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高玉宝谈《高玉宝》及其他
眼看就要到2021年年终,初雪降临,落叶纷纷,难免让人浮想联翩。我不由得想起两年前的这个时候,一个高尚的朋友离我们远去了。我和千千万万的人们一样,会永远怀念他——高玉宝。
高玉宝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热火朝天、春意盎然、朝气蓬勃的岁月,英雄模范如群星璀璨,高玉宝就是其中闪亮的一颗明星。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砥砺前行。此时,我们更加怀念像高玉宝这样,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终身奋斗、无私奉献的英模人物。
臧克家在纪念鲁迅先生时写诗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高玉宝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还活着。
高玉宝的名字曾经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人们称他“著名作家”、“战士作家”、“文化战士”、“青年导师”等等。高玉宝本人更喜欢别人称他是“文化战士”,他说,不论身份如何变化,自己永远是一个战士,一个不敢懈怠的战士。
毛泽东主席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这句名言强调军队必须做好文化教育工作,阐明了提高军队文化教育水平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
高玉宝从文盲战士变成文化战士,从一个小长工成长为优秀军人、军队作家,正是他实践毛主席教导,为建设有文化的现代化军队做出贡献的实际表现。
高玉宝小时候仅仅上过一个月学,基本上算是文盲。1947年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辽沈、平津、衡宝战役中立大功6次。为了提高文化水平,功臣高玉宝像打仗攻坚一样学习文化,一边认字一边开始练习写作。由于识字太少,他在写作过程中不得不用各种自创的图画和符号来代替不会写的字,被人戏称为“画书”。这样写作要克服多少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不过,再多的问题也没有难倒高玉宝,1955年他的自传体长篇小说《高玉宝》终于出版。
一时间,文化战士高玉宝的名字传遍四面八方,从此,他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1956年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从1958年到1962年,高玉宝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学习,这对提高他的创作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几十年时间他先后创作的文学作品总计达200多万字。主要有:自传体长篇小说《高玉宝》,长篇小说《春艳》、《我是一个兵》、《高玉宝续集》,发表了100多篇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短篇小说《我要读书》和《半夜鸡叫》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半夜鸡叫》被拍成木偶电影。
我和千千万万个同龄人一样,是在课堂上读着《我要读书》、《半夜鸡叫》才“认识”高玉宝并视他为偶像的。不成想几十年后的1990年,我有机会登门采访了他。
这一年10月底,我应邀参加沈阳军区军事摄影协会第二届第五次常务理事会并作发言,会后赴部队采访。当我来到大连时,突然产生了拜访高玉宝的想法。在部队新闻干事陪同下,11月5日,来到了高玉宝位于大连市沙河口区黄河路852号的他们家。
这次拜访时间安排很紧凑,5日与高玉宝单独交谈,6日陪他一起到大连市77中学作报告,8日继续陪他到大连市18中学作报告。高玉宝的报告实实在在,生动鲜活,引人入胜,讲述的是自己在部队成长和写作的经历,很受师生欢迎。
时至今日,我翻开与他交谈、听他做报告时所做的记录,倍感亲切。这里摘录一部分内容与大家分享。
众人催生《高玉宝》
高玉宝说,他自传体长篇小说的书名、主人公、作者三者同名,都是“高玉宝”。但实际上,这不是他个人的功劳,如果没有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作家老师的悉心指导,就不会有《高玉宝》。
1949年,随部队南下到达武汉的高玉宝,逐渐从动荡的战争环境中安顿下来,他一边学文化,一边开始尝试写作。他记得很清楚,是8月27日开始动笔写自传体小说的,到1951年1月20日完成了初稿。6月8日,在中南军区文化部文艺科科长荒草(黄草)指导下,开始修改。
1952年,荒草调到解放军文艺社工作,高玉宝跟着到了北京,继续在他的指导下修改作品。文化战士写自传体小说,这件事引起领导关注,总政文化部部长陈沂、副部长刘白羽、文艺处长宋之的、副处长李伟等领导先后接见了他,并给予了许多精神上的鼓励和具体的指导。
高玉宝所写的初稿里,错别字、半拉字、以圈圈点点代替的字通篇都是,除了荒草,别人谁都不认识。小说的修改过程及其艰苦,用高玉宝自己的话说:想吐血!改到十几章时,总政首长罗荣桓、萧华亲切接见了他,在了解到他写作和修改作品遇到的困难时,首长关切地说:算了,暂时不改了,别把身体搞垮了,先上学去吧!
