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点评 脸上发烫

日前,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铁道兵文化公益基金在北京召开2025年研讨交流会,我同往年一样,以铁道兵文化公益基金工作团队铁道兵文化网编辑身份,参加了会议。在一次分组讨论时,我们北京的战友代表共30多人,围坐在用六张大园桌拼起来的椭圆形会桌上,进行讨论。北京铁道兵战友联谊会会长王三秀主持讨论会。按照会长的提议,讨论按顺时针逐个发言,王三秀带头第一个发言,之后依次进行发言,每位战友介绍一下自己的基本情况,然后谈谈这次参加会议的感想……
第一次与朱海燕老师见面
讨论进行到约半圈时,在我对面坐着一位战友向大家介绍了一下自己的情况,在他作自我介绍时,由于我只有右耳朵一个耳朵有听力,加之距离有点远,因此这位战友发言介绍他自己时,我没有听清,还是不知道他的身份。这位战友介绍完自己,随口说了一句:“我就说到这,其它就不说了,让其他战友接着发言吧”。我在想,这位战友看来很低调。这时有好几位战友硬是让他说说,三秀会长也说:“您必须得说说”,这位战友,在众多战友们的邀请一下,他不好再推辞,只好又接着发言,他讲了讲有关新闻报道创作方面的经历,也讲了一些有关铁道兵历史方面的知识等,这时我心想,这位战友一定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重量级人物,我出于好奇,我就问身旁的一位战友,我说正在发言的这位战友是谁?身旁战友告诉我,他叫朱海燕,我顿时感到很惊讶,默不出声的说,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朱海燕,朱海燕是原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高级记者,《人民铁道》报社记者、首席记者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出版个人专著15部,范长江新闻奖得主。对于朱海燕老师,我早有耳闻,我作为铁道兵文化网编辑,还编辑过他很多作品上网,当然编辑他的作品,也是我学习的好机会。尽管我对他的业绩知道一些,可是我只知其名,没见其人,早就想见见这位大作家,今天终于有幸见到了他。
这时我想,一定要去见见他,于是我就绕过半圈走到他跟前,我说朱总,您好,并自我介绍说,我是张开喜,感谢您过去对我的指点!这是源于一次我的一个作品,写一位军嫂时,由于我的一个笔误,误将主人公的结婚时间错写推后了三年,这就引起了军嫂与路嫂在时间上的界定问题。当时一位读者以笔名明威老海的身份,在战友写作群给我提出:“不应该叫军嫂,叫路嫂还差不多……”当时我还不知道这位读者是朱海燕老师,我意识到,虽然笔下主人公是一位军嫂,但在她们的结婚时间上我是错写了,只到写回她们真实的结婚时间,才能说明叫军嫂是对的,这时,我们铁道兵文化网总编辑关丽荣通过私人微信提醒我说:“张开喜,您在战友作者微信群里向朱总解释一下”,直到这时我才知道这位提问题的读者就是朱海燕老师,随后,我在作者微信里向朱总作了解释,并向他表示衷心的感谢。这次也使我认识到关键字的笔误,产生的后果是影响很大的。从此,我对海燕老师,更加敬佩!还回到与朱总见面的情景,朱总很热情的握着我的手说:“明天再说吧,你明天要参加培训吧?”我说参加,他说明天咱们再说。听到这里,我意识到,在这次编辑培训中,朱总还会给我提问题,我心想,难得的机会,期待明天短暂培训机会的到来。
名家点评,脸上发烫。
10月27日下午,按照大会安排,最后两个小时,铁道兵文化网培训,十几位编辑围坐在用两张大园桌拼起来的会议桌子,准备听取朱海燕老师给我们讲课,之前,铁道兵文化公益基金聘请朱海燕战友当顾问,我想可能主要目的是请他来指导铁道兵文化网的工作,因为海燕老师是编辑行业的专家。过去他对铁道兵文化网也特别关心,听关总编说,朱总只要一有时间,经常上铁道兵网看文章,凡是发现某个作品中存在有问题,他都会及时给关总提出来,或在微信群里提醒作者或编辑们,实际上,朱总早就在为网站把着关呢。
难得听名家讲课,我全神贯注的听着,海燕老师没围绕弯子,直奔主题,令我没想到的是,他看着我开门见山的说到:“老张你的文章,我看了很多,你有一篇文章,写的对主人公评价调门有点高,这样主人公会承受不了的……”这时铁道兵文化公益基金副主任(兼总干事)董立巍老师插话说:“朱总说看了你很多文章,说明朱总很关注你”。此时此刻,我既感到荣幸,同时也感到惭愧,脸上有些发烫,因为在场有我们很多编辑和作者。荣幸的是,像朱总这样特别有影响的名家,在百忙中能看我很多的作品,是我没想到的。惭愧的是我的作品存在这些问题。朱总接着说:“老张,你写社区的文章比较多,我感觉社区活动与咱们铁道兵文化有点远……”我想和朱总解释说,我们社区居民全都是中铁十六局四公司的人,都是铁道兵战友和家属,社区的活动,大多是铁道兵战友和家属们的活动。我这位草根作家,我的创作园地,也只有社区,职场上的事,我这个退了休的老头子,也没有机会参与。虽然我这样想,但我为了多听听朱总的宝贵意见,我没有自作解释。这时,关丽荣总编替我解释到:“他们社区的居民是退休党员一锅端移交到地方的,张开喜在社区也是有任务的”。这时朱总说到:“你写社区活动可以,但一定要突出重点,注意新闻的价值性……”听到这里,我已经感受到了朱总说的关键问题所在,我一定要注意突出重点,我认识到了社区有些一般性活动,作美篇宣传可以,但未必要上铁道兵文化网,未必都上今日头条,朱总说的非常对,我会引以为戒。我能有朱总这样的名家给指点,实属难得,在这里我衷心感谢朱总,希望今后继续还能得到朱总的帮助。
在编辑培训会上,朱总并不只是给我一个人提出问题,他先后也对其他作者(编辑)提出一些问题,他对其他人提出的问题,有些问题在我身上也会有类似存在,我应该是举一反三,外事当家事,从中吸取教训。
在这次的编辑培训会上,朱总亲自为我们编辑们颁发了《铁道兵文化网》编辑证书,随后,姜主任、董副主任、关总等领导分别讲话,对我们提出了要求。我既感到光荣又感到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在编辑岗位上,努力学习,认真工作,严格把好文字关,不辜负领导们的殷切希望。

