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更喜晚霞别样红

  当我们跨过六十,功成身退倦鸟归之时,仿佛一夜之间芳华不再,仿佛时光隧道穿越了我们的大半人生。是啊,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年轻。然而,86岁高龄的李先祥老人却践行着退休是梦想的家园,退休更是一片新天地。“莫言秋色山容淡,山到深秋红更深”,他始终坚守文化自信的初心,走进书画,走进文创……,无论是牵头还是协助,无论是策划还是配合,只要是推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巴蜀文化的事儿,他少有“缺席”,开启了退休人生“第二春”,向着他的“小目标”快乐前行,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带着崇敬与羡慕,带着梦想与希翼,我又一次走进美丽的江津,去拜访忘年之交李先祥先生。我记不清,这是第几次去看望、去取经?反正因疫情有两年多没有见面了。好在,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己,想必李老也会理解的?叩开家门,李先祥老人非常高兴,热情地向前拉着我的手说“谢谢你千里迢迢从京城来看我,让我这个老头子说什么好呢”,“您多才多艺,壮心不已,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我握着他那宽厚暖心的手,许久不愿松开。面前这位人称“文化名人”的李先祥老人,与两年前没有什么变化。耄耋之年,依然知文达理,底气十足,谈笑风生,怎么看都不像86岁高龄,身高1米69,不胖不瘦,头戴一顶鸭嘴帽,仍遮不住饱满的天庭,两鬓少许白发,和蔼可亲的脸上,一双不大的眼睛深深陷在眼窝里,笑眯眯的、非常知足的样子。

  明媚的阳光,照射着锦江半岛,照耀在李老和我们笑盈盈的脸上,暖暖的,温馨极了。身临其境,每一次去都耳目一新,每一次都有新的收获。李先祥老人的雅居墙上,挂着一幅幅绒画,正散发出阵阵彩黑香味儿。一缕阳光透过窗内,投射到他绘制的绒画上,一闪一闪的:溪流淙淙、松柏摇曳,自然逼真;鸳鸯戏水,栩栩如生;远则薄、近则厚,犹如浮雕、又似国画;绒毛丰满,朴素感人,具有朦胧、虚幻之意境和强烈的感染力,我看得如痴如醉。

  “绒毛画制作,整个过程都要用手工来完成,非常讲究,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青海。我闲来无事就练练,以前作为礼物赠送,现在还成了外地朋友集中采购的抢手货呢”李老一边自豪地说着,一边递给我一本新书《我的飞天圆梦之路》,这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员、神舟一号和三号飞船飞行试验突出贡献奖获得者陈祖贵同志撰写的一本自传,由李老编辑出版。满满含金量,捧在手上沉甸甸的。转而打开书架而望:林林总总,厚薄不一,编辑出版的图书尽收眼底……我惊愕不已,一位退休老者,虽然文学功底深厚,但计划要出版100本(套)图书,又谈何容易呀?然而,退休26年来,他居然策划出版了106本(套)图书,超额完成了他第一个“小目标”,令我小辈肃然起敬。也许,对李先祥来说,这只是一种爱好,一种乐趣,一种憬景,让更多中国文化走进书香、走向未来!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表达对青春的眷恋和老而将至的归属感。李老知我也退休不久,就语重心长地说,你知道吗?萧伯纳有句名言,叫做“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烧得十分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李先祥老人正是这样孜孜以求,在一步一步地实现他的第二个“小目标”。大足石刻,人们并不陌生,它是中国古代石窟艺术史上的最后一座丰碑,被誉为“唐宋石刻艺术宫殿”、“凡佛典所载,无不备列”的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重庆十大文化符号,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必将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回忆20多年前的情景,李先祥老人说,那时受条件制约,并不被“佛”所动,景区道路泥泞、宝顶山周围杂草丛生、圣迹池中的污水,远远就能闻到臭味儿,少有游人,也没有导游,更不为文化遗产而骄傲。恰巧,李先祥一位好友赴大足县任书记,在为地方经济建设而苦恼。李老主动建言献策,得到了县里主要领导支持。那种“挖掘大足石刻,刻不容缓”的使命感,让他寝食难安。他深入调研,反复宣贯:大足石刻不仅是大足县的,更是全中国的,也是全世界的文化瑰宝。挖掘、保护、利用,将其打造申遗,给地方经济带来的影响不可估量,让大足石刻这处世界遗产早日焕发出勃勃生机,让她在巴渝大地熠熠生辉。凭着李老敏锐的洞察力、超强的策划力,很快就找到了切入点,决定举办全国首届大足石刻杯文学艺术创作交流活动。预期1万余人参加活动,没有想到,竟然一下子涌入大足石刻的人数超过了2万多人。有著名作家、歌唱家、各级相关领导,还有一些文学艺术爱好者,为大足石刻整治修缮、助推申报世界遗产、扩大社会知名度都奠定了一定基础。人们不会忘记,辉煌大足石刻的今天,曾有李先祥老人浓墨重彩的一笔。

