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战友——生生世世不了情 ——《铁血雄师》全书的折射



    战友——生生世世不了情
 

  ——《铁血雄师》全书的折射
 

  作者: 铁13师 万广水
 

  “人民功臣”张富清老人深埋功名60多年的英雄事迹,轰动全国;紧接着,四川96岁老兵张良荣荣立三次特等功,淡然务农在乡,聚焦世人的关注……

  朋友!你注意到了吗?当问及这些隐姓埋名的英雄为什么不早说?回答几乎完全相似:“有什么好说的啊!真正的功臣是那些牺牲的战友!”

  战友!多么亲切而崇高的称谓;功臣就是牺牲的战友!又是多么震撼而又坚定地回答!

  前不久,央视寻亲节目——《等着我》也一幕幕推向眼前:有多少人曾像节目里那位92岁特等功老兵,执着地连续67年苦寻残损照片里的战友……

  念战友,想战友,魂牵梦绕,泪盈多少春秋!

  这是何等深厚的人间真情!看了让人泪目。
 


 

  这种情感,没有共同经历“血与火”、“生与死”的战争惨烈,没有携手亲临生死相交的激烈拼搏,难以体验……

  翻开《铁血雄师》,这种生死相依的战友深情处处可见:

  美机一阵狂轰滥炸后,部队寻找到牺牲的战友时,映入眼帘的形态是“相互拥抱着的”,是“以身护着另一战友”……

  入伍一年多的卫生员赵庭瑜在自己脚踝骨被炸坏时,想到的是赶紧抢救身旁昏迷不醒遍体鳞伤的副连长。他拖着炸伤的腿,爬过沟壑,滚过山坡,几度昏迷,不懈求救。最后,副连长得救重返前线,赵庭瑜却成为二等甲级残废军人。

  护士欧阳莎在值班时,美机突临轰炸。她紧急通知全所疏散转移伤病员,临到最后还一间一间病房呼叫。当她离开医院时,美机直接朝她扫射。她敏捷地滚卧路旁交通壕里,抬头只见一排排炸弹倾泻下来。她看到自己和战友们都没被炸着伤着,脸上满满的胜利喜悦。

  1966年12月16日上午,几十辆从前线返回的汽车路过10号公路工地遭到4架美机扫射轰炸。35大队2营6连司号员许昌友为了让滞留在现场的战友迅速隐蔽,冲上高坡紧急吹响号声,连长赶紧掩护。结果,许司号员壮烈牺牲,连长身负重伤,战友们得以安全。

  34大队3营副教导员张怀和刚上任便下营高机连,路上恰遇美机投下一排炸弹,随行通讯员林长才一把将他推倒战壕里,用身体紧紧地压着,全身心地保护着。

  在越北那片战场,美军投下的炸弹多有定时炸弹。在排卸定时炸弹中,有经验的干部、老兵总是一马当先。指导员像道高墙似的把战士挡在身后,连排长带着突击队冒着生命危险千方百计、小心翼翼地拆卸引爆定时炸弹。

  为了战友的安全,为了胜利,英勇献身的有营长毕学春、副教导员高明亮、指导员冯友豪、连长古全友、副连长陈元清、副指导员吴贤文、排长胡宗怀……

  这就是战友,这就是生死与共并肩作战的战友。

  参战老兵张连才在《深切怀念战友“小黄牛”》开篇题记中写道:“战友是什么?是生命之花的绽放,是青春热血的涌流,是血与火的永恒,是生与死的不朽。岁月悠悠,弹指一挥间,怎能忘却战火中朝夕相处、同甘共苦的战友!”
 


 

  战友的血肉深情凝结成永生永世挥之不去的心心相印。

  回顾参加援越抗美战争的六支队及一支队五大队,他们是由刚刚组建的铁道兵第十三师加强而成。铁道兵第十三师75%的兵员是入伍不久的新战士。为了同一个革命目标,他们从五湖四海聚到一起,共赴越北战场,穿越枪林弹雨,奋战抢建抢修。战场中,相互遮挡子弹;施工中,共同攻难克坚,结下浓浓的战友之情。这种战友之情,是人民军队本质的体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其他任何军队区别的标志之一。

  “战友”这一亲切的称谓及其产生的感情效应,正是部队团结的一种强大源泉。

  参战老兵秦厚全在其《深切怀念汤可金战友》一文里深情地倾述:“一天之内痛失四位战友,真的让我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面对朝夕相处、亲如兄弟、风华正茂的生命戛然而止的情景,我心情悲痛,泪流不止”。

  正是这种生生世世的战友情谊,使得健在的幸运者们无不想念自己的战友,无不感激他们给今天的幸福铺垫得如此坚实。
 


 

  “为你的一句诺言信守一辈子”。

  半个多世纪里,无论身处何方,无论贫寒富有,无论古稀耄耋,那些参战老兵们一直祈盼援越抗美战争的解密,一直翘望身葬异国他乡的战友们誉满家国,魂归故里。

  参战老兵们不仅经常组团邀请烈士遗属子嗣赴越瞻仰先灵,还积极协助越方修缮陵墓、整理英烈名册;不仅建群组网加速战友联系,还组织战友积极参加公益活动;不仅亲自为援越抗美著书立说,还积极联络各家媒体大力宣传援越抗美精神;不仅自己亲力亲为,还带动子孙后代参与红色基因文化宣传……

  这,就是“八一”军旗下聚集的战友!

  这,就是一辈子道不完念不尽的战友深情!

  这,就是那些老英雄们始终不渝把功劳归于牺牲战友的真谛!

  2021年7月15日

  作者简介:

  万广水,1972年入伍,历任铁道兵第13师宣传科干事等职。

 

  编辑: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