当时,高玉宝的小说初稿还没有书名,解放军总政治部首长罗荣桓、萧华亲自找到总政文化部部长陈沂一起研究,最后罗荣桓一锤定音:“就叫《高玉宝》吧”。此时的高玉宝弄不懂什么是文学,什么是小说,什么叫自传体,一切听首长的。到1955年他的自传体小说正式出版时就用了《高玉宝》作书名。
别看《高玉宝》只是一个战士作家的处女作,但这本书却创造了出版发行400多万册的骄人纪录,顿时轰动了全国。
文化战士当了专业作家
《高玉宝》的写作过程,让高玉宝深深感到自己文化功底的欠缺。小时候给地主打工时渴望“我要读书”的念头又泛上心头。他是幸运的,正是这时,在总政首长亲自关照下,他上了中国人民大学速成中学。
1958年,高玉宝从人大速成中学毕业时,总政宣传部、文化部合并,部队正处于整编过程中,他不知该去哪里。幸运之星又一次降临到他头上,老一辈革命家、人大校长吴玉章发话了:你继续读书吧,人大没有文学系,就上新闻系。就这样,高玉宝又获得了上4年上大学的机会,到1962年毕业。上学的收获无疑是巨大的,文化战士这下真的有了文化,写作起来如虎添翼。而上学期间他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就是认识了来自海军的女同学,他们很快相爱并在北京结为夫妻。
成家后的高玉宝被调回了家乡,在大连警备区担任文化干事。眼看有了一个很好的创作环境,高玉宝准备大干一场。但由于形势的变化,在往后的几年时间里,他先后下连队当副指导员,参加社教工作队,到乐队当联络员,去工厂支左。直到1970年他才回到大连警备区机关,担任俱乐部主任,重新拿起了写作的笔。
有一次,沈阳军区政委刘振华对高玉宝说:“我在国外当大使时别人问我,怎么看不到《高玉宝》的续集呀?你可不能陷入日常事务中啊,还是要多写点东西!”遵照首长指示,高玉宝合理安排了其他工作,把大部分精力又投入到了写作之中。
一方面,他根据政治形势的需要写了一些作品,如反映农村变化的《家乡处处换新貌》、表现知青生活的《春艳》、以塔山阻击战为题材的《我是一个兵》等。另一方面,为回应读者的呼声,着手构思《高玉宝》续集。
《高玉宝》续集是《高玉宝》的姊妹篇,有人说凡是文艺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戏剧,大凡有姊妹篇的,“妹妹”总是很难超过“姐姐”。高玉宝也产生了这样的顾虑,所以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不知是不是心理压力大,刚准备动笔就生病住院了。尽管如此,也没有动摇他写作的决心。沈阳军区政治部创作室副主任胡世宗是个很有见地的作家,他鼓励高玉宝大胆地写,打消顾虑,打开思路。结果高玉宝拉开架势,拟出一份提纲,按照这份提纲全书要达到80万字。胡世宗看了说太长了,要压缩。经过重新构思,高玉宝将篇幅控制在60万字以内。
当书稿接近尾声时,胡世宗看了高兴得不得了,认为大功告成,鼓励他再下功夫修改一下。解放军文艺出版社责任编辑尚方也给他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为作品的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了尽快完成《高玉宝》续集的写作,高玉宝花费了大量精力,写作期间3次患病住院抢救,其中两次房颤,一次心肌梗死。总政文化部徐怀中副部长关切地到医院看望,嘱咐他暂时不要惦记写作,安心养病,把身体调养好了再继续写。
高玉宝没有辜负领导的关心,也没有让读者失望,《高玉宝续集(上下册)》终于写作完成,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读者反映,小说所描绘的内容,富有鲜明的传奇色彩,是那个动荡而富于激情的时代的真实写照。
笔耕不辍 硕果累累
高玉宝是个勤奋的作家,也是有心人。人说:事事留心皆学问。为了丰富写作素材,高玉宝养成了随身带着一个记录本的习惯,对日常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顺手记录下来,选择合适的素材写成文字发表或留作资料。
高玉宝的书房里,除收藏着自己的长篇小说和别人编著的关于他事迹的书籍外,还有大量刊登过他作品的报刊杂志和一摞摞剪贴本。剪贴本上收集的是他发表在各种报刊上的作品。我翻阅了一下,这些作品的写作时间跨度长达40多年,发表的报刊有《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少年报》、《辽宁日报》、香港《新晚报》、《解放军文艺》、《中国青年》、《战士生活》、《中学生》等等,还有一些国外报刊。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有小说、散文、诗歌、曲艺等文学艺术作品,也有消息、通讯、特写、评论等新闻报道,还有他与青少年和各界人士的往来通信,琳琅满目。
据统计,高玉宝创作的各类作品达到200多万字,读者不计其数。仅长篇小说《高玉宝》,在国内就以17钟民族文字出版发行;在海外12个国家和地区以15钟文字出版发行。
另一类作品是报告
