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星火成炬 丰碑永驻——垦荒先驱黄振荣的以身许国情

 

 《黑龙江红色经典故事》(青少年版)一书。

  发表于黑龙江红色经典故事(十四)

  2022-10-22 17:10

  星火成炬 丰碑永驻——垦荒先驱黄振荣的以身许国情


 

  黄振荣是北大荒上的一座丰碑。

  1953年,铁道兵三师代师长黄振荣率部从朝鲜回国。因功勋卓著,他曾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和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回国后,他被授予大校军衔。1955年10月,黄振荣正在北京铁道兵干部学习班学习时接到上级命令:挺进北大荒,开荒垦田。

  1955年10月22日,接到命令刚刚几天,黄振荣就赶到了位于黑龙江省虎林的铁道八五〇农场。初到北大荒,他兼任八五〇农场副场长,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此处略有更正)。

  1956年3月,黄振荣带着几名垦荒战士,背着干粮、枪弹和地图,由一位老猎手当向导,向茫茫荒原进军。他们要勘察完达山北麓、宝清境内莽莽千里荒原。千里范围内,荒原上能看到的只有野兽出没的足迹。黄振荣带领战士们在白雪皑皑的荒原上不舍昼夜地勘察,摸清了完达山北麓有300多万亩可垦土地。

  黄振荣立即给铁道兵司令员王震发电报,请求大军北上。

  1956年4月上旬,垦荒先头部队开进完达山北麓,进入荒原。随着解冻期的到来,荒原上数十条水线上下齐流,把荒原块块隔开,汽车“抛锚”、马车“搁浅”,战士们蹚着没膝的雪水,依靠背、扛、挑、抬,把部队日常生活必需的口粮、蔬菜运进了荒地。但是,开荒建场用的大批油料、机械、工具等都运不进来。就在这时,司令员王震来电:望务于 5月10日前打通虎林至宝清直达公路,以便迎接部队到来。



 

  负伤后依然带领和指挥战友筑路的黄振荣

 

  十万火急,但黄振荣面对的却是连图纸都没有的现状,只能迎难而上。很快,宝清到虎林120公里的一条长线上,摆开了十几个连队2000多名干部战士,黄振荣身先士卒投入到工作中。可是,伐木时他被回头棒砸伤。顾不得休息,他拄着拐棍指挥大家工作。随着将军岭下80名战士手拉4根大绳、拽着1个大锤,打下千古荒原第一根桥桩,筑路大战正式开始了。1956年5月10日清晨,当最后一块护桥板被钉在第48座桥梁上,虎宝公路终于全线通车。

  垦荒大军随之浩浩荡荡踏路而来!当年,黄振荣就率领官兵开荒20万亩。

  1957年12月31日,响应国家号召,黄振荣转业到农垦战线。但他仍旧以一名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总是对农场转业官兵说:“脱了军装我们还是军人,现在北大荒就是战场!”




 

  正在思考农场发展前景的黄振荣

 

  1958年,黄振荣被任命为八五二农场场长,当年农场耕地扩大到60余万亩,建立了7个农业分场。1968年,八五二农场已有耕地74.5万亩。

  在这里的每一亩田地上,都留有黄振荣的脚印和汗水。黄振荣曾在1932年赣州战役和1940年关家垴战役中两次受伤(共六次负战伤),为二等乙级残废军人。他每次下田都是徒步行走,有时一天要走上50多公里。一次,因遭遇一场大雨,导致他高烧不退,最后晕倒在工作地点。指挥部的人把他送到卫生所后,他坐卧不宁,又偷偷跑回地里检查开荒质量。

  产粮食的地方,但是粮食都要上交给国家,不能动。那时候黄振荣天天吃灰菜,吃得全身浮肿,但他坚持带着大家去打鱼、打猎,还让职工去地里捡黄豆吃,终于慢慢度过了饥荒。

  其间,中央军委曾三次发电报要调黄振荣回北京(部队任职),但他放不下北大荒,每一次都拒绝了。

  1968年1月26日,黄振荣突发脑出血与世长辞。人们在整理他的遗体时发现,为了拓荒,他的10个脚指甲冻掉了9个。

  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今天的北大荒已经成为“北大仓”,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每年向国家提供的粮食可以保证1亿多人1年的口粮供应。这片土地为什么如此肥沃?因为洒满赤子鲜血!英雄远去,但我们要记得:他们是为我们而死,他们永垂不朽!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


编辑: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