帆风顺,也曾在编制提拔等方面,遇到过各种障碍。所以,他更看重的不是身份,而是才华和潜力。

  那期创作学习班,持续两月后,以我创作的独幕话剧《铁臂横摇》发表在兵部内刊《志在四方》上,而结束了。没想到朱干事把剧本投稿到《人民戏剧》杂志社,新到该刊的刘思平编辑阅后认为有修改价值。朱干事马上把我借调到兵部文化部创作组,专心修改剧本。半年间,在《人民戏剧》话剧组长李欣老师的多次指教下,我的处女作《铺路人》终于在《人民戏剧》1978年第12期公开发表。

  同期发表的,还有当时轰动全国的文革题材多幕话剧《于无声处》。这一巧合,当时曾令我暗自窃喜。想来朱干事也会为此而更加高兴吧?可惜,素来不重视人际关系的我,除了简短回答朱干事对修改进展的询问,从没跟他聊过半句题外话。到定稿为止,朱干事只是叮咛我尊重编辑的意见,始终放手让我自主改稿。

  剧本发表后,朱干事来电话希望我参加兵部的小戏创作组,到青海格尔木铁路工地去收集素材,但提干问题,得等兵部编制解冻之后才能解决。因当时已有地方出版社愿意接受我退伍后去当文字编辑,我不想错过进入专业圈的机会,就实话实说谢绝了。

  退伍后,我与朱干事再无联系。直到今天,看了他的传记,串联起跟他有关的记忆碎片,才悟到,朱干事当年对我倾注了多少心血!而我却想不起是否曾对朱干事说过一声谢谢?这声谢,对他来说也许并不重要,对我来说,却意义深远。因为,朱干事对我的提携和培养,最终把我导向了专职编辑+兼职写作的人生道路,并且都小有成就(都曾荣获全国范围的奖项)。而我当年在修改剧本时先后接触到的三位编辑老师,朱传雄、刘思平、李欣(《人民戏剧》改刊为《剧本》月刊后,李欣老师升任该刊副主编),始终是我的职业范本和楷模……

  追忆逝者,回顾人生。扪心自问,无愧无悔。唯不知,九泉之下,英灵有知乎?

  刘卫华,女,1954年7月出生,湖北浠水人,中共党员。1970年1月入伍,在铁道兵13师政治部宣传队服役,1979年3月退伍。1979年5月至退休前,一直在四川省文联工作,曾任四川省戏剧家协会《舞台与人生》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副编审,至2009年7月退休。

  编辑:岁月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