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我的往事(40):返校上学

 

图片

  第二次去流水的时候,我已经是流水中学高中班学生了。

  我们这一届是文革期间1970年9月安康恢复高中办学的第一届高中,学生组成很复杂。有初中69届“毕业”直升高中的,他们1966年9月上初中,开学刚刚发了课本就因文革停课。到1969年学校“复课闹革命”的时候,本来应该“毕业”的,但因他们确实几乎一天初中课程都没上,学力还停留在小学毕业水平,这样就“初中毕业”了也实在说不过去,于是就全体留校复读一年,到1970年恢复高中时直升高中。还有一些高中生是初中66、67、68老三届已经上山下乡的知青,因为恢复高中又返校上高中的。在外地几乎没有初中“老三届”下乡知青再返校上高中的,陕西似乎是例外。由于当年流水中学的学区范围不仅仅流水一个区,还包括安康县石转区、岚河区。按照当时的政策,知青返校上高中,必须由知青点生产队的贫下中农“推荐”就近上学,不能以上学的名义返回县城。因此,当年我们知青点还有秦总建和在岚河另一个公社插队的罗兴莲,在流水区插队的上官敬华,也都是在流水中学复读高中。和我同桌的是一个姓侯的67届男同学。

  流水中学与流水老街隔着一条汉江的支流小溪,都在汉江北岸,流水中学在上游方向,老街在下游方向。流水中学全部校舍不过两列四排平房。平房前面是学校操场,第一排左边是教师办公室兼宿舍,右边是也是教师办公室和学生食堂;第二、三排是教室,最后一排是学生宿舍,左边是女生宿舍,右边是男生宿舍。因为同学们都来自三个区二十多个公社,最远的家离学校一百多里路,因此,当年学校初、高中学生除家在流水老街以及附近的之外,其他全部住校,也在学校食堂吃饭。城镇户籍的学生每月交30斤粮票、8元伙食费,家在农村的学生可以直接交粮食抵粮票和伙食费。我们是已经下乡插队的知青,离开农村生产队就不再给我们分粮,没有粮食可交。当时的政策是知青可把户口暂时转到学校,每月供应30斤口粮。

  当年学校伙食印象最深的还是每天上午第四节课下课铃响之后,在学校吃饭的同学蜂拥而至食堂,每人一个直径七、八寸的黑陶盆,里面早已盛好大半盆包谷粥,粥上面一团黑乎乎的渍酸菜。各端各的饭盆蹲在墙跟吸溜溜地很快就吃个净光。每周六下午一餐,能吃到一丁点肉片炒菜,虽然肉少菜多,那也吃得挺香。

  我是开学一个月国庆节之后才入校的。虽说是高中,但刚开始补习的还是初中课程,这些也都是我初中时学习过的,因此学习起来很轻松。

  当年我们的班主任是教数学的孙老师,他和我母亲还曾经是同学,我入校的时候还带来一封我母亲写给孙老师的信,写的无非就是孩子离家远,请孙老师多多关照一类的话。可是我并没有得到孙老师的任何关照。印象最深的还是当年孙老师批改完作业再发回给我们的时候,我看到他在我的作业本上每回都是只批一个“阅”字。我以为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教育改革,现在都不再“唯分数论”了,因此老师现在批作业都是只批一个“阅”字呢!可是当我有一天看到上官敬华女同学的作业本上却有老师红笔改正的地方和批改后的作业分数,立刻有一种被这个孙老师歧视受辱的感觉!这个印象一辈子也挥之不去!



编辑:兵心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