除公开发表的文字作品外,高玉宝还有一类特别的“作品”,这就是他应邀在各地所做的报告。
高玉宝的报告对象主要是中小学生,以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为主题。全国超百所中小学成立了“高玉宝中队”、“高玉宝班”、“高玉宝读书小组”,这些学校的学生大多都听过他的报告。位于北京市丰台区的北京12中学,1958年就成立了“高玉宝中队”,几十年一代一代传承着向高玉宝学习的传统,保持与高玉宝的联系。在高玉宝家,他将一直保存的1958年北京12中少先队员送给他的红领巾拿给我看,那红领巾上绣着一颗心的图案。1991年高玉宝来北京时,我陪他再一次到了12中与师生见面,师生们像迎接亲人回家一样欢迎他。在学校,高玉宝又一次给师生们做了一场精彩的报告。
几十年来,高玉宝给青少年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做报告累计超过4000场,听众达到380多万人次。他的报告像他的作品一样,为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离休不离岗
我到高玉宝家采访时他已离休两年,但他一刻也没有离开为人民服务的岗位。他一面笔耕不辍,坚持写作,一面参与志愿服务工作,向他人献爱心,做好事善事。他被全国20多个省、市500多家单位和大中小学校聘为关工委名誉主任、名誉校长、顾问、政治讲师、德育导师、校外辅导员,还被不少部队聘请为指导员、名誉政委。
离休后的高玉宝心里想的不是如何安享晚年,而是只争朝夕的为社会做贡献,帮他人解烦忧。在报纸上看到贫困学子的励志故事,他就慷慨解囊,鼓励这些孩子刻苦学习本领,将来报效祖国;社区每次开展捐款活动他都不缺席,有时生病行动不便,打电话请志愿者到家里帮忙取款;沙河口区成立“老战士报告团”,高玉宝积极参加,不顾体弱多病随团到全国各地巡讲。很多人都知道高玉宝作报告有“三不”的规矩:不收酬金、不收礼品、不吃请;只收三样“礼物”:一条红领巾、一束鲜花、一张聘书——鲜花转送给勤奋育人的优秀教师,红领巾签名后转送给品学兼优的学生,只留下了一本聘书,作为与青少年继续联系的纽带。
荣誉等身 不失本色
多年不见高玉宝了,但他和蔼的微笑一直印记在我心里。我曾设想,找个机会与他见个面,却不料2019年的一天看到报纸上刊登出一则让人震惊的消息:战士作家高玉宝,因病医治无效于12月5日16时12分在大连逝世,享年92岁。
高玉宝一生都在辛勤耕耘,精心播种,收获的果实都奉献给了社会和他人。他获得了党和人民给予的无数荣誉,但他永远只把自己当做普通一兵。在他弥留之际,他让儿子在身边反复哼唱那首自己最钟情的歌《我是一个兵》,直至安详地闭上眼睛。
按我们中国人惯常的看法,高玉宝年逾耄耋,已属高寿了,但依照我们的愿望,他还是走得太早。人的生命有长有短,而生命的价值则在于给社会留下了什么。高玉宝的一生都在为理想而奋斗,他给社会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人民赠予他的是各种荣誉:
在辽沈、平津、衡宝战役中立大功6次;
担任共青团第二届中央委员;
当选为辽宁省第八、第九届人大代表;
出席第三届世界青年代表大会;
出席第四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
担任中德友好协会理事;
多次参加全国全军英模、先进工作者大会;
被评为中国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先进工作者;
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被评为全军优秀共产党员;
两次被评为全军离退休干部先进工作者;
被评为沈阳军区学雷锋标兵、获金质奖章;
荣获“20世纪我心中英模”称号......
他的传略和事绩,被收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辞典》、《中华人物大典》、《新中国文学词典》、《中国文学大辞典》、《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二十世纪中国人物大典》、《托起太阳的人们》、《东方之子》、《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世界文化名人辞海》、《世界名人录》、《中国人物辞典》、《世界人物辞海》等辞书。
他所获得的的荣誉还可以列出许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而不得不提的是,有一项荣誉最值得珍视,那就是他曾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23次接见,享受过这种荣誉的人可谓凤毛麟角。
对英模人物我们都应该以各种方式纪念他,高玉宝的这些荣誉就是立在人民心中永恒的纪念碑。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