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老红军匡汉球

  匡汉球(1912年至2007年5月20日)1912年生,江西泰和县人。1932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1933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参加红军组织少共模范师。

  1931年5月,参加第二次反围剿战斗。1932年后,任红三军团十一团七连战士、通讯员、机枪班班长。不久他到“中央干校”学习,毕业后派回三军团任连长。第五次反围剿时,匡汉球在江西广昌、宁都等战斗中两次负伤。

  长征时,为红三军团四师十一团八连连长,参加攻打遵义城和抢渡乌江战役。抗日战争时期,匡汉球在山东军区鲁中南军分区先后任支队参谋、连长、副大队长,多次荣立战功。1945年8月,担任营长。

  1948年9月,匡汉球任十四团副团长,率8个连队在江苏碾庄担任阻击任务,为淮海战役胜利做出贡献。他身上多处负伤,经过战地包扎所抢救,取出身上的弹片,但肩胛和腰部的子弹头仍残留在体内。抗美援朝战争中,匡汉球任志愿军某部桥梁团团长,带领全团日夜坚守在清川江大桥周围90公里的地面,以保证钢铁运输线安全通车。敌机白天炸桥,他率领部队连夜抢修,有时还要随炸随修,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做出贡献。1954年回国后,匡汉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二师副师长,奉命参加抢修鹰(潭)厦(门)铁路,不顾伤病之身,亲临第一线,指挥施工,提前完成任务,受到嘉奖。

  1956年6月,接铁道兵司令员王震命令,匡汉球被调到铁道兵农垦局工作,专门负责安置分配复转官兵。

  1959年秋,调任八五二农场副场长。匡汉球和其他老红军一样,拄着一根棍,在荒原上踏察,掌握建设农场第一手资料。调查中发现,这里地势低,内涝严重,不能单纯蓄水截流建水库,应该蓄排结合。于是,他亲自给农垦部部长王震写信,阐明自己看法。经王震同意,为八五二调拨几台大型开沟犁。在易涝地块拉沟排水。先后开沟624公里,初步解决农场内涝问题。

  自然灾害严重时期,农场生产下降,职工工资也发不了。每次王震到农场视察,匡汉球都提议搞多种经营,广开财源。经王震批准,农场除抽调职工支援首都十大建筑外,还由他直接带领1000多人到“炮手营”采伐完达山珍贵红松,支援首都。整整一个冬天,他住在山上地窖子里,指挥伐木。采取“冰道运输”方法,加快运输速度,支援北京体育馆建设。为建设住房,渡过严冬,匡汉球与战士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吸取当地群众经验,克服困难,加快房建的进度,节省大量开支。

  在建设农场南横林新场部时,他住在工地,直接指挥现场施工。他作风朴实,平易近人,战士们都愿接近他,和他谈心里话。经地2年努力,建成13万平方米的房屋。匡汉球生活艰苦朴素。

  1949年任副团长在台儿庄结婚时的一床被子已盖了6年,用包袱皮缝个口袋塞上几件旧军衣做枕头。1950年部队驻地搬往湖北广水后,他爱人整理衣物,发现自己亲手扔掉的破袜,还在包袱里,不知是怎么回事。这时,匡汉球笑着说:“你不要,我穿,反正咱俩的脚一般大。”

  匡汉球张士凯夫妇,前右男孩匡援朝 前左女孩匡育平

  张士凯

  这位老红军到农场后,把克勤克俭作风又带到工作上。指挥房建时,看到地上砖头,就拾起来搁在砖垛上。发现泥里埋着螺丝钉,也细心抠出来。有些年青人说:“匡场长,你为什么这样小气?”他严肃地说:“这不是小气,而是为国家建设,节约每一个铜板呀!”

  1963年10月,匡汉球离开农场,调到农垦部工作。后,任北京农业大学涿县分校党委副书记(享受副省级医疗待遇、正厅级政治生活待遇)。

  2007年5月20日病逝。

  编辑:岁月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