  退休本是怡然自乐的开始,可李老却认为,只有退休了,才有大把时间去实现梦想、书写自己“第二春”的艺术人生。首届白沙抗战文化艺术节、纪念冯玉祥将军万人红歌大合唱、庆祝建党90周年“重庆工业学院杯”海内外文学艺术创作交流会等17场大型文创活动,都有他的倾情奉献。活动场场爆满,影响之大,是我等难以企及的。也许,对李先祥老人来说,这是一种情怀,一种责任,一个希望,让红色文化传承下去、直到永远!

  最喜夕阳无限好,人生难得老来忙。李先祥老人的梦想和追求,不是一个“忙”字就能诠释的。

  他的第三个“小目标”,更具传奇色彩、更有本土特色、更有诗情画意。江津,中山古镇。20世纪50年代。年轻的小伙子石山,爱上了大自己10岁的寡妇红菇,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俩突然从村子里消失了。为了躲避流言,他们走啊走啊,一直走进了穷山僻壤的“无人区”——海拔1500米的半山洞里,开山为粮,山泉为饮,从此与世隔绝。为了让心爱的人能看到山外的世界,小伙子决定在悬崖峭壁上开凿石阶。整整半个世纪啊,这项“一个人的工程”从未停止。问世间情为何物?6208级下山台阶去找答案。真实凄美的爱情故事,被李先祥积极参与的合作团队,将《爱情天梯》搬上了银幕,于2013年10月30日在国内各大影院公开上映。因为“爱情天梯”,感动了无数人,被评为“中国十大经典爱情故事”之一;因为“爱情天梯”,吸引了无数向往爱情和真爱的年轻人前来参观游览,络绎不绝……

  李先祥老人一直有一个红色电影梦,一直在为这个梦想而圆梦。他策划或协作的多部电影,都令人动容、令人鼓舞、令人感慨!不信?再看看红色故事片《大音》吧:重庆大轰炸时期,国立音乐院的“钢琴天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收获了爱情,也收获了来自弃儿小希的亲情。历经磨难,国立音乐院终于如愿以偿为人民上演了《黄河大合唱》,奏响了全民抗战最嘹亮的音符……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纪念建党90周年他们推出的献礼影片《杨闇公》,是一部红色传奇故事。表现了主人公坚守信念,临死不屈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此时此刻,仿佛看到了那一串串可歌可泣的英雄印记,想到了自己曾是一名军人,也有“好男儿志在四方”的热血沸腾,也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气概;仿佛经过短暂的红色血液流淌,灵魂变得竞如此清澈,更珍惜“和平与发展”的美好生活!

  李先祥老人若有所思,随即从抽屉里找出了那3部影片光盘,我如获至宝,由衷地为李老感到自豪。他说,近两年争取开机拍摄《聂荣臻的青年时代》和《陈达山》两部电影。现在就是感觉精力和体力不如前些年了。我关心地劝他一句“那您还那么执著干啥?”,李老笑了笑,回答“闲着无事,生活就不充实,有生之年,再多留下一些好作品,不仅是我的荣光,也是尚未完成的小目标啊”,让我和随行朋友们都感到自愧弗如。

