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本周事略(4月2日—8日)

  本周4个工作日,双休日、清明节放假1天。

  收到的赠书越来越多。

  本周收到微信朋友“肚皮包海”寄来的《志在四方踏歌行》画册,柳育龙所著《家谱编修指南与答问》《家谱与寻根》。

  《志在四方踏歌行》是铁道兵一师宣传队组建30周年的纪念画册,选录了数百张宣传队不同时期的演出、生活等照片,展示文艺战士“当兵演兵、为兵服务”,用文艺节目记录铁道兵作战、建设的光辉历史。

  铁道兵1948年组建,1984年撤编,这是影视等文艺传播渠道相对贫乏的年代;而铁道兵多在穷乡僻壤、远离城市的地方从事铁路工程,缺少文化生活。

  当时,从兵部机关的文工团,到各师、团宣传队,业余演唱组,服务一线,写兵演兵,送节目到战场、工地,军营,对鼓舞士气、活跃部队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铁道兵一师宣传队,与隶属于1948年诞生的铁道纵队一支队几乎同时组建。30年风雨征程,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炮火硝烟中,跟随部队“前方抢修到哪里,宣传队演出在哪里”;和平建设时期,下岭南,进武夷,上云贵,到襄渝,筑路禁区闯,死亡地带行……用歌舞、曲艺、戏曲等形式,将部队火热的生活,杨连第、李云龙等许许多多的铁道兵英雄事迹传遍军营内外,深受铁道兵官兵欢迎;节目进了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宣传队员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柳育龙是中铁十七局五公司基层的一名职工,多年前,我编辑的文艺副刊发表过他的作品。

  作品不在乎你写了多少、发过几篇,贵在质量。看过柳育龙几篇小说、散文,就觉得功夫不凡,后生可畏。这几年,他几乎不投稿。收到他的赠书,才知道他在鼓捣大事情。从百度搜,了得:

  1988年生于西安,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后裔。撰有文化专著《焦岱史话》《蓝田柳氏生甲公家谱》《家谱与寻根》《柳姓史略》《历代柳氏家训集释》等10余部。

  尚未而立,出版中华文化与国学相关的著作十余本,非等闲之辈也。

  我三十多年前到报社当编辑时,作者大多是“工农兵”出身,长处是对文学热爱,肯吃苦。近些年,作者队伍成分发生变化,有思想、文化底蕴的青年人加入中国铁建,企业文化建设将呈现可喜的景象。

  收藏的逸闻趣事。

  我收藏到《人民日报》早年致“李杭”的一封公函。我的朋友圈中,有位“李杭”老师,以“博古通今”,经常给我的文章点赞、留言给我留下很深印象。

  我将“公函”拍照发图片给李杭老师。他近日由英国回到北京,周五大驾光临我家附近的“麦当劳”。

  李老师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教师,今年69岁。十几年前,他随妻子(中医专家)到英国伦敦开设中医门诊。英国是全民免费医疗的国家。一位中国中医在那里行医十余年,获誉多多,必是中医与中医师的实力、魅力、效力非同小可。

  李杭老师的父亲是早年在台湾的地下党员,“文革”遭受冤屈含恨自杀,20世纪80年代初获平反昭雪。近几年,他和当年“台湾地下党”的后代开始编纂有关回忆录,并多次赴台拍摄纪录片。交谈中,我欣赏了李老师制作的纪录片视频。

  最重要的是,李杭老师不愧是老一代知识分子的后代,有父辈的古道热肠,他返京之前,专门到伦敦的旧书店,千挑万选了一本极珍贵的英文画报,赠送给我。

  这是一本新闻摄影杂志,创办于1938年至1957年,被称为英国的“生活”杂志。

  李老师馈赠的这本出版于1939二战爆发后第一周,多页报道战争,包括恶魔希特勒的照片。在中外网站搜索,目前尚为“孤本”。

  感谢李杭老师,容当后报。

  周六拜访铁道兵出身的诗人伊蕾。

  同伊蕾见面,多数时候是几位铁道兵战友聚会。这回,我是专程探望她。

  她住宋庄艺术区。他现在半年在国内画画,半年出国旅游。

  早年写诗,大红大紫的时候,他离开“吃香的喝辣的”的文学编辑岗位,20世纪90年代初,远赴莫斯科生活,收藏了数量可观的俄罗斯油画,曾在天津建“喀秋莎美术馆”。

  我每一次到伊蕾家,感觉都比较热闹,宾客满满。这次只有她一人,房子大,冷冷清清,无法释怀。

  她的心永远是热的,他的“社会生活”也是“热”的:官方的笔会邀请她,诗歌沙龙、美术展览等希望她捧场;一个重磅消息,她1989年后几乎不写诗了,美国一家知名出版社就要出版她早年创作的诗集,已预付1000美金,还盛邀她去讲学……

  不论怎样,不关乎昨天的低温,我握别伊蕾姐姐,心里漫漶凄清……

  “百度”介绍伊蕾:1969年赴海兴县乡村插队务农,后历任铁道兵钢铁厂宣传干事、廊坊地区爱委会干部,天津市作家协会编辑、作家。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90年代在莫斯科生活。著有诗集《爱的火焰》《爱的方式》《女性年龄》《独身女人的卧室》《伊蕾爱情诗》《叛逆的手》伊蕾诗选等,另有俄文诗集《独身女人的卧室》。

  顺道拜访伊蕾的邻居、朋友,画家冯路敏,获冯老师赐宝贵签名画册《云端的艺术——冯路敏油画》。

  昨天,中铁十一局姚尚明送“铁道兵对越自卫还击战”书稿,给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铁道兵文化公益基金审阅。

  张楚然主任设便餐宴请姚尚明。铁道兵战友,高检刘亚中、军事科学院潘新毛作陪。

  席间,多交流姚尚明著作,以及“铁道兵启航塔”工程进程情况。

  编辑:岁月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