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铁道兵经典——《激战无名川》(上)

  上个月,中国铁建官微制作了一期《经典9分钟,揭秘朝鲜战场“利刃之柄”——铁道兵》公众号,以小说、电影《激战无名川》为载体,透视铁道兵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建立功勋,配合正在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重温和传承铁道兵精神。直击当下,图文并茂,言简意赅,视频壮怀激烈,引人入胜。高大上的水平,有前程的官微。

  今天,我借用中国铁建官微剪辑的电影片段,将去年曾发过的介绍《激战无名川》的博文再发一遍。

  我在乡村读中学的时候,曾看过露天电影《激战无名川》。很多年后,还记得电影里铁道兵破冰捞枕木的细节。山不转水转,没想到,1982年,我调到《铁道兵》报社工作,《激战无名川》的作者郑直老先生,就在报社二楼办公。一位身材瘦小、性格温和的领导,是报社的副社长。从那时起,我就和郑老开始了数十年的交往。

  郑老先生的代表作《激战无名川》,是铁道兵优秀文学作品的代表作。

  《激战无名川》是一部反映铁道兵抗美援朝的作品。描写了英雄的铁道兵部队和朝鲜人民在朝鲜战争中并肩战斗、英勇地进行反“绞杀战”的斗争故事;歌颂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革命的英雄主义;着力刻画了志愿军指战员和朝鲜人民的英雄形象,并以各种战斗场面组成紧张激烈的情节,具有较强的艺术力量。

  《激战无名川》小说出版后,郑直与著名剧作家黄宗江又改编成电影剧本,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同名电影《激战无名川》。

  维吾尔文《激战无名川 》

  朝鲜文《激战无名川 》

  电影的剧情是:1951年冬,敌人仰仗空中优势,轰炸志愿军后方运输线。铁道兵某师九连担负通往前线的咽喉——无名川大桥的抢修任务。连长郭铁率全连官兵,发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酷寒中维修被敌机炸毁的路基和铁路。师部命令1952年元旦通车,恰在离新年只有3天时,美军又出动大批飞机狂轰滥炸,大桥被炸成两截。郭铁立下军令状:保证新年零点前通车!他带领战士们战风雪、斗严寒,跳入冰冷的河水中打捞工字梁,扑灭燃烧弹燃起的烈焰,机智勇敢地排除敌机投下的定时炸弹。在高炮部队和朝鲜人民的支持配合下,他们最终提前修复大桥。

  电影海报《激战无名川 》

  我到报社工作不久,兵改工时郑老就离休了。他家安居在离铁道兵大院不远的五棵松铁道兵干休所,我时常拜访郑老先生。他的古诗词有很高水平,也偶尔赐稿给我编辑的文艺副刊。

  他1922年出生于辽宁阜新,读过省立师范学校。1948年东北成立铁道纵队,当小学校长的他加入铁道纵队,分在师部办报纸。1950年随第一批部队入朝参战。

  他向我介绍过长篇小说《激战无名川》的创作过程——

  “战争是残酷的,我们没有想到过生还。我虽在师政治部工作,但经常到连队,到抢修现场,经历过大轰炸场面,通过采访,掌握了丰富的素材。指战员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时常让我激动、感动,我萌发了写一本书的愿望。”郑老先生说。

  郑直先生20世纪六十年代初照片

  1953年部队回国,队伍在宝鸡休整期间,郑老开始构思作品。王震司令员到宝鸡视察工作,鼓励他:“我们部队值得写,你要写下去,要当一个任务完成。”初学写小说,困难重重,写了几稿,不如人意。白天工作,晚上写作,人瘦了十几斤。师领导关心他,安排他到杭州疗养三个月。他在疗养院写出14万字小说初稿,1964年交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社肯定了作品,提出具体修改意见。之后,“文化大革命”开始,出版事宜被搁置下来,直到1972年5月正式出书。

  小说第一次印刷50万册,社会反响强烈。《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曾以较大版面发表评论文章,高度评论这部作品是一曲“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赞歌”。有的省广播电台联播这部小说,郑老收到全国各地数以千计的读者来信。全总话剧团、杭州话剧团等艺术团体先后将作品改编成话剧演出。长春、上海、八一电影制片厂争相改编电影,最后实力更大的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同名电影《激战无名川》。198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这本书。(待续)

  编辑:岁月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