左起:关丽荣、朱海燕、张开喜
朱总给关丽荣、张开喜颁发编辑证书
原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朱海燕、铁道兵文化公益
基金主任姜晋南、副主任董立魏、铁道兵文化
网总编关丽荣等领导与参会编辑们合影
说句实在话,不是真心关心作者的读者,不会真心给你提出问题,最多的是说:“看了您的文章,不错不错”,冠冕堂皇,仅此而已,这样对作者没有任何帮助,作者也不会有长进。只有像朱总这样一针见血的提出问题来,当时你会觉得有些难为情,脸上发烫,但你如果真当回事去持续改进,咱们的创作才有提高的空间。
其实写社区活动方面的文章多一些,这在去年铁道兵文化网编辑培训班上,董立巍副主任也在会上不点名的提出过这个问题,我也知道说的是我,我当时脸上也发烫过,后来我也注意了很多,譬如美篇写社区宣传的作品,很多我不在往咱们铁道兵文化网上放。董立巍副主任看我的文章也是比较多的,我的所有文章,他几乎是都看过,董总对我的帮助也很大,我表示感谢。
今天我能勇敢的写这篇文章,我是听了朱海燕老师一句名言,朱老师说:“作为一名作者,要善于否定自己”。这几年来我写的文章很多,很多读者的点赞、赞扬,使我有些满足感,但没有看到自己创作中存在的问题所在。今后,我会经常反省自己,找找自己的不足,做到持续改进。
听到“四不像”脸上更发烫。
2020年以来,我写了四本书,分别是《放牛娃出山之路》(正规出版)、《路慢前行 留有足迹》、《情系夕阳勤耕耘 群英故事载史册》、《铁兵故事文集》,我将这四本书,都赠送给我们怀柔作家协会主席李灵老师,李灵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也是怀柔文联副主席,她有很多作品也都是获得了国家级大奖的。在我的心目中,她是名家,我的四本书给她,目的还是想请她多给我指点指点。李主席从百忙中抽出时间,看了我的很多作品。当然首先给我的是肯定和鼓励,她说我:“特别爱学习,特别勤奋、特别能吃苦”,但也提出了很多问题,她说我的有些作品:“有点‘四不像’,不像报告文学,不像散文,不像小说……”也是当着我和其他作家老师说的,当时我听了脸上也发烫。但细想起来,也确实是这样,当初,我对报告文学、散文、短篇小说,概念不是太清,因此创作出来的作品就是“四不像”,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这得是名家才提得出来。这在一般读者来讲,是难得的宝贵意见。李主席还对我说:“你的作品好坏,得听行家的意见,别人说的再好,都没有用”。我听了李灵主席的话后,深深感到我创作的这些作品,很多缺乏文学的特色,我也想尽快进入文学的状态。李主席还说:“你得多读一些名家的作品,从名著中获取营养”。后来我先后拜读了刘庆邦老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的短篇小说,还读了别的作家的散文集等多个作品。后来我尝试着写短篇小说,2024年,我先后写了《草帽》、《擦背》等两篇短篇小说,我将作品发给李灵主席看,她鼓励我说:“你有很大的进步,起码是敢写短篇小说了”,但同时也给多提出了很多问题,希望我继续努力……
在这次研讨交流会上,碰到了诗作家高翔老师,他说我看了您很多作品,总体不错,但里面有些错别字,我听了以后特别感谢他,能给我指出有错别字,这种诚恳意见,也是难得的。我必须持续改进。
现在想起来,以上名家们看了我的作品,他(她)们一针见血的提出问题那一刻,肯定是脸上发烫,但对你的影响力是刻骨铭心,求之不得的。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苦口良药利于病,我作为一名草根作家,只有能得到名家的指导,创作才能有新的进步。否则,只能是固步自封。

汤友权书记、陈树林局长、张开喜

图片和视频来自会务组
编辑: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