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买菜记




       走南闯北,南征北战,四十多年军旅、铁路建设生涯后,光荣退休。退休后又迎来一项每天必不可少的光荣任务:买菜、做饭。一家大小六口,酸甜苦辣、味道各异的菜,各有所爱,买菜也不是那么太简单的事儿。


       记得在物资匮乏的1980年,儿子降临,我从新疆铁五师装备科请假回家,伺候月婆子老婆。据隔壁的陈老师说,用猪脚和中药当归、黄芪、路路通、等炖着吃,就可以发奶水。一早,我拿着肉食供应品票,离开夫人所在的学校,去三公里外的肉食品站,排队去买猪脚。不料,排队买肉的人很多。这里不可能有“军人优先”一说,我只好老老实实排队,等轮到我的时候,案板上什么都没有了!因为每天一个公社肉食品站就杀二头猪。旁边的人跟我说,你别想买到猪脚,猪脚每天都开后门早被人家买走了。人生第一次买菜,就这样乘兴而来,扫兴而归。
 
七十年代排队买肉
 
       1982年,家属和2岁的小孩,就随军到了部队。我们自己做饭吃,我也就学会了买菜。当时我们装备科刘树权科长的家属随军早,她教我和家属如何买菜。她说,要货比三家,看哪家的菜最便宜,而且要讨价还价,她说,一天买菜节约五角钱,一个月就十五块,那时候月工资也就七八十块钱。你不还价,家庭开支就大了,这就是勤俭持家的道理。还有,要学会看秤,心黑的人卖菜,可能一斤只有八两。啊!这叫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也学他们的样子,买个手提秤,买肉,买鸡时就用自己的秤也称一下。少个一两二两的,就算了,用卖菜人的话说,十秤九不同。少个半斤就得找卖菜的人。再还有,买活鸡的时候,要看看鸡屁股,干净卫生的,就是没病的,假如有稀稀汤汤白白的屎,就是病鸡。买菜还真有学问,不过时间长了,也就经验老到了。特别是买活鱼,看看鱼眼,就知道鱼是否新鲜,闻闻就知道鱼贩子有没有在放鱼的水里放柴油(放柴油鱼保鲜时间长)。
 


       现在的菜市场,各类蔬菜品种繁多,肉禽蛋、鸡鱼肉、水产品、豆制品、一年四季的时令蔬菜,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清晨,天刚蒙蒙亮,大车小车,大袋小袋的菜,鲜活的鸡鱼水产等,就已经各就各位。等待买菜的人们光临。买菜的人们,大概分为三类,一类是开着车去买菜,这些人大都是上班族,平时没时间光顾菜市场,周末,一买就是一大筐,放到双开门大冰箱里,准备一个星期的菜。这些人买菜选好的、选贵的买,一不问价,二不看秤,买了就走;二类买菜的是退休族,拖着小拖车,刷着爱心卡,免费乘车,到菜相对便宜一点的菜市场去,反正多的是时间,买菜也就慢慢选,慢慢挑,不着急;三是自由族,这些人工作下班后,下课放学后(老师)顺便到菜市场捎点菜回家。
 

       我属于退休族,每天吃完早饭,送完孙子去上学完后,两三里路程,我推个小推车,来回走路去买菜,买菜散步一举两得。现在买菜也作难,不知买什么菜好,鸡肉鱼,吃腻了,且现在的鸡肉鱼都是喂饲料快速生长的,有些不法分子在宰杀活猪活牛时还打水注水,结果肉的成分里有大量的水分子,无色无味,十分难吃;见到特新鲜的蔬菜,也不敢买,这些菜大都含农药多、生长激素多,那有花蒂的黄瓜丝瓜放在冰箱里还长。我最喜欢到老农摊位去买土菜,虽然贵一点,但货真价实,乡下农民的菜打农药少,自然生长的,味道就是不一样。现在有退休金了,在老农摊位买菜,也不讲价了。他们怪可怜的,种个菜,起早贪黑,辛劳管理,菜是汗水换出来的,特别是那些城管,有时还追赶收缴他们的菜,美其名曰:影响市容。看了真的为老农打抱不平。有时,边买菜,边和他们交谈几句,问四季豆和豇豆种植技术有什么差别?黄瓜一年可以种几次?下什么底肥?因为当兵入伍前在乡下时,我也特喜欢种菜。
 

       每天买一小推车的菜,五六个品种,十来斤。算了算,一年3600斤,加起来,一个家庭一年要将近一车菜,我们国家二亿多家庭,全国一天就要吃一座山的菜,解决了吃菜难的问题,确实不容易。只要大家共同努力,蔬菜和副食品安全问题会引起社会高度重视,会越来越安全。我们退休族就买好菜,做好饭,操持好一日三餐,多做些平凡的家务工作,多学点厨艺,把菜做得香甜可口,全家爱吃。吃饱了,吃好了,上班的为国出力,上学的努力学习 ,争取优异成绩。我们退休的当好后勤部长。操持一日三餐,买菜做饭交响曲,欢欢乐乐过日子。
 

(图片来自网络,谢谢原作者)



(本版编辑: 老粥)