  也许,人们以为李先祥是一位资深名家?是一位知名大师?我只知道他是重拾业余爱好,将自己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已,他更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退休老人,但他却有着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化生活的不懈追求。从李老深邃明亮的双眼和一些作品的字里行间,感觉在悄悄地诉说着他那跌宕起伏的沧桑岁月:李先祥,1936年生,重庆綦江人。哥哥姐姐众多,他排行九弟,地主家庭,幼年时,读私塾上完小学。重庆解放时,13岁的李先祥在綦江中学有幸初中毕业。那个特殊年代,他是不被允许上高中,更不能入团或参军的。他的人生第一次遇到了坎坷。

  无奈之下,只身来到四川泸州谋生。投奔一亲戚,在某机械厂当学徒工。天资聪颖的李先祥,好学上进,悟性颇高。厂领导安排他负责墙报板报宣传,他如鱼得水。偶有“豆腐块”文章,在《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上刊登,厂里厂外小有名气。李老说,人生成功的秘诀,是机会来临时就要抓住它。那年,他才19岁,被《工人日报》社评为优秀通讯员,四川省仅3人获奖。他兴高采烈来到向往已久的首都北京,参加该报社举办的优秀通讯员表彰暨培训会议。期间,他灵感一来,写了一首习作《电工》,很快被《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采用了,在与会人员中引起了不小轰动。《中国青年报》慧眼识才,聘用他为“青年信箱”专栏的工作人员,正当李先祥踌躇满意,要干一番事业的时候,天有不测风云。一场轰轰烈烈的“四清”运动开始了,有“好事者”找出了他发表的那首小诗《电工》说事,他的人生再次发生逆转。对那首诗,李老至今记忆犹新:“黄昏,你把夕阳在山坡上摔碎,化成京城一点点珠光;黎明,你把万家灯火收起,还给早晨一个彤红的太阳……”,多么有诗意呀,怎么突然有“问题”?审查人却不这么认为:你影射谁?你有几个意思?你什么动机?反复的审查、检查、反省,直至遣返回川。李先祥去了德阳某砖厂工作,一干就是11年。写写画画,从来没有停歇……

  阳光总在风雨后。从崎岖到坦途,那是风霜雪雨闯出的路;从挫折到成功,那是寒冬走向春天的路。也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李先祥怀揣着诗和远方,又来到了北京。分别找到时任《人民日报》社和新华社领导,终于在当时较有影响的《半月谈》杂志社有了落脚之地,直至60岁光荣退休回渝。

  光阴荏苒。转眼间,李先祥老人退休26年了,他守着梦想,气贵平和、情贵淡泊,丰富而多彩:早些年,他还牵头创办了《东方文化艺术报》,公开发行量达两万多份;《东方潮》内部月刊,也八方受宠;驻军首长慕名邀请他为官兵创作歌曲,一首《战士家书》,亲切、朴素、自然:

  妈妈,您别再耽心我冻着饿着;

  白天,儿在练兵场上紧握钢枪;

  夜晚,我在做梦保卫黄河长江;

  书山上有我的耕耘收获,

  学海里有我的打捞捕着,

  黄继光邱少云是我的好老师,

  班长排长是我的好同学,

  绿色军营是所大学呀,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这首歌曲荣获成都军区二等奖、全军文艺汇演三等奖。部队专门给李先祥颁发了一枚金光闪闪的三等军功章呢。

  是啊,李老的人生经历与他的作品和文创活动一样,富有特色,同样精彩,说不尽道不完……

  时钟,在不知不觉中“滴答、滴答”地旋转,我,在品茗、请教、畅谈中流连忘返?临别,李先祥老人深有体会地嘱咐我们:“那种整日忙碌,形如劳蚁,也不快乐的。但老人要有梦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做一些文化传承的事,忙中有节,就会愉悦生活,拥抱青春!”。真诚的教诲,给人启迪,久久萦绕在我脑海,挥之不去。

  抬头眺望窗外,已夕阳时分。余晖光芒依然,宛如李先祥老人的退休人生,红霞满天,绚丽灿烂!!

  【作者简介】

  袁 勇(笔名远鹰)研究生学历,定居北京,曾从军铁道兵,转业任职央企,有过记者、建设工程指挥长、企业主要负责人等经历。爱好写作,现多家协会学会理事、常务理事,某文学期刊编委,散文作家,近百篇(部)作品荣获全国及省部级奖。

  编辑